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周钰
摘要: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大体结束,但仍有个别遗留的民族识别问题尚待解决,施联朱先生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福建武平县的民族识别提出了质疑。本文欲根据施老提出的问题的两个方面,结合田野资料,通过对八十年代武平县蓝雷钟三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过程的解读,提出笔者的浅见。 关键词:武平畲族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本结束,个别遗留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更改民族成份工作在八十年代也已完成。过去的民族识别工作以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为主要原则,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识别划分,从而形成今天的56个民族的格局。 有关畲族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于识别工作的第二阶段进行,中央分别于1953年、.1955年派出专门的民族识别调查组,分赴闽、浙、粤等省份对畲民进行确认.认定畲族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并于1956年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了畲族的少数民族成份。尽管畲族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大体结束,但仍有个别遗留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施联朱先生在其文《面向二十一世纪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对福建武平县的民族识别提出了疑惑。他指出: 据《上杭县畲族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说,上杭蓝姓畲族乃于宋成淳元年(1265年)即已定居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乡,元代从宁化迁居长汀、上杭,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雷姓畲族从宁化、清流等县迁来,迄今也有600年的历史。钟姓畲族于元代从长汀迁来的。据《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载:上杭钟姓畲族于宋擞宗时期(1lO1--1125年)流徙厂东潮州、兴宁、蕉岭及福建之漳州、长汀、泉州、上杭(来苏、梅溪寨)、武平(象洞、城内东门)等地。由此可见,旱在宋元之际,闽西各县早已遍布畲族,这与今天闽西各县畲族分布状况基本相符,但仅武平一县却没有畲族,令人质疑。 上杭县畲族民族成份的识别早于1953年即有了初步的结论,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拖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获得确认畲族33978人。在上杭县蓝、雷、、钟姓居民恢复、更改民族成份为畲族后,与其相邻的武平县蓝、雷、钟姓居民则纷纷提出要求识别调查确认其民族成份。他们提出上杭县的畲族大多从武平迁去的,迄今尚有亲戚往来,关系十分密切。今天上杭县之有畲族,而其祖居地武平却无畲族,不能不令人怀疑。武平县的民族识别要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提出,迄令尚未妥善解决。 旌老以上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畲族就广泛分布于闽、粤交接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地区是畲族的祖居地和大本营,现如今闽西各地均有畲民得以恢复民族成份.而与其毗邻的武平一县竟无一例,这与历史不相吻合:其二武平县群众己于201J~:纪80年代提出了民族识别要求,而迄今来有妥善解决。就这一问题,笔者欲结合田野偶得资料,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