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蓝氏与文学

    中华蓝氏网 2012年8月24日 万家姓


即墨蓝氏与文学

即墨东临黄海、南依崂山,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称著于世。明清以来,以“周、黄、蓝、杨、郭”为首的五大家族相继崛起,他们或以政绩卓著,官位显赫而为世人称道;或以诗文绵绣、桃李满门而名扬天下。其中以蓝氏家族在即墨的历史最为悠久,《即墨蓝氏族谱》远代世系记载,元初蓝氏四世蓝珍任武义大将军总领监军,其余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二十余人。清同治《即墨县志》收录旧志的将才篇中,元代即墨籍的将才有十二人,蓝氏就占十一人。明清时期,蓝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同治《即墨县志》收录蓝氏的诗文就有二十二篇,著作二十七部、二十三人存有传记。五大家族中,蓝章、蓝田父子是最早高中进士的,其中蓝田更以诗文卓著而名重齐鲁。今就蓝氏家族中在即墨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及著述作简要介绍。
明朝初期,即墨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稳定。蓝氏三世祖蓝福盛率领子弟力田耕种,家业日丰,便在县城东门外(今西障村)建书院为子弟藏修读书之所,即为蓝氏东厓书院。蓝福盛孙蓝章便由此处读书进而高中进士,成就蓝氏家族祖孙绵延五百余年,家学相承,名人辈出,成为即墨五大家族之一的开始。
蓝章(1453-1526)字文绣,号大崂山翁。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任婺源与潜山县令,皆有政声,反擢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山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廷尉。正德元年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因忤刘瑾下狱,谪抚州通判。刘瑾败,蓝章复起,巡抚陕西,摹诸葛亮八阵图,取石于厅中,精心推演,得其要领,编写成《八阵合变图说》兵书一部,自将领兵卒人给一本,诵而习之,出其制胜,屡建奇功,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多所平反,奉敕清理两淮长芦盐法,条奏四事,议格不行。明正德十二年(1517),蓝章连上三疏告退归故里,于崂山华阳山下建华阳书院,为子弟读书之所,聘请名儒教授子弟。华阳书院占地亩余,据山之半,背崖俯溪,松风竹影,颇擅胜致。东西两排,各三间,取名紫云阁、文昌阁,山之巅勒有四字曰“羽化登仙”,书院南溪边石上,刻有“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觞”等石刻;东下石上刻有“松关”、“八仙台”、“仙境”等字,皆为蓝章所书。蓝章之子蓝田、蓝囦、蓝因皆读书于此,蓝田成为颇有建树的诗人文学家;蓝囦,字深甫,号南泉,又号巨峰,明选贡生,著有《巨峰诗集》。蓝因,字征甫,号东泉,明官生,与兄蓝田、蓝囦齐名,世人称为“蓝氏三凤”,任江宁知县,居官清正,人莫取干以私,升庆阳府通判,致仕归,诗文书为世所推重,著有《东泉诗集》。
嘉靖四年(1526),嘉靖皇帝御书“慎厥身修”赐于蓝章,十一月初六日蓝章卒,年七十三岁,葬崂山灰牛石,嘉靖十二年赐葬邑北四里赐兆茔迁葬。十七年敕建祠庙于城中,肖像祀之,崇祀名宦乡贤。在即墨城里大街曾立有蓝章的“进士坊”、“少司寇坊”、“父子进士坊”等坊表十一座。
蓝章留有《大崂山人遗稿》,1996年蓝章十三世孙蓝水搜集整理出版蓝章的《大崂山人集》是现今能见到的蓝章最全面的著作。其记游崂诗《劳山》云:“遥望山色层层碧,渐觉溪流汩汩深。匹马迳寻萧寺树,老僧应识野人心。行云何意遮奇石,啼鸟多情和苦吟。不是将身许明代,便从逄子老幽岑。”另于明成化丁末二十三年(1487)撰《重修慧炬院佛殿碑》,是现今研究崂山佛教寺院慧炬院的重要资料。蓝章还撰有《西巡录》、《西征题稿》、《武略总要》、《八阵合变图说》,其《八阵合变图说》收入清《四库全书》子部第八函存本中。所著《西巡录》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载《中国古籍善本名录》中。其名传载《即墨县志》、《即墨人物志》、《莱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
