江西南康董氏渊沅探讨
- 中华董氏网 2009年5月13日 南康董氏
福建派——自董振公始裔今广东分迁于此
广东兴宁董氏:大始祖董振,原籍福建汀川府宁化县,于宋理宗淳佑年间(大约1241-1252)以子廷坚封赠大中大夫(从四品),自闽入粤,妣苏氏,生子一:廷坚。公生殁失考,同葬兴宁北厢河岭。二世祖,董廷坚,字特轩,宋朝明经进士,官仕户部侍郎(三品),入乡贤祠。“释政后是时干戈扰乱,道路不通,身际时艰,无法背父母骨骸返闽,因无归志,遂有贻后之谋,择窖溪湖而居焉。(今广东兴宁市宁中镇鹅湖村望江狮渡头)。后家其泽皆由此始。”妣张大君生子一:文兴。三世祖董文兴,字豪夫,生于元延佑六年(1319)元朝举人,任嘉应州判官(正七品),妣李八娘,生子三:仁禄、仁达、仁福。文兴公为人端伟,家业鼎新,时原居屋常遭水泽,于元至正22年(1362)辗转至城东乡竹丝湖铁屎岭落居。(今宁中镇丝光村),据传:“祖屋对面社子岭脚下乃宁江河支流,水深河宽,过往船只甚多,河岸建有数十家各行业店铺,为了方便装卸,且有多处停船码头,水陆交通方便,遂成贾商闹市,尤以打铁铸造业旺,岭上遗弃堆放甚多废铁渣料(铁屎),因而取名铁屎岭。公择此闹市建房卜居,阖家易居于此,行商坐贾,谋取蝇利,家雄于赀,田连村陌,由此拓展,族本繁大,资产丰厚,家业肇兴,遂成地方一大望族矣”。振公入粤落基兴宁,距今已有700余年。生齿渐衍,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现已传至二十八世,总人口已逾七万人之多。因各种原因,振公后裔纷纷向外发展,徏迁各地,迁往广东省内的有:梅县、五华、大埔、平远、焦岭、惠阳、惠东、龙川、广州、韶关、南雄等县市。迁往外省的有:江西南康、四川绵阳、广西恭城以及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诸国。南康裔孙最为昌盛,其次是惠阳陈江、平潭也发展较快。兴宁董氏已在1998年二次修谱。昭显祖德,光照后人。近几十年来外迁子叔宗亲也经常返乡探亲祭祖,并于2008年3月10日聚各地振公后裔嗣孙成立广东兴宁董氏宗亲联谊会,并在江西南康、广西恭城、广东惠阳、惠州、龙川、五华、兴宁等地成立了七个董氏宗亲联谊分会。加强宗族联系,凝聚宗亲情谊。
兴宁东厢董氏:四世祖董仁达后裔,居住在宁中镇丝新村铁屎岭,上董屋是董永宁嗣孙居住,下董屋是董永和嗣孙居住,东厢董氏现在此居住有1500多人。堂号:“陇西堂”,宗祠门联:“陇西世德,冀北家声”。六世祖董永宁、字子常、少志儒业、于明永乐十二年游泮,正统三年岁贡,正统四年授江西南昌府训导,廉正贤明,于1430年在广东五华县(古称长乐)齐乐董源村内出资建造一座石拱桥,名为董宁桥,长15米,宽4米,桥面榫筑石栏杆,获得往来行人及附近各姓邻里称赞,当地乡民受益匪浅,此善举流芳千古。七世祖董正生于明永乐20年(1422),三岁丧父,遗母抚养,家贫而聪慧,志坚而心恒,传闻有“法力”号称法千一郎,后官仕付断事升授百户武官(六品)。
铁屎岭上董屋世辈排列:振坚兴仁武,永暄万琼元,其维昌宇子,朝廷悦兰芳,绍世伟基求,纪盛显文良,诗书传家宝,富裕贵荣华,智勇光祖训,道善孝成名。
铁屎岭下董屋辈排列:振坚兴仁武,永正孟璋三,叔应,茂宇子学时,道德开来世,大显家声日,允维克承志,祖训迪传芳,英贤长蔚启,华国树宏猷,鸿名延万祀。
