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江会于深圳江氏文化研讨会江友飞教授发言
- 中华江氏网 2011年2月18日 江松易转载
世界江氏筹委会深圳预备会暨江氏文化研讨会福建江氏顾问江友飞教授发言
福建江氏衍派初探
发言稿 2010,8,29。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描述福建江氏渊源,它是以“以国为姓”为主脉,由其他姓氏改江姓为辅脉。(从已掌握的资料整理)
** **
引言:根据有关资料考证,江姓在中国最常见的l00个汉族姓氏中居第79位。福建省江姓家庭人口近50万人,分布在全省各地,尤以福州、泰宁、永定、诏安、龙海最为集中,人口皆在2万人以上。明代江姓主要集中于福建21.7%、江西17.2%、江苏15.1%、浙江14.4%、安徽13.5%这五省占全国江姓总人口82%福建为江姓第一大省。如今江姓主要集中在广西、浙江、安徽,这三省占34%。其次四川、广东、湖北、福建四省占31%,广西是江氏的第一大省。
甲 主脉是江国裔孙
江国建立于西周末期,时在公元前ll02年,此江国的国君尊元仲(黄帝裔孙伯益三子)为始祖,赢姓,至赢济时已传31代(“以国为姓”的江姓裔孙总世序皆从元仲公算起)。到东周春秋末期,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亡,子孙四处逃难,裔孙遂以国为姓。江国立国共497年。末代国君贞公(47世)的儿子俪公国亡奔鲁国兖州负瑕邑(今山东省淄博市),从此地开基,改赢为江姓。此江姓裔孙其中一脉江羽(66世)西汉时,迁陈留(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定居。经过十余代蕃衍,到魏晋南北朝时,这里设济阳郡,时江姓为济阳郡的望族,江蕤、江湛、江敩、江统、江淹、江总等江氏精英在朝野皆名扬青史,故济阳郡成为江氏的郡望。
80世江虨在五胡战乱时南迁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为东晋,成为南方江姓开基祖之一,至江万里兄弟为110世,其裔孙遍及福建各地。
一 闽北道兴公派系
南朝时,在浙江山阴的江虨传四代法存公居乐平,其子江道兴(85世)任建安令(一作建德候),自浙而闽,居武夷梅上,为闽北的开基祖。江道兴生世庆、世源、世再、世沙。除世源回迁浙江,居衢州外,余三子世庆、世再、世沙皆留居梅上,他们的裔孙广布闽北崇安、泰宁、建阳、建瓯、松溪、邵武、建宁各县,具体脉络待查梅上老族谱。
道兴公经11代(世庆(裕)-毅—直—宜—璘—谭—斋—庆—佃—宠—本),至本公,时为唐代中期,迁建阳崇政乡江墩。本公唐元和年间(806—820)仕唐,为赞善大夫,生七子:幸(居梅上)、冲、于、耿、晖、期、明,为建阳江墩始祖,有孙16,曾孙61。明公于唐会昌年间(841—846)官于归化场,遂迁瑞溪金银花下,即今泰宁县属,为泰宁始祖。如今江姓人口已占全县人口1/13。
二 江万里兄弟派系
道兴公次子江世源(86世)因任护国将军从梅上回迁浙江,居衢州(今浙江省衢县)传四世后至岁郳、岁章、岁雅。江岁郳(90世)在唐朝初年开基开化(当时为常山县,宋太平兴国年间才设开化县,谚曰:先有江家,后设开化),生宏志、宏亮、宏义、宏泰、宏汉,其宏亮、宏泰兄弟裔孙今遍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各地。