蓝田(1477—1555)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蓝田自小聪颖过人,童辈无人能及。七岁时便能日诵千言,善诗对。八岁随父入京城,翰林孙珪出长对考之,蓝田不待思索随口答出,且用字准确,对仗工整。九岁时大文学家礼部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赋》试之,蓝田挥笔而就,程叹曰:“吾举神童时,不能过此子。” 南直隶督学司马亮屡次命蓝田等人糊名考试,蓝田均获一等。弘治五年(1492年)蓝田十六岁时乡试得中亚魁,山东提学沈钟怀疑蓝田的才华,认为很可能是记诵旧作,经再三复试始信,批其卷曰“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遂名扬齐鲁,荐入太学,师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杨一清等。与杨慎、刘天和、张凤翔等为学友,朝夕辨论古今,切磋文字,以变时习为已任。正德元年(1506年)杨慎与同乡士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为“丽泽会”,蓝田与永昌张含结社唱和。蓝田懂天文律历,知牛经马谱,其声律也清婉典奥。杨宏曾写诗赞曰:“学贯群经称八斗,文成倚马擅三长”。
蓝田性格亢直而与世相左,风节凛然。虽满腹经纶,却仕途多舛。因其畅所欲言、汪洋恣肆的文风,恃才傲物的秉性为主考官和当政者所不喜,因而十赴春闱而不第;无奈之下不得不委曲求全,俯就时格。在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次赴春闱时,中癸未科会魁,殿试二甲进士。次年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是年大礼议起,因正德帝无子,由其堂弟嘉靖帝继位,执掌院事的张璁、桂萼等人奏谏封嘉靖帝的生父为太上皇。蓝田认为继统不能继嗣,继嗣乱大统,竟七上奏疏抗议,同群臣撼承天门伏阙大哭,圣心大怒,即诏下狱,翌日受廷杖几殆,呻吟床席月余。以议礼得幸的给事中陈洸阿附张璁、桂萼等人,先后劾大学士费宏,尚书杨旦等十余人,蓝田伤刚愈就持疏为其鸣不平,并痛斥席书、陈洸等人“讪君上、欺朝迁、肆奸言、植私党”等奸贪恶行,一时轰动了整个京城。次年出任陕西巡按,其父蓝章曾巡抚陕西四年之久,蓝田到任后“平乱安民,奏所当兴革者十数事”。当地人赞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后在其父蓝章病逝蓝田返家守制其间,受张璁、陈洸等诬陷报复,被逮入济南大狱。经太常寺少卿刘鈗及朝中贤良多方解救,方得获释,遂被罢归乡里。归家后,在后花园筑“可止轩”日与好友黄作孚、杨盐等诵诗读书,抚琴作画,自娱其乐。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一月,同好友冯裕、刘澄甫等在青州北郭禅林成立“海岱会”诗社,订有社规,并相约不许将社内诗稿外泄,违者有罚,只借诗抒怀,陶治性情。自此不谈官事,不入公门。《四库全书总目•海岱会集》曾对海岱诗社诗人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八人诗偕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慕拟之弊。”蓝田在罢归闲居的几年间,朝中曾先后有二十余疏荐书举他重新出任,而他却心灰意冷,早已不存用世之想,因而自嘲地婉拒曰:“我数十年老妇,何可与红颜争艳。”故而,终辞不起。