西厢新陂董氏:始祖四世董仁福,文兴公三子,字安荣,生卒年失记,妣黄氏生一子善宗,于元朝年间(1372)携子孙迁往新陂新金(河背永安围)居住。五世善宗生卒年失记,公葬于凉溪步狗窟,于1988年迁新陂新金永恭围屋背寨顶脑安葬,公妣同墓与六世永恭同碑,妣李氏生一子永恭。六世永恭,迁西厢下马石堡鲤子圹侧开基,董、刘、李(六世)结拜兄弟,故三姓开基相连,董屋在刘屋左边犁砂象形三栋一围龙、光绪四年(1879)重修,生五子:珍、晨、明、常、昂,因人口逐日增多,故永恭长子董珍搬迁至对面永恭围居住,生子五:瑛、琼、珠、璘、璋。
永恭后裔十九世南苑、南传、南绵、焕旭官任仕佐郎。
二十二世裔泮文前任中校付团长,军营会参谋长。
二十三世弥高:黄埔军校毕业,历任团长、副司令。
弥廉:军事学校毕业,历任连长、团长、师长、军区司令。
由于家族衍展并逐渐向外徒迁,其分布为:
1、江西潭口等地;
2、惠州陈江下角岗多祝平潭等地;
3、龙川;
4、叶圹龙坪;
5、新陂红溪桥;
6、广州、佛山、乐昌、河源、五华、南雄、香港等地。
随着人口繁衍,兴建了各支房住地祠厅、其中有:
1、河背董陇西堂(永安围)曾二次重修,称为老屋,厅内设有历代先祖神位,族众多在此拜祭。
2、岭背董、陇西堂(永恭围)曾三次重修,欲称为新老屋,厅内设有历代先祖神位,每年永恭围后裔都在此祭拜,大门对联:陇西世德、良史家声。
3、因逐年人口增添,十七世裔孙达芳、达裕在老屋右侧兴建了新屋,名叫老新屋(笃庆弟)对联:笃生学士,庆赏丰年。
4、十八世俊秀后裔南苑兴建栋三进三横的新屋(司笃弟)下厅模批:“高棠升荣,(四兄弟)中厅模批:继志堂
两边柱联:继先业而未忘异域经商廿载营生谋愿望,志前模之必张近居卜筑间年颇僻庆余堂。
大门对联:司马护国,马剑镇邦
始修房谱:约1855年,二修族谱1998年。
世系排字:振坚兴仁善,永珍瑛仲文,祥龙习可仕,德达秀南耀,清志昌佑君,豪杰显俊雄、诗书传家宝,富裕贵荣华,智勇光祖训,道善孝成名。
龙川董氏:始迁祖董法仁、系兴宁振公第十世裔孙,于明嘉靖21年(1542年)由铁屎岭上董屋徏迁龙川县车田赤木黄三坳落居,后又迁到车田镇嶂石细螺坑村立业。至今已有466年,繁衍至25世共16代人。由于人丁渐盛,族人曾多次徏迁外地(江西、湖南、四川、南洋、广西及广东诸地县)。现细螺坑居住人口有100多人。龙川董氏自强自信,聪颖好学,仁义善良,勤劳俭朴,人才辈出,代代有能人,十八世纪中期,地方传言:车田董屋年年十八担书笼出龙川,课读业儒科举仕官使龙川董氏声望大增,如董廷相、董廷富、董启贤、董书鹏、董达远、董达瑄为清朝秀才,董文标、董潮琳、董潮琮、董文明为清朝待郎,十七世纪中期在细螺坑风水宝地牛形山前建有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董氏宗祠,龙踞牛卧,前面东江支流溪水自东流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宗祠上方书“董氏宗祠”对联:“仁义人间,博爱天下。”祠堂上厅“陇西堂”对联:“祖德优良千秋盛,宗枝繁茂万代兴”。厅墙挂有六块:“翰林院”等类牌匾。
龙川董氏世系排辈:从十一世始,心仕朝文廷,书达盛德世,大振家声日,永维克盛志。
世系排系:董振——廷坚——文兴——仁达——董武——永宁——董曜——兆麟——仲倫——法仁——心德——仕旺……。另据1998年版兴宁《董氏族谱》载:1、董振第七世裔孙董完子二:董伦、董仕于嘉靖七年(1528),由东厢铁屎岭徏迁龙川,2、八世裔孙董能子五:尚明、尚政、尚文、尚质、尚彬等兄弟由东厢铁屎岭徏迁龙川黄石头立业,3、九世裔孙尚琛子二:仕文,仕礼由东厢铁屎岭徏迁龙川立业,4、十世裔孙法玉六子——从礼由东厢铁屎岭上董屋移居龙川,其嗣孙承三世祖仁禄后裔伦公为始祖,5、十三世裔孙茂兰子四:宇松、宇柏、宇晋、宇林由东厢铁屎岭上董屋移居龙川东田。
