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强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强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强姓-姓氏渊源 已阅:6542 / 回复:13(楼主)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

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1:56)   回复此贴
  回复:强姓-姓氏渊源 第 1 楼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大夫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十六年》中就有记载:“夏,诸侯伐郑,宋故也。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郑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君子谓:‘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鉏,是郑国为大夫,与郑国执政上卿大夫祭仲过往密切,为同党。

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在朝专横跋扈,郑庄公姬寤生因无法对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纠去杀祭伸。后来事情败露,祭伸的党羽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合伙杀死了雍纠,并把雍纠的尸首抛在池塘里示众。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国的帮助下,将郑昭公赶下台,郑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卫国,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即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下令追查当年的杀害雍纠之事,结果公子阏、祭仲被杀死,强鉏则被判了刖刑。后世的人们都说,强鉏连保护自己脚的能力都没有。

在强鉏的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本书按:

①许多文献史籍中都记载:“郑国大夫强鉏是公孙强的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这是非常荒谬的。强鉏是姬姓,公孙强是姜姓,族源相差远矣。而且强鉏是周桓王(公元前719~前697年)时期的郑国大夫,而公孙强是周敬王(公元前519~前476年)时期的曹国司城(公元前?~前487年),强鉏比公孙强早二百余年,怎么会是二百年后公孙强的裔孙?

②刖刑,有文献说是将脚砍掉,有说将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有说是将髌骨剜去,这是混淆了上古酷刑施刑界限的不同。实际上,将犯人的脚连同踝骨砍掉的刑法称作“刖刑”,将犯人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的刑法称作“剕刑”,将犯人的髌骨剜去(将膝盖骨挖掉)的刑法则称作“膑刑”,还是有非常严格的施刑界限的。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2:21)   回复此贴
  回复:强姓-姓氏渊源 第 2 楼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強的裔孙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敬王姬丐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曹国有一大夫梦见宗庙中有一群人商讨灭亡曹国的事。曹叔振铎在梦中劝阻他们,请求他们等候一个叫公孙強的人出现才再作商议,得到众人的同意。

那大夫便在曹国中到处寻找公孙強,但没有找到。他临终时吩咐儿子,如果得知有一名叫公孙強的人执政,便赶紧逃亡到国外去,以免遭祸。

而在曹国,果然有一个叫作公孙強的人,原来是齐国公族的后裔,从小在即在強中随先祖到了曹国,因此称公孙強,世为平民。強,就是包裹婴儿的襁褓或背篼,在《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隐》中有注解:“強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于背而负行。”

公孙強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公孙強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強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当初得梦的那位大夫的儿子得知此事后,马上便流亡到国外去了。

公孙強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曹伯阳十四年,宋景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88年)宣布断绝和盟国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

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曹伯阳十五年,宋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強都被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末代君主。那位大夫的儿子由于提前携带家族人等流亡到国外,因此没有遭到灭国横祸。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強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

在公孙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強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2:49)   回复此贴
  回复:强姓-姓氏渊源 第 3 楼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若敖生斗強,因氏焉。”

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仪,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

斗强,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今湖北郧西)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强在五十八岁时开始正式参政,参与了楚武王的所有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出谋画策,作用非比寻常。斗强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强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强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掌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东周王朝支持的姬姓随国并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熊通自称楚武王以后,就如何提高楚国的威望,向斗强问计。斗强说:“大王可来个‘杀鸡吓猴’,先以武力制服一国,即可震慑其它诸侯。”又说:“汉东诸国,只有随国最大,若出兵讨伐随国,使随国臣服于楚国了,汉、淮诸国就不敢不臣服楚国,楚国的威望也就提高了。”楚武王赞许道:“这倒是个办法,但师出无名呀。”斗强说:“可以先盟会诸侯,如果随侯就召而来,就表明他已服从于我们楚国了;他若拒不赴会,就以叛盟之罪去讨伐他。”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3:51)   回复此贴
  回复:强姓-姓氏渊源 第 4 楼

楚武王依计行事,派使者遍告汉东诸国,定于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农历4月上旬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桥镇)召集诸侯盟会。当时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国国君都亲自应召按期赴会,只有黄、随二诸侯国君自恃东周嫡姓国,未到会场。楚武王立即抓住机会,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并派大夫屈瑕去责备随国。黄侯害怕楚国势大,立即派使臣来楚国告罪,但随侯却不服。这样楚武王就有了征伐随国的理由,于是亲自统率大军,直抵随国边境问罪。

随侯面临楚国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急忙召集群臣计议对策。大夫季梁说:“楚国初会诸侯,用兵伐随其锋方锐,不可轻敌。不如备上厚礼去与他们讲和,重修旧好。如果楚国不同意,就是楚国的不是。这样,楚军必有懈怠之意,我军必有怒气。彼怠我怒,一战必胜。”少师却扬起胳臂说:“为何如此害怕?楚军远来,必定疲惫,速战可以破敌,否则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让楚军象上次那样逃回去,岂不可惜!”随侯听了少师的意见,就亲自率军出击。随侯以少师为右,要季梁赶车,来到阵前,季梁站在随侯的战车上观望楚军阵营,对随侯说:“楚国习惯以左为上。今楚兵分左右二军,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必有精兵聚集。我们可集中兵力攻他的右军。右军败,左军也就丧失锐气了。”少师又反对说:“避开楚君不攻,不被楚国人耻笑吗?”随侯又按少师的意见,先攻楚左军。

楚武王令左军排开阵势,让随军入阵。随侯杀入楚军阵后,四面伏兵皆起,团团围住厮杀。少师与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斗丹斩于车下。季梁保护着随侯死战,楚军不退。随侯弃了战车,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军中,随季梁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事后清点军卒,所剩不过十分之三四。随侯十分痛心,对季梁说:“我没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他听说少师被杀,又叹息不已。季梁说:“死了个误国之人,有何值得叹息的?当今之计,只有去讲和为上。”随侯说:“今天的国家大事,我都听你的。”

季梁召集一些残兵败将保护随侯,自己到楚国军营去求和。楚武王怒气冲天地说:“你们的国君判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讲和,不是诚心。”季梁面不改色,从容地说:“以兵相抗并非我君本意,是奸臣少师恃宠贪功,强要我君兴兵相抗。今少师已死,我君知罪,特派下臣来请罪。如蒙赦免。当称颂楚国功德,倡议江汉诸侯永远服从楚国。望大王裁决!”

斗强觉得“杀鸡吓猴”的计策已起功效,就乘机对楚武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但未大丧元气,且有贤德的大臣季梁,要灭掉随国不容易。不如乘胜收兵。”楚武王接纳了斗强的建议,就同随侯订立盟约,然后退兵。

汉东最大的随国败于楚国,随侯又称颂楚国的功德,使楚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汉东诸侯无不向楚国称臣进贡。这就是斗强对成语“杀鸡吓猴”的机巧运用。

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楚成王熊恽六年,公元前666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齐国军队主帅、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气病而逝。

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斗氏、伯比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该三氏同宗同源,皆尊斗强为得姓始祖。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4:24)   回复此贴
  回复:强姓-姓氏渊源 第 5 楼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强,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子强氏,昭子郢之后。”

昭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有:“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

子强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孙之一,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作者:122.195.231.* (2009/1/30 10:04:5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3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强氏论坛  执行时间:1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强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