蓝田行义高尚,在人危难之际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即墨城儒学祠地狭失修,他捐金扩地重新建了学祠三楹。大灾之年,民不聊生之时,他都慷慨解囊,救助贫困无助者,死者赠以棺木,并捐以土地用以殡葬无处埋葬的死者。其先后共捐地50余亩。莱州友人刘英,在赴任宁州知州时,路过即墨,将许多行李存放在蓝田处。后刘英在赴任途中船翻全家遇难,蓝田闻讯,费尽周折,从千里之外寻来刘英的胞弟,将那些无人知晓的行李悉数交还。历城周秀,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生活穷困。周秀去世后,蓝田将其子接到家中,亲自抚养教诲,后考取了县里的庠生。还在蓝田读书时,其父蓝章以三品考满,按例应荫其子或嫡孙,他乃让于其三弟,既不私其身,又不私其子。因而,太宰御史们赞他:“义气振扬于台宪,清风表正乎乡闾。”现今墨水河旧称淮涉河,唐代曾筑有护城河堤,因年久失修,河堤坍塌,每逢大雨,墨水河泛滥成灾,为祸乡里。明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高允中征集役工,历时四个月,方筑成一条“东西长六百尺,高一百尺,南北厚七十尺”的护城河堤。蓝田对高允中的政绩深为钦佩,特作《新修淮涉河高堤颂》以歌颂之。将新筑之河堤称之为“高堤”,将其与西子湖畔的“苏堤”相媲美。诗文全篇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得知同科进士王献率领成功开挖马濠运河,蓝田欣喜挚友的成功,随题写碑文《新开胶州马濠记》。
蓝田的文章以气为主,浑厚透贴精细,虽激却不为过,读起来犹如凛凛清风,可以鼓天下之正气,激天下之义风,被称为四书经义也不及。其文名与关中康海,山右马理相鼎峙。御史蔡经、胡缵宗等赞其:“文行无愧于上世,声光有益于东莱”。
蓝田诗名尤盛。由于其亲身经历了官场的坎坷、险恶,所以他的诗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早已脱离了事物本身,把自己的思想内容、社会内容与景物溶合到一起。其诗多为纪实、述怀、题赠等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蓝田在离开官场以后的大量诗作中,大都表现了其对官场的失望、冷漠和看破红尘的复杂心情。他在《生孙》诗中沉痛地告诉子孙“但求续书种,不敢望兴门。”“传家谏草在,休似太翁惛”。他的诗中还有一些反映当时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揭露封建官吏罪行的诗句“可怜双鲤鱼,不易一斗粟。生计只长竿,官租何日足”(《题画》)“夫钱料价复重重,催科纵横无有终。观风使者尊且行,铢两尽付吏手中。”(《赋送邹令君西归》)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中尖锐的阶级矛盾,愤怒斥责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罪行,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蓝田诗中还有许多赞美家乡山水景物的诗文,“三峰海上接云平,洞里丹经不识名。东望仙洲悲汉武,西邻书舍忆康成。崎岖百转泉流绕,苍翠千重云气生。多病年来除百虑,独于林壑未忘情。”(《同石亭游三标山》)。《明诗纪事》收其七绝诗《野兴》云:“白云横江天色空,江边孤木起秋风。幽怀欲吐无人见,曳杖危桥亭子东。”嘉靖元年(1522),蓝田游崂山巨峰,作《崂山巨峰白云洞记》,是现存的第一篇崂山游记。“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是篇名为登临巨峰而记事,实为借题发挥已见,抒发其空负文才,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忧闷之情。
蓝田精通书法、绘画。其篆、隶、楷、行、草五体俱精,尤工篆隶。其用笔俊迈豪放,篆隶直抵秦汉,行草书博取前人所长,禀承魏晋遗风。绘画宗承宋元。其山水画讲求天真发露,用笔不求工细,信笔作水墨点染,多以烟云映树石,构成了“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创作上讲究“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其花鸟画,尤妙写生,淡墨浅色,一花半叶,而疏斜历乱,具疏爽松秀之致,与其同时代的“青藤、白阳”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略云:“《蓝侍御集》十卷(明万历间刻本)。明蓝田撰。《北泉集》乃未定刊本,此集前有云间进士潘允端、长洲张献翼二序,所撰者共十卷,前二卷为诗部,后八卷皆文部,计分序、记、传、墓志、墓碑、行状、上梁文、帐词、名箴、祭文、题跋、说、书启等。全书亦无奏疏,殊属遗憾。《四库》所谓其可传者皆不传,未知何故。或有所忌讳欤。又此书前后有醒虚居士、海岱间人等所收藏印,而《四库》未曾著录。亦见其难得也。”