惠东铁冲董氏:始迁祖董茂兰系兴宁振公第十三世裔孙,于清康熙年间由铁屎岭下董屋迁往江西南康潭口落居,后因寻食艰难,再迁往惠东县落居,茂兰公后裔还有一支回迁兴宁新陂镇蛇子垄居住。
其世系:董振——廷坚——文兴——仁达——董武——永和——董正——孟德——董璋——三策——董儒——应君——茂兰……。在咸丰年间,因清军与大平国战乱,险遭灭族,十五世至十七世间的子孙,只留下幼小的兄弟俩人,被义母救护,其余均被残杀。义母死后,兄弟分别逃至惠东县平海镇和惠东县铁冲镇小屯村落居尔后兄再携子孙转迁到铁冲小屯村卜居,其兄后裔现在有40多人,弟后代有400多人,现已传至二十七世。
惠州市陈江董氏:始迁祖董习瓒,系兴宁振公十三世裔孙,生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卒于清康熙丙戌年(1706)享寿78岁,公于清康熙年间带着俩个儿子(良萼、良蕙)由西厢新陂永恭围移迁归善县甲子步保岗围董屋卜居。现惠州市陈江镇月明村。月明村位于惠州市25公里,属陈江街道办事处辖区,距镇中心10公里,毗邻潼湖镇。当时董姓小,落户迟,扎根困难,该处山和湖泊早被人占领,只有二个小山屋为我祖所有,一个为阳宅、一个为阴宅,由此逐步发展。由于当时处于争端土地,弱肉强吃的情形,为防范外侵,在村前围起荆棘、围墙,屋门前挖一个水塘,前水后村半月形包围着村庄村头村尾筑起土炮楼,形成易守难攻的地势,先人推行以忍为贵,邻为善,勤俭自强的观念,曾与邻近的童姓、张姓、苏姓结为友好世交,由于当时我族姓小人单,村落大姓企图侵占我族土地,而我族对内团结,齐心协力,并得友好邻里、世交的支持,才得以留下现在一平方公里土地600多人口的客家围董屋。习瓒公在这艰难之时,独具慧眼,认定董氏的兴旺一要靠业儒,科举仕宦,二要靠自强,习武强体。于是在村内办起了学堂,武馆,聘请名师利用农闲督促子嗣学文习武,十五世董日南,生于清康熙申申年(1704)“少时天性聪慧,勤学嗜读,师长皆目为大器矣”至康熙年间御封进士,仕官京城,因而给家族带来极高的地位和声望,后裔在乾隆年间特建祠堂以资纪念。
陈江董氏在村内建有三座祠,因年代久远,破旧不堪,2008年春聚全族叔子商议,筹资、捐献50多万元,修造翻新,便于众族亲清冬祭拜,世系排列:董振——廷坚——文兴——仁福——善宗——永恭——董珍——董瑛——仲廉——文滔——董经——科龙——习赞——良萼——日南……。
世系排字:从十五世始:南君辉上泰,元肇基达明,英贤传祖训,智勇孝为先。
惠州平潭董氏:始迁祖董义龙系兴宁振公第十二世裔孙,生殁失记,为人忠诚,深谋远虑,表达宏雄,于清康熙年间父子由兴宁新陂永恭围移迁惠州归善房坑立业,建有宗祠一栋,众厅及围屋七栋,堂号为:“安荣堂”,门联:“儒宗世泽,良史家风。” 妣罗氏生子二:思尧,思舜。长子思尧后裔移居平潭长江沥,现有嗣孙1500多人,清时武进士一人,董其彪任河源县县官,近代博士生二人:董振生,董振帮。次子思舜后裔仍居平潭房坑,现有嗣孙1500多人,十九世董荣彬清国学生,例赠修职郎,廿世董云祥九品职员例赠登仕郎,国民革命军团长一人,现代游泳冠军董仁添。平潭董氏地处广东省惠州著名侨乡,义龙公后裔多涉英、美、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发展,估计有2000多人移居海外,近年来,海外子叔纷纷回乡省亲,祭拜先祖,加强交流,亦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