江宏亮(91世)生岩、素。注:《都昌谱》言,万里、万顷之上祖是宏泰,其世序为宏泰(91世)一束力(92世)一国钦(93世)一钥(94世)一奇珍(95世)一元景(96世)—忻(97世,生于869年,波阳县令,居江西波阳清溪泽源,今铁炉埠)—大澧(98世,生于912年,后裔居婺源)一淋(99世,生于936年)一元房(100世,生于954年)一宇(101世)一本善(102世,迁都昌林塘)一立(103世)一轼(104世)—敬思(105世)一英(106世,生于1134年,生玨、璜、璘)。上杭、永定各谱与此不同,但上杭、永定各谱却在l06世时与万里公的曾祖父英公接上世序。
江宏亮或江宏泰裔孙经十余代至江本善(102世)迁江西省波阳县。江本善孙塙(104世)因兵乱,避至都昌县林塘,见左右山环水秀,振拱异常,遂卜居焉。南宋后期,江塙(墒)六代孙江晔(109世)生生万九、万里、万顷、万金、万合、万载(《都昌谱》无)。宋朝末年,元兵南下,抵抗元兵的万里、万顷为国捐躯,万载护宋幼帝昺南逃至闽南。元朝初年,万里、万顷、万载部分子孙逃难到闽西南落户,成了现福建江氏的主轴。
1 万里公支脉
江万里(总110世)。从明末江灏编的《三古六斋表》中曰,万里生镐、铸、镗三子:长子镐与左右从同效忠于池;次子铸号直斋,荫生授承务郎,扶帝昺人闽,避居嘉禾里(今厦门岛)洪水桥汤坂里,有子肇祖、承祖,承祖移居同安马巷井头村江厝(现已废),生世盛、世隆、世富。世盛后裔又迁居今厦门市翔安区下后滨文崎。世隆,住本地庙山是也,生德阳、德照。德照子汉成生子宇文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往文崎居住,文崎今江姓人口有250人左右。
三子镗,恩荫授德郎,与兄叔同居汤坂里,生一子名淑新,避元泰定之乱,迁漳州府海澄县儒山之麓而居焉! 淑新生两子:子迪德居兴化;子明德移福州大义乡。江万里的裔孙今大部分蕃衍于福州市管辖的闽侯、永泰、长乐、古田等地。据闽侯县白沙镇阜宅提供的资料,其始祖为天明公,元仁宗时人,传为江万里后裔(一说江万顷)。天明生德益、德恭、德音。德益迁洋里坑口,今人口万余人;德音公谱载迁往长乐云路;德恭仍居阜宅(下宅)。阜宅人口三千余人,是当地望族。天明公传今27世,其裔孙遍及闽侯、闽清、长乐、古田、永泰、连江、福州、屏南等地。
2 万顷公支脉
江万顷支脉苗裔广泛分布于闽西南及粤桂台诸省,现人口估计达30万人之多。综合相关资料,其开基祖为八郎公。其父为江万顷之次子铎。
江万顷(总110世)(《上杭谱》、《永定谱》称其十二郎) 字子玉,号古崖,宋末时,任户部左侍郎,德祐元年(1275)兵破抚州(今波阳县)与子铎被俘,父子皆骂贼而亡。万顷公生鉴、铎、昌翁(早夭)(《杭永谱》为铎、錡、铜)。江鉴仍在都昌,江铎(《上杭谱》、《永定谱》称其十八郎)有子肇,由其母往福建逃亡,落脚宁化石壁,肇生八郎,后迁上杭县三坪。
《上杭谱》、《永定谱》言,上杭二世祖万顷公(十二郎)生有五子,长十八郎(铎)所生的九子(其母邱氏十六娘)仍居上杭县三坪;次念二郎,迁居永定务义乡,今裔孙人口约6000人;三念三郎,移住大埔县党坪;四念四郎,留江西,后嗣未详;五念五郎,往广东兴宁发展。留守三坪的三世十八郎(铎公)所生九子,长子百八郎开基永定县高头,今有人口近2万人(含分衍附近村庄人口);次子百九郎,迁居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滦州都小靖村龙窟坪;三子伯十郎,移往广东大埔清远都胡廖村居住;四子百十四郎,往广东潮州府饶平县弦歌都三饶村葛藤凹居住;五子百十二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永定迁至诏安下溪坝定居,衍成三个祖派,一是全溪房祖派,二是启昌祖派,三是叔孙祖派,(部分裔孙在永定金丰里陈东坑水尾)。十二郎在诏安其后裔今多达近万余人;六子百十三郎开基平和大溪,今有人口7000余人;七子百十四郎,迁徙平和县莒溪冢下居住。八子百十五郎、九子百十六郎留居上杭三坪,今裔孙人口达万人。