蓝田次子蓝史孙(1527-1560),字汝直,号守泉,明贡生,少孤,善继先志,著有《四朝恩命录》、《守泉遗诗》,有《淮涉寺》诗载《即墨县志》艺文。诗云:“山势东来翠欲流,溪声西下泛沙欧。孤城隐雾三春曙,危塔呼风六月秋。僧趁晚夜依绿树,客携春酒笑青楼。墨民未必知淮涉,唐宋朝时通越瓯。”又《送戴道人入崂山》诗云:“领略青山今有主,白云曾许等闲居。分泉洗钵烹灵剂,就石支床看道书。风入古松轩常乐,月窥春洞化人庐。日长漫作餐霞计,橘井丹炉却是余。”据家传,公少聪颖,恪守家范,弱冠食饩,遇小试辙考十学第一,以选拔贡成均,考取例,当铨公鉴时,事不原官,告归里,当道请谒,概弗见,日惟坐卧一小楼,饮酒赋诗,诗成辙焚之,非大事不出户庭,虽邑人亦罕见识面焉,惜年不永,世皆惜之。
蓝田一生著述颇丰,遗有《蓝侍御集》即《北泉集》、《东归唱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及奏疏五十余份。其《北泉集》收入清《四库全书》,祀名宦乡贤。其名传载入《即墨县志》、《即墨人物志》、《山东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明史》等。
蓝再茂(1583-1656)字青初,号雨苍,蓝史孙之长孙。事继母以孝闻,让产与弟。十二岁时,崂山华楼宫道士栾道明纠集徒众,霸占蓝氏华阳书院祖产,蓝再茂挺身而出,与之争论,后惊动莱州府,道台亲临查处,惩处了华楼宫道士,保护了蓝氏华阳书院地产的完整。为诸生时,倜傥尚气节。招远诸生王赐珮、刘见龙罹奇冤,蓝再茂集十学士,自学使项公申雪之,携与居墨。明崇祯戊辰(1628年)选贡生,任南皮县知县,尽革侵拿之陋,查处冤狱,百姓为之称颂。崇祯四年(1631年)吴桥之变,登兵遂率众压境三日,士民汹惧,蓝再茂单身直入军中,晓以大义,方撤兵南下,而到处焚劫,数载荼毒,而南皮独得安全。后受奸绅陷害,于崇祯已亥(1635年)辞职归家,南皮县民立肖像祀之。归田日,值土寇乱,守城尤有功。蓝再茂自归家后,整修祖莹祠堂,续修族谱、家乘,修缮书院学堂,教授子弟读书。后购得周氏崂山小蓬莱之“紫霞阁”隐栖终身。著有《世廌堂集》,其诗清新自然,闲适恬淡,意境深远。“山阁自凝眸,梧桐依静秋。鸟飞黄叶下,人渡古溪头。俯仰空三界,苍茫动十洲。凭凌思羽化,更欲拂云游。”(《秋日禅院偶成》)。又有《山居即事》诗:“春入数峰晴,河流户外声。高怀云淡落,静目水空明。草木宜清适,安闲足达生。卑藏成后老,不用杖浮名。”顺治九年(1652),蓝再茂重游华楼诸峰,书“重游旧地”石刻立于华阳书院东边石上。即墨县城立有蓝再茂的“开天恩宠坊”、“松露琳宫坊”坊表两座。蓝再茂殁后,祀名宦乡贤,著有《实政录》、《谳牍初刻》,名载《即墨人物志》、《即墨县志》等。
蓝润(1610-1665)字海重,号凫渚,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三年进士。原名滋,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十六日御笔改今名。选庶常,历陟侍从,任江南上江督学使,“务拔寒峻,绝请托,士风文体为之一变。”顺治皇帝赞曰:“居官如蓝润,可法也”。顺治十二年升为福建右参政,督管军粮,督运有法,军食无缺。顺治十三年,海寇猝攻榕城(今福州市),蓝润时已丁外艰谢事,尚在围城中,急率家仆守水部门,间出击贼,海寇久攻不下,只得退去。后补广东左参政,招降芦田横水诸寇。任江南按察使,清除积案,平反冤狱,历升山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崇祀名宦、乡贤,县东三里,建有其坊表“星岳钟灵坊”。传载通志《即墨县志》、《熙朝新语》。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云:“即墨蓝凫渚润,顺治丙戍进士,官翰林,性廉介,不异儒素。故事直隶、江南皆以台员视学。世祖特简词臣,以润为安徽学使,尽剔积弊。上谓廷臣曰:“居官如蓝润,可法也。”会直省监司多不称,上以翰林官习法度,以润品行端方,出为福建参政,此词臣为监司之始。”著有《臬政纪略》、《余泽录》、《聿修堂集》、《入粤条议》等。