世系排列:董振——廷坚——文兴——仁福——善宗——永恭——董珍——董瑛——仲廉——文滔——董维——义龙——思尧、思舜……。
博罗小金镇董氏:十四世祖董运玉由新陂永恭围徏迁河源柳城居住,1958年因筑新丰江水库,后裔迁往博罗小金居住。小金居住的只是一小部分,现有人口70多人,还有其他裔孙移居多个地方(迁址不祥)。
惠东多祝董氏:十三世祖董爵生子一董运通,由新陂永恭围涉迁惠东,多祝立业,妣李氏生子四,孙子五个,曾孙12个,现有人口100多人,二十四世董世博历任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局机电处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葛洲坝工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丹江口升船机全国科学大会奖,河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惠州市名人录榜上有名。世系排列:董振——廷坚——文兴——仁福——善宗——永恭——董珍——董琼——仲仁——文爵——董易——应虬——董爵——运通……。
南康派——自董振公裔孙广东分庆公徒居于此
江西南康衍庆堂董氏:始迁祖十三世董茂彩•字庆昌,生于清顺治丙申年(1656)11月13日已时,殁于乾隆戊午年(1738)正月29日已时,享年八十有三。公于康熙甲子年(1684)带着家小偕继母高氏,及岳父李世科一家、弟茂兴一家等离开了居住12世的广东兴宁祖居地,一边弹棉养家,一边择地落基,过着游艺的生活。后卜居江西南康鹿鸣乡得俊里长坑孜(今南康市平田乡),到江西时年仅29岁。据其墓志铭中记载:“公秉性耿介,古道照人,壮岁侧闻岭北与粤接壤,其地民风淳茂,田畴丰腴,可耕可读者,孰如兹壤为良,爰偕劂配孺人李氏卜筑于梅郡康邑之塘江因而家焉,辟荆斩棘,起家治第,操作勤苦数十年间,阡陌广连园池、杂植坡塘之利,莫不毕兴一时富庶之象。甲与闾里,诗所谓过涧塞渊者,公殆有焉噫!公亦人杰也。”庆公以弹棉为生,兼勤劳耕作,很快富甲乡里。妣李氏生子七:宇荣、宇华、宇富、宇文、宇云、宇龙、宇凤;28个孙子,108个曾孙,三百多个玄孙。可谓人丁兴旺,家业勃兴。家业甫定后,公计展拓,则“复敦儒学,延师课读,启沃儿孙,学优而仕。”董衍庆堂宗祠边的“九井十八厅”内石柱上镌刻的一幅楹联:“万卷课儿孙,青云有路舒鹏翮;寸心存孝弟,玉树满庭起凤毛。”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据《董衍庆堂房谱》和《南康县志》记载:“董茂彩五子宇云,例赠卫千总;六子宇龙,清国学生。孙子治(董颧)温恭克让,秉性嗜学,为清岁贡生”。董氏家族开科由公始,此后不断登科。如孙子渭(董勖)1747年武学人,1752年武进士。孙了浩(董襄)1738年武举人;曾孙光(董建斌)1760年武举人,曾孙学昆(董建华)1774年武举人,第七代嗣孙昆德1902年文举人。