3 万载公支脉
江万载(总110世),讳亿,号古山、官居锦衣卫摄中军事,生二子:长曰钥,次曰钲。根据旧谱资料记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月,江万载在福建奉帝昺逃难,经福州、泉州港避居同安县嘉禾里洪水桥汤坂里(现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高林社区田里社),为厦漳沿海一带江氏开基祖。
依《三古六斋表》,万载公(1世)生子二:长曰钥,次曰钲(移居广东河源县),万载后又他往,长子江钥(2世)仍住汤坂里。钥生四子:长曰尧寿、次曰尧助(迁泉州驿口,后居云霄蒲美),三曰尧义(后迁平和大溪)、四曰尧勇(尧勇生汝道、汝德,元末移住南靖集贤里)。留守祖地的尧寿(3世)字仲勉,号洪水。妣林氏,生子法义。延法义、道博、世昌三代单传,世昌(6世)才生五子:佛元、佛智、佛佑、佛护、佛才。大明洪武初抽军,兄弟逃散分居,二子佛智移安溪县九石示。三子佛佑迁漳浦县二十三都硕辅之滨住(即今龙海县港尾乡石埠村),后佛佑五子彦民迁诏安,其后裔传衍霞葛天桥井边社、庄溪井北社、坑河坑头社、翮下社。佛佑六子彦斗迁莆田;四子佛护迁海澄三都贞庵(今属厦门市)住;五子佛才迁漳浦之二十三都径头南江桥(现漳浦县前亭镇江厝)住焉;惟长子佛元仍住汤坂里。
佛佑裔孙江季官,讳迁富,明嘉靖年间因避倭患由港尾迁居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村岭头社;三世江逢春开基汀溪镇汪前村山坪社。江逢春生三子,长子江清旺派下衍汀溪五蜂村头社;次子江清俊派下衍五峰村的茂林、前湖和造水村的一甲、三甲内社;三子江清守留居山坪社。他们还衍隘头村圭母岫,五峰村弯坑,芸山及汪前社和西柯镇埭头社,有一支衍浙江温州洞头镇,据说现人口近万人。清同治年间,有江国治、江国英迁居台湾省盐水港。
明朝末年,港尾一支江氏迁龙岩雁石镇珂溪村,传至今已有16代。
江万载支脉裔孙初步统计如下:龙海县港尾乡近2万人、南靖县1500人左右、漳浦县1000人上下、龙岩珂溪280余人、厦门市约1800人(其中海沧贞庵1000余人、湖里田里200余人、同安汀溪650人)、诏安近万人。安溪、云霄、莆田待统计。
三 福州琅岐君丽公派系
南北朝时期的江道兴(85世)之二子世源任护国将军,又回迁浙江,居衢州(今浙江省衢县)。传五代裔孙江岁郳(90世)在唐朝初年开基常山(宋朝名开化县)。妣戴氏。生宏志、宏亮、宏义、宏泰、宏汉五兄弟。宏亮(91世)生岩,其直系十序为岩(92世)—三益(93世)—若清(94世)—碧潭(95世,迁江西波阳)—千泊(96世)—行褒(97世)—中轩(98世)—仁揆(99世)。江仁揆为五代时人,回居常山(即开化),妣王氏。生景谐、景房。
江景谐(100世)迁龙游,续三代延泽(103世)迁南杉桥,延泽又延十代至子仲(113世)落户兰溪县龙门。子仲又历六代为兰溪县江氏君字辈(总119世)。