其《聿修堂集》载入《四库全书》集部存目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略云:“《聿修堂集》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蓝润撰。润初名滋,故国学进士题名碑及馆选录旧本皆作蓝滋。后官侍读时,乃赐今名。其为江南学政时,有《视学录》;为福建参政时,有《视闽纪略》;为广东参政时,有《入粤条议》……今皆未见。惟此集为其子孙钞传。诗古文寥了数首,皆应酬之作,殆非所长。”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略云:“《余泽集》(清康熙刊本)。清蓝润编,是编乃就其父再茂所辑之家乘中择其先世之功业勋名,昭著于世者录出,删其芜词,订其异同,汇辑而成者。全书所录,大半皆其高曾以下之事迹。或录家传,或抄行状,皆为注出,盖其父再茂,曾因显扬祖烈,於文献故家,搜求遗迹,间得之市上,如获拱璧而珍藏之。润继其志而成是书也。蓝氏于明清两代,多显宦……至润父再茂,则以选贡生官南皮。明末李自成之乱,曾守城有功。书中叙述又详,书首有沙澄序,及润自记……其所谓司寇公即蓝章,侍御即蓝田,至太史公则其父蓝再茂也。沙澄序则谓读是书者,悚然如见文绣北泉两先生居官之大节……”此外,还著录曾有《重镌朱子年谱》三卷(康熙癸卯刊本)。
蓝润有《福堆岸新建文昌塔记》、《马鞍山建庙碑记》等文记,对研究崂山历史道教景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有记崂诗《草堂落成》云:“新辟茅堂桑拓村,二崂山色落柴门。莓苔满径对尘迹,薜荔缘墙补漏痕。花底营巢来燕子,竹根解箨长龙孙。三间屋外饶余地,自织青蓑学灌园。”
蓝润后代中名人辈出,蓝润四子蓝启延字益元,一字延陵,号退庵。康熙丁卯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康熙庚辰(1700年)进士,敕授文林郎,任广东乳源县知县,洁已爱民,荐循良第一,以忧去。再补陕西西和县知县。西和县为陇右僻邑,好逋赋而鲜文教。延剔厘宿弊,振兴文教,不期年,民亲爱之。值西陲用兵,调督军饷,以劳卒官。著有《延陵文集》,传载《即墨县志》等。有《咏山兰》诗云:“高轩危坐雨初晴,袖惹香风远处生。皎皎花开浮月白,亭亭叶出傲冰清。烈门喜作同心赋,入室堪为知已盟。聊托云山幽谷地,也标众草得芳名。”
蓝润五世孙蓝用和,字介轩,号长村。乾隆丙子举人,初为齐河县教谕。训士以实行。后官广东龙门县知县,清廉爱民,尝平反冤狱,罚俸六月,自言“全活一人虽得重谴不顾,况罚俸乎”?以疾告归,至无路费,绅耆义赆以金,乃得归,著有《柳下文集》、《梅园遗诗》,传载《即墨县志》等。有《农民苦》诗云:“农民苦,苦在春,视盎无一粒,适野有十人,货粮谁见与,借牛邻或嗔。穿花紫骝马,岸帻来问津。农民苦,苦在夏。晒日臂为皴,蒸湿汗盈把。采新多先时,执役每就下。炎灼谁人知,牛羊满绿野。农民苦,苦在秋。场粟因霜杵,野田带两收。计费以千万,计获以瓶瓯。驼橐输官税,所余不盈篝。农民苦,苦在冬。破屋漏残雪,一甑常尘封。锄犁尽行典,牛驴不留踪。家人问来年,今年有何庸。”其诗生动地描写了穷苦百姓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到头来却衣食无着,生活困苦的无奈图景。蓝用和子蓝均,字平如,号南溪,诸生,有《南溪诗草》。
蓝启肃(1653-1700),原名启冕,字恭元,号惕庵,又号竹林逸士。蓝润兄蓝深子,蓝深(1606-1674)字毓宗,号明水。顺治辛卯(1651年)恩贡生。有至性,邑令尝举其孝行。任江南临淮县知县,时值海寇犯京口距邑仅三舍,蓝深训民兵为守御计,海寇知有防备而遁去。又浚锅铁口以通商贸,民赖其利。赋税入不及额,蓝深就自己垫上,亦不令民知之。有大盗未捕获,监司加罪于其他小盗,令诬服,属县速毙之以灭口,蓝深曰:“吾不忍以人命悦上官“。遂投劾归,卒后,祀乡贤。著有《家训》一卷。蓝启肃善诗工书画,幼以叔润荫注官生,弃弗就,康熙甲子举京闱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舍人,需次家居,慨然以先人事为已任,刊家乘,置祭田,朔望会族姓于庭,谆谆提命,承其教者多以循谨称。尤达时务,邑有大利害,长吏疑不能决,开陈详切,嘹若指掌,官与民皆便之。《即墨县志》有传记,著有《清贻居集》,诗载《国朝诗余别裁》,《山左诗抄》等。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略云:“是集共诗三百余首,分体编次。启肃幼入太学,适取士易策论,千言立就,秉家法,联族属,孝友足以维风,文章足以模世。其为诗素主杜工部,而出入于白乐天。其《送郭华野总制湖广》云:“中旨才传出汉宫,直教欢喜到儿童。如闻元佑征司马,未许东山卧谢公。列郡应多投墨绶,当朝谁不避青骢。澄青岂但荆襄路,伫见吁谟沃宸衷。”又《鳌山晚发》云:“驱车薄暮望,萧瑟动林垌。日落晚峰翠,云浓归路瞑。人声依远浦,渔火聚寒灯。更有河洲雁,衷鸣不可听。”等篇,皆为集中之至佳者。冯文炌序其集,谓体近于香山,而风雅过之,沐浴于少陵,而天才踔厉,绝尘而驰,则尤不受其笼络云云。于启肃诗,诚为确论……。”