乾隆壬申科进士及第二十余人,乾隆戊午科乡试三十余人,科甲连绵,贤才辈出,28个孙子中清邑痒生以上的10人,十四世到二十四世嗣孙中有31人获七品以上官衔,登仕郎,邑庠生,国学生有200余人,民国时期二十世董福开、清邑庠生,辛亥革命元老,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北伐军总司令部高参,中华革命军江西省司令长官、赣军总指挥、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议,解放后一直在广州担任政协工作。二十一世董来江,清拨贡,北京法律学堂毕业,光绪殿前小京官(七品)晋中宪大夫(四品)国民政府南康县县长,著名书法家。二十一世董来云,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国民政府中央军某部军官。二十一世董来焘,曾任国民政府贵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任,江西社会调查局少将衔负责人,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二十二世董世理,历任第三战区上饶地区某部团长,师长,少将副司令,国民军闽南纵队(集团军)中将司令等。新中国后更是人才济济,仕官代出。正如公墓志铭中载:“玄孙后裔,今多辈出,书香绎络,绝绝未艾,猗兴盛矣。”由于家庭衍展,生齿日繁,从清乾隆十年前后,各支房派开始由长坑孜扩展到以石孜岭为中心的诸多居住点,并逐渐向外涉迁。较为集中的居住点(至少10户以上)在江西、广东、广西三个省。江西境内则分居在10个城市,仅南康就有32个居住点,其分布为:
1、宇荣公房:上、下雷打坡,洋山下、塘泥窝……。
2、宇华公房:湖草坪,长坑子,下湾、花麦坑、内潮……。
3、宇富公房:牛轭塘,长塘,上寨背,赣州杨梅渡,唐江,凤岗……。
4、宇文公房:下寨背,江垻、大余、山东……。
5、宇云公房:石孜岭拦龙,洋坑孜,窑灶孜,石角,黄竹兜下,狗足眠,喇叭形,麻双东排,凤岗,唐江,朱坊,赣州,宁都,脑高坪,十八塘,江坝,赖屋洞,广东马坝,黄坑……。
6、宇龙公房:石孜岭上屋,大塘口,土墙围,谷屋坑,虾公形,麻双西排,凤岗,石龙头,赣州,广西富川,恭城……。
7、宇凤公房:石孜岭马头下,老屋,樟下,板石,凤岗,唐江,江霸,广东马霸,始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民国以来又有不少族人徒迁到江西的信丰,全南,大余,崇义,上犹,赣县,宁都,南昌,新余,广昌及四川,重庆,上海,香港,台湾,还有美国等地居住。
宗祠、族谱是氏族组织的精神纽带,规范族人的行为、排序昭穆的依据,更是宗族社会的主体。建祠筑厅:随着人口繁衍,官宦累世,商绅代出,家业殷实。大约在清雍正末年(1735)年至嘉庆15年(1810)间,南康董氏兴建了大宗祠及各支房居住地一大批众厅建筑群。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一)茂彩众厅:于雍正末年(1735)前后建在石孜岭,是南康董氏最早的一栋众厅,庆公(茂彩)曾居于此,经三次重修改名为“三兴堂”。后称之为老屋,厅内设有历代先祖神位,在宗祠修建前,族众多在此厅祭拜。
