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历史悠久,先民的活动始见于历史记载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特别是春秋后期,鲁国成为华夏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而 邑作为鲁国卿大夫,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季孙氏的私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先民的活动见诸史籍者也多,便产生了一些典故,有的在文化发展中逐渐演化成普遍使用的成语,丰富了民族文化。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八月五日,鲁庄公去世。庄公庶兄庆父勾结叔牙(庄公弟)妄图篡位。而庄公幼弟季友力主庄公的儿子公子般继承君位,并以国君名义处死了叔牙。公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便于十月初二日被庆父杀害。公元前661年,立庄公幼子、 年仅八岁的启方为国君,是为闵公。闵公即位不满一年,又被庆父杀害。季友机智地掩护庄公与妾成风所生的公子申逃往邾娄。庆父知篡位难成,出逃莒国。 季友方带公子申回国。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莒国将庆父交还鲁国。庆父求赦罪不成,在汶水边自杀。|公元前661年冬,齐国有仲孙湫曾到鲁国考察, 回国后对齐侯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己。"是说庆父接连杀害了两位国君,制造了鲁国内乱。如果不除掉他,鲁国的灾难便不会停止。以后这句话成为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泛指罪魁祸首不除,国家或社会便不得安宁。 堕三都 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s以后,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封邑在成(今宁阳县东北)。封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封邑在(今东平县南)。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代为鲁大夫,共执国政。因三家同为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三桓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私属甲士达七千余人。?当时,季孙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季孙氏治理下的费地,生产关系相对进步, 经济日益繁荣。 公元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 费邑宰(长官)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城,孟孙氏筑成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60余年后,孔子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鲁国司寇。孔子主张集权于公室,命令鲁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因此,孔子主张"堕三都"。这一行动遭到费人的抵制。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在毁掉城城垣,即将毁费时,费邑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孙武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今泗水县东)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季桓子(季孙斯),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在拆毁孟孙氏的成城时,受到成邑宰公敛处父的抵制。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成城,也没有攻下。堕成之举,半途而废。"堕三都"之"堕",读曰"毁"。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照周礼规定,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用乐舞,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在舞蹈奏乐时,八人一行,叫一佾,八佾共64人。这是最高的规格,只有天子能用。而做为鲁国大夫的季平子竟然享受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乐;在祭祀祖先时,也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篇诗来祭祀。终生以维护周礼为己任的孔子,得知后,异常气愤。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这个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就是说,季氏这种做法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升堂入室 孔子有学生三千,高徒72人。仲由(字子路、季路)是其一。仲由,今平邑县仲村镇人。有一天,仲由在老师门前弹瑟。孔子说:"由之瑟奚为丘之门?"(仲由弹瑟为什么到我这里弹呢?)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有点瞧不起仲由。而孔子又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呀,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Y堂是古代宫室的前厅,室是古代宫室的后屋,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原来比喻学识,技艺的深浅程度。后来用于赞扬人在学识、技艺方面达到高深的境界,"升堂入室"便成为成语,也叫"登堂入室"。鸣鼓而攻之 春秋后期,在季孙氏统治下,费邑经济较为发达,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转变时期,这里生产力较为先进,是比较繁荣的地区。季氏之富,可比周公。孔子的学生冉求作为季氏家臣,不断聚敛财富。因而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是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