蓝中高(1721-1778),字季登,号海庄。蓝启肃孙,其父蓝重蕃(1686-1762)字念宗,号半圆,附监生。少孤,事母孺慕终身。事之关宗祀涉敦睦者,以身先之。戚友之贫不能葬者,必躬任焉。编修县志、家乘,著有《东厓杂说》、《蓝氏家乘》。其五子中三人有著作存世,三子蓝中琮著有《竹窗录》;四子蓝中珪,字汝封,乾隆四十五年(1780)贡生,任高苑县教谕。著有《紫云阁诗集》;五子蓝中高,乾隆癸西(1753)拔贡,族中有不举火者,以资相助,不计有无。修家谱,独力任之。官日照教谕,课诸生黜华崇实。卒于官,柩归日,士林挽送至百里外。著有《海庄诗集》、《南游草》。
蓝中高记游崂山诗《春日游华严寺》云:“何处寻春好,华严日暮时。流泉喧竹籁,宿鸟栖林枝。涧曲风生暖,山高月上迟。夜阑烧短烛,梵响更吾宜。”七绝《那罗延窟》诗云:“万壑千岩一径开,那罗曾此坐莓苔。想因拾得寒山后,心境空明绝点埃。”郭廷翕曾评其诗“典切稳称,神韵兼长,自然入妙。”鞠吟江亦评其诗“笔意细腻,风味闲雅。”
蓝水(1911-2004)原名蓝桢之,号东厓,蓝中高五世孙。蓝水之父蓝恒矩,字子静,清廪生,工书法,善诗赋,以塾业终生。著有《下车录》诗集,有《登崂山望海》诗云:“茫茫海色接扶桑,万里乘风远涵光。二劳倒射紫霞茫,贝阙银宫声琅琅。自昔传闻蜃楼起,诸峰连市向空指。楼外楼,市中市,无端幼化何年始。疑是洛妃初渲纸,画图一展霄汉里。汉武秦皇想像间,忽惊沧海又桑田。人物浮动若飞仙,往来云外何翩跹。造化奇思如翻澜,阴晴朝暮变大千。君不见影里城郭世外境,回视大地尽弹丸。”蓝水六岁即随父读书于蓝氏传桂堂家塾。1923年,时称“子固文章卓泉诗”的墨邑名儒王锡极(卓泉)时访蓝氏书院,与蓝恒矩成为至交,喜蓝水才气,收为徒,自此蓝水习诗不辍,经史子集广为涉猎。1924年,县令杨酉桂慕蓝氏书院之名,与王锡极、姜申甫造访蓝氏东厓书院,切磋诗艺,鉴赏书画。王锡极有《访蓝氏东厓书院》诗记此雅聚之盛:“袖惹清风动,东游逸兴赊。同心柳结伴,安步亦当车。树障烟村静,衢通石径斜。相随名士老,深入故侯家。签列书多古,宾贤生宜嘉。神君温且惠,童子寂无哗……。”王锡极于1937年辞世,蓝水亲往南城阳王府悼祭,有《哭王卓泉夫子》诗:“春风去也若为情,处处子规啼血声。马鬣已成千古恨,鱣堂空复一琴横。名山有幸藏遗稿,天道无知夺老成。悉看婆娑杏坛下,更谁徒移月光明。”
崂山为北方“海上第一名山”,其山海毗连,峰雄壑险,水秀云奇,丰姿独特,历史名迹众多。1926年春,蓝水同知友周至元第一次游览崂山,便为崂山胜景所吸引,自此每岁数游之,与崂山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蓝水游崂山却不在游山玩水,而是久历名山思著书。“我家即居东海滨,自幼山水癖怀抱”。 蓝水自十五岁开始游览崂山,深入崂山数十次,每次进山,少则十余日,多则逾月,足迹遍及崂山全境。攀危岩,历邃谷,涉险川,探幽洞,海山胜迹探索殆遍。览游之际,将所见所闻随手整理成篇,然后对照前人所记一一核对,发现有误时,反复核查后,予以纠正。新发现的景观和古迹详细记载下来,整理成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蓝水二十五岁时,即撰成《崂乘》。因时届动乱,此稿未能付印成书。蓝水考察游览崂山,历尽艰难,不畏岩陡壑深,蛇蝎虫兽,凡是新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他都亲临考察,慎审求证,力求言而有据。每次归家,衣襟尽残,伤痕累累,他不顾奔波劳累,便伏案撰稿,几经沧桑,宿志未衰,前后积五十余年之心血,于1984年撰写成《我与崂山》。1985年,崂山县志办公室为蓝水出版《崂山古今谈》。蓝水在自序中写道:“前人作者,有明黄宗昌《崂山志》,清黄肇颚《崂山艺文志》,周荣鉁《岙山志略》,王葆崇《崂山金石目录》与《岙山采访录》,近代周式址《崂山志》。予之为此,并非画蛇添足,亦所谓各言尔志。”