(二)大塘口董“衍庆堂”宗祠,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众嗣孙的倡议下,集全族之力兴建规模宏伟的董“衍庆堂”宗祠。祠内檐柱,石柱均刻有楹联。其中正中门联为:“祖德浩荡惯揽桂月映紫府,江都重望班步蟾宫有青云。”还有乾隆癸酉科解元王元题的:“珥直笔于晋廷良史风规高百代,着鸿文于汉策醇儒品德播千秋。”以及:“望族重江都三策贯天人之奥,良图建南墅一门联奎壁之光”等。每年清明举祀,族众毕至,跪拜分胙,隆重肃穆。
(三)子灒众厅:九井十八厅,于清嘉庆五年至十五年间(1800—1810)建在大塘口宗祠旁边。是当地最大的厅、廊、屋组合式民宅建筑群。长39.7米,宽44.59米,面积1770.23平方米。以南北向的中轴四进正厅。各进之间为横竖式天井,起采光通风之用。两边对称又是四门三井七厅。总的为九门(即正面三门,左右侧各三门)、九井十八厅三十八室,形成六个单元,分别为子灒公六个儿子享用。子灒——清郡庠生,六个儿子就有五个是清国学生、增贡生,邑庠生、登仕郎。次子学梓,清郡增贡生,例授县丞,敕授修职郎,实授湖北荆州公安县县丞,后貤封子灒为修职郎,名下多人仕官。为此家资殷实,方能造就如此气派的众厅。正中门楣石刻有“龙章宠锡”,左侧中门为“江都垂裕”;右侧中门为“晋乘留芳”。厅内石柱均刻有楹联(有数十幅):如“直笔著三河德宗他年追良史,鸿文超二汉渊源此曰继醇儒;”又如“直气亘千秋念厥先史开班马,儒声跨独步裕乃后策对天人”等。
(四)学嵩、学岚众厅:于嘉庆十五年(1810)左右在大洋坑孜,此众厅为兄弟共有 ,因而规模较大,结构相对复杂,别有特色。众厅门口空坪上建有戏台,供节日演戏、活跃生活。戏台外面砌有围墙,与众厅连成一体,雄伟壮观的大门门楣为:“江都遗范”,为防侵扰、保平安,沿众厅后面小山顶,厅两边至大门前,围起了几华里远的坚固围墙,体现家族在当时的地位和威望。
此外还有七大支房在各居住点的众厅:如子池、学瑶叔侄的土墙围众厅;学梅、学辑兄弟的谷屋坑众厅;学崇公的狗足眠众厅等,都是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十五年间,在当地形成一大群宏伟壮观的董氏民居宅院,在此不一一累叙。由此可见,南康董氏家族当时的发达程度。
编修房谱:始修房谱的时间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主编是十六世嗣孙署广信府铅山县训道——董学本。
二修房谱:清光绪七年(1881),主编是十七世嗣孙禀膳生由军功保奏上谕即选教谕以知县升用——董时谌。
三修房谱:中华民国元年(1912),主编,十九世嗣孙、清举人——董昆德。
四修房谱: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倡修;二十一世嗣孙清度支部主事,历任南城、金奚等县知事、南康县县长——董来江。修谱总理:二十世嗣孙、中华革命军江西省司令长官、赣军总指挥、贵州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董福开。
五修房谱:公元一九九七年,倡修、主编:二十一世嗣孙,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董源来。编修主任:二十三世嗣孙董大珖 。
现南康董氏《衍庆堂》属下约有2.2万人。世系排字为:振廷兴仁武,永正孟璋三,习应,茂宇子学时,道德开来世,大显家声日,允维克承志,祖训迪传芳,英贤长蔚起,华国树宏献,鸿名延万禩。
以衍庆堂三房为例:董振——廷坚——文兴——仁达 ——董武 ——永和——董正——孟德——董璋——三才——习甫——应捷 ——庆昌(茂彩)——宇富——子沧——学成——时宗——道亿——德心——开运——来儒——世立——大彭——显仪——家慧——声亮……。