是志全面介绍了崂山的山川、人物、风土民情及名胜古迹、文物、掌故、土特名产等。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时代特色。在记述崂山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着重收录人文地理,尤重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资料记录。在《名贤》篇中记载有抗德义士宫中栶的事迹。在《崂山琐谈》篇记有“白云洞之劫”,记叙1939年日寇在崂山白云洞戳杀道人焚尸毁庙的暴行,并有《雕龙嘴吊王振武道人》诗吊之:“崂山东望田横岛、义士英明垂千年,道人今兹死亦重,期与五百名具传”。 蓝水的爱国之情,于其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崂山县志办公室董玉卿主任有诗赞道:“一生颠沛志未减,十载流浪趣更高,今日刊成古今谈,胭黛重抹东海崂”。文史专家牛津先生写诗赞曰:“崂山古今谈纵横,华章胜迹贯蓬瀛,餐霞二劳多甘苦,文苑志林流芳名”。书画名家赵宝云先生曾感叹:“蓝水先生为墨邑名儒、诗人,学富五车,崂情墨史如数家珍,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崂山古今谈》得到崂山县志办的赏识,并出资出版,如和氏之璧,终见天日”。赵宝云先生曾写《丙子晴和访蓝水老先生》一文,以表达对蓝水的敬慕之情。1996年,蓝水经过考察论证,在《崂山古今谈》的基础上,重新修定出版《崂山志》。其内容之丰富,考核之详细,为今天人们研究崂山所借重。
登高为赋,临渊以咏,凡二崂之景观,蓝水无不题咏,藉以抒发赞颂祖国壮丽山河之情。其所咏崂山诗六百余首,在其《崂山百咏》诗序中写道:“生有山水癖,居近东海崂。乘兴而来,齿折谢公蜡屐。登高能赋,稿满李贺奚囊。惟其各擅特色,是以俱加品题,触景生情,并非逢庙必拜。寻章摘句,各期所遇无偏。吟就百篇,多多益善。体兼今古,字字推敲。王摩诘诗中有画,以作善师。杜少陵语必惊人,是所取法。……”蓝水对崂山胜景的“俱加品题”,寄寓了他赞美崂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乘兴二崂去,探奇大海东”“尽多诗句苦吟得,用尽工夫在二崂”。可见蓝水对家乡崂山的深情厚爱,情有独钟。“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一练曳白削壁间,玉龙长嘘西江水。疑是蓝桥倾琼浆,谁向遥台挟石髓,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还起。只应泉源直上通银河,不然何从仰视去天不违咫”?(《龙潭瀑》)蓝水于诗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崂山龙潭瀑瀑布直泻而下,水花四溅,犹如粒粒珍珠落地犹起,雄伟壮观。纵观蓝水咏崂山诗,笔意隽永,格调清新,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太白之遗风。
咏诗唱和,缅怀故交是蓝水诗作的又一特色。“四十余年罢唱和,他乡权厝复谁过”。“会当相见三生石,依旧共倾金叵罗”。此诗是蓝水写于对挚友周至元的深情怀念。周至元(1910—1962)名式址,又名式坤,自号伴鹤头陀,晚号懒云,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即墨籍著名学者、诗人。蓝水与周至元二人皆为饱学之士,诗情书艺,性味相投,为莫逆之交。同游崂山,吟诗唱和。周至元有诗“连袂同登梳洗楼,山高月小值清秋。闲来写入丹青里,如梦仿佛忆旧游”。(《题自绘与蓝水华楼玩月》)。蓝水有诗“几年携手访烟峦,别后知君独去难,一样天涯空矫首,二崂山色好谁看”。(《怀至元》)。1962年,周至元病逝于济南,蓝水时在东北,后来赋诗缅怀,“百岭山头土一抔,故人于此托千秋。不知寂寂松楸下,可复唱诗月夜不”。 蓝水游崂山时,与崂山玄都洞道人王悟禅结识。王悟禅名明佛,诸城人。精于书法诗文,著有《鸿爪诗集》。蓝水与其诗书唱和多年。“无心出岫任徜徉,为赋停云诗一章。除去酒瓢鸠杖外,无多行李有诗囊。”《赠悟禅道人》。后悟禅殁,蓝水有《哭王悟禅道人》诗吊之:“偶作希夷睡,云胡大梦惊。羡无家世累,何苦死生轻。化去鸿留迹,归来鹤有声。玄都洞口过,他日泪纵横。”书画名家张伏山先生与蓝水相交亦深,有题画诗多首。张伏山先生去世时,蓝水作诗吊之:“一场大梦君先觉,白玉楼头我后登。空复人间好山水,挥笔谁更逼真能。”《吊张伏山》。