广西富川董氏:十六世董学楫,字乾舟,庆公四世嗣孙,生于清乾隆乙卯年(1759),清嘉庆辛末年(1811)迁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古城鹿马洞居住。妣周氏生子九:时薰,时焘、时煦、时燕、时烦、时炤、时燦、时炽、时炷,历时200余年,分布在富川、恭城、平乐、钟山等县市。现有后裔近3000人。在广西恭城西岭圩上建有董氏宗祠。其房谱与江西南康董衍庆堂统一纂编。其世系为茂彩(庆昌)——宇龙——子澜——学楫——时焘——道墙……。
南康(三庆堂)董氏:(1)十三世董茂新、董茂材兄弟,于清康熙甲子年(1684)随堂兄董茂彩(庆昌)同迁江右之南墅里卜居(今南康市凤岗、三江口、唐江镇、潭口镇),茂新、茂材同建“嘉德堂”。董茂新生于清康 熙壬子年(1672),到江西时年仅12岁,妣曾氏生子二:宇秀、宇积。董茂材生于清康熙乙卯年(1675),到江西时年仅9岁,妣袁氏生子三:宇洪、宇淮、宇海。现“嘉德堂”后裔约1500人,涉居在南康唐江、凤岗、三江、潭口等乡镇及赣州市一带。茂新后裔于清光绪辛卯(1891)年间在唐江圩兴建“道和众厅”,并创立“协和堂”。“道和众厅”是厅、屋、廊,院连成四合式的大型建筑群。其楹联为:道崎路漫荣昌业宗德励后人,和庭善友勤俭家贤才效前辈”。茂材与其兄茂新分家后,随田庄自大塘口迁至凤岗镇蔗山村程塘坑立居,并创建了前、后二进祖厅,直至现在。
其世系为:董振——廷坚——文兴——仁达——董武——永和——董正——孟德——董璋——三才——习甫——应佑——茂新、茂材……
(2)十三世董茂盛,生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妣黄、杨氏,续妣吴氏,公生子二:宇登、宇发。董宇登生于明崇祯丁卯年八月初七,妣何氏生子二:子忠、子惠。宇登和子忠、子惠父子在清康熙年间同迁于江右之南墅里(今南康潭口镇土堆背一带),并创立“安荣堂”。子忠(国学生),妣陈氏生子五:学文、学凤、学彩、学星、学传。文、凤、彩、星、傅五公自潭口土堆背迁至茶元村鸦鹊薮落居,并建有祖厅。学彩又从鸦鹊薮迁到潭口松岭上落居。子惠(国学生),妣肖氏生子三:学荣、学华、学熙。子惠由土堆背而卜居三圳口,并创建祖屋。其三子学熙,原名重,字肇熙,生于雍正丁末(1727)年二月初六,“熙公笃实好学,通晓经诗,赋性刚毅,抱质魁梧,且负有异志”,建业国子监贡元,特授直录卅左棠荣封三代,择政后置膏腴之田数千石,造高华之屋数十间,大门横匾“江都世家”。盛公后裔约900人。世系为:董振——廷坚——文兴——仁福——善宗——永恭——董珍——董瑛——仲贤——文美——董信——兴龙——茂盛——宇登、宇发……
(3)十三世董茂瑞,生殁失考,妣邱氏生子三:可捷、可杨(宇进)、可荣。清康熙年间,董茂瑞之子董宇进,由广东兴宁县竹藏窝迁至江右之南墅里(今南康市潭口宋塘一带)卜居。其后裔约有150人左右。其世系为:董振——廷坚——文兴——仁达——武——永和——正——孟德——璋——三策——儒——应君——茂瑞……
广东兴宁董氏宗亲联谊会
江西南康董氏宗亲联谊分会
分享按钮>>【安氏古代名人录】安史之乱后的义阳王李抱真
>>微山谱原文摘抄之一:五修六修谱封面图片目录和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