蓝水另一类诗作则为咏古感事,多写于日寇侵华,民族危亡之时,借凭吊古人气节,及对时事的直抒胸臆,以慨叹国事艰难,而心系民族安危,表达其爱国热情。“保卫东南戚继光,挺身杀贼阵堂堂。肯容阔步长江上,且使迎头一棒尝”(《一二八战役》)。另如《东北失守》、《五三惨案》、《七七事变》、《日本在青制造人菌场》、《悲劳工》等,都表达了其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抗日将士的热烈歌颂,以及反对异族统治的爱国思想。
蓝水对地方文物的考古鉴定、历史人物的考证方面,对后人影响颇深。如在“秦以上邑郡县”“诸国候印”“高出瓷印”及历史人物于七的研究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七十年代末,蓝水曾在县图书馆从事过古旧书籍的整理鉴定工作,现馆藏的许多书籍文物上都附有他的注批,这些注批都是蓝水对古旧书籍的研究和阐述,有其个人独到的见解。正如市博物馆陈海波先生所说:“蓝水先生对即墨许多文物古迹的研究,为我们研究馆藏文物、文明遗迹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和可供借鉴的地方,对我们现在馆藏文物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蓝水对地方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即墨蓝氏先贤的著述考证汇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民国二十年,蓝水经搜集整理,汇编蓝章《大崂山人集》。历经六十余年于1996年付印出版。民国二十七年,他又整理辑编蓝田诗稿《北泉集》。1992年肖冰、孙鹏、江志礼等老师选编《蓝田诗选》,蓝水将又搜集到的蓝田诗作五十二首编入,并作《先御史公年谱》刊入书后。为后人了解研究即墨蓝氏先贤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蓝水博学多才,除多所著述外,尤工书法。其书法从唐碑入手,尤喜柳体,朝攻暮习,临池不懈,其书法端正谨严,刚劲挺拔,加之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的书法作品超然脱俗、逎劲飘逸,独具风格。
1978年,蓝水就职于即墨县图书馆(为临时工),整理馆藏书籍文物。曾任即墨县第五、六届政协委员。2004年11月12日,一代名儒,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四岁。蓝水一生著述颇丰,计有《崂山志》、《崂山古今谈》、《东厓诗集》、《返光集》、《五杂俎》、《可止编》等。《青岛文史资料》、《崂山诗文选》、《即墨历代诗选》等收录有蓝水诗文。1999年,青岛史志办公室编著的《崂山志》中,收录有他的传略。2002年上海图书馆收藏蓝水《东厓诗集》、《崂山志》为馆藏资料。为此其感言“如空谷闻足音,未料尚有一知已,不枉笔削一生”。
蓝氏家族自宋元至明清两朝,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他们秉承儒家思想,为官者清正廉明,忠君报国,为民者恪守祖训,忠厚传家,在文化上积极进取著书立说。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先贤留有著作者四十余人,著作一百余部,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这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是难能可贵的。综观明清两朝,蓝氏出了五位进士(一位武进士),九位举人,五十六位贡生。廪生、增生、庠生、监生、武生等有上百人。即墨“五大世族”入乡贤祠者共十五人,蓝氏就有五人,可见蓝氏一族在明清时期的即墨封建地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08年8月6日蓝信宁谨撰于东厓竹石斋


 


分享按钮>>安徽颍上燕氏族谱之《家风》
>>中华蓝氏经济文化促进会梅州大埔自驾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