福州琅岐开基祖江君丽出生地在兰溪县龙门白水井。元朝中后叶,江君丽随朱元璋部入闽,官通政使司。后与同姓江氏先居连江县祠台。因祠台山高地瘠,明初洪武年间,携妻儿于明初复迁琅岐。今君丽公传延25代,现人丁逾15000人。
七世江斗米迁霞浦,其裔孙遍及闽东北五县等地,人口待统计。
四 长汀泰隆公派系
长汀县江姓人口约6000余人,皆认泰隆公为始祖。据1996年江汉耀编的《江氏族谱》,其江氏源流考言:“我泰隆公属唐代发展于浙江地区的近亲脉系,但因战乱曾经几度流离,泰隆公的近亲脉祖名号失传,未敢直接接节。约摸泰隆公属99世或100世。今已蕃衍30余代。”
今将新编的《江氏族谱》世序盛略整理如下:
1世泰隆公(妣罗九娘)生有四子,一家由浙江途径武夷山南下,在闽西玉盆(今宁化县石壁)蹲脚。后长子永兴向长汀地界靠近,余留石壁居住建祠。地在今石壁镇江家山。后此地为张氏所居,江氏已不存。
2世永兴公(妣陈金娘)向江屋溪、江屋坝迁居,即现在的宁化治平乡绍光邓屋村,有祖墓。
几十年后,北宋年间,永兴之子五郎公(3世)(妣黄九娘)率男七、八、九、十郎下长汀馆前开基建业,建祖祠一座(今尚存)。
二房八郎公(4世)妣刘、张氏,其子十二郎(5世),妣钱氏,先住长汀府城,其孙十八郎(6世),妣邱氏,再移居上杭。裔孙遍及闽西、广东各县。(但此说上杭、永定未采纳)。其具体世序为: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六一郎— 六十郎
六二郎—五二郎
八郎—十二郎—十八郎— 四六郎— 六四郎
六三郎—千三郎 如海
六四郎—三六郎— 五四郎
五九郎
五十郎— 七十郎—仕荣
五郎
三四郎
五三郎
四房十郎公(4世)(妣)迁江西。
在今长汀县的裔孙皆属长房七郎公、三房九郎公。
长房七郎公(4世)妣张一娘,其世序为四郎(5世)—碧波(6世)—高祖(7世)—太原(8世)生二子,裔孙蕃衍于罗坊。
三房九郎公(4世)妣刘二娘,裔孙往坪埔、江坊发展。
其所编的世序如下: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添鲸迁横峰江坊 必升— 六一郎
添鳌— 福生— 文升 六二郎
九郎—惟懋—碧聪—海发— 德珍
坪埔 添鳞— 德茂 太福
德杰— 太郎— 一郎
德义 太东 二郎
德平 太海
五 德化惠安友杰公派系
德化、惠安两县江氏属同一派系。惠安县东园镇下垵新编的《霞里江氏族谱》引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霞里江氏族谱》江化鲤的序言:“余家世爰宅于兹,滨大海,于前无所考,吾祖而始于国朝(指明朝),盖自先文学已辑定之矣。”霞里江氏始祖为友杰公,于宣德二年(1427)由惠安里春村莺头开基霞里下垵。德化江联珠也编就《江氏族谱》,其源流录要为:“德化江姓,仅有二乡,宋初迁居此地,一居水口乡祥光村,人口五百余人,其后分衍惠之霞江及永泰月洲洋头,再分闽清。一居碧霞乡内洋村,及毗邻之石梯岭村,人口二百余人……屯田坐德化之华盖等处。”
德、惠江氏入闽上源,传说五代时,固始县城内东门义坊街十二街。其《霞里江氏族谱》后序云:“吾祖宅居霞湾里,聚族于斯(指德化)几三百春秋矣。”以此推算,江氏入德化时间约在北宋末年康靖之乱时,随大批的中原汉人逃难南下到德化落户。
乙 辅脉为清流鲁野一公派系
广为流传的鲁改江姓的传说叙述如下:鲁野一原籍江西建昌府南丰县鹊巢树下,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与弟野二公举家二十余人入闽,赴任南剑州(今南平)刺史。适值黄巢作乱,昆季微服避至白水镇渡江。渡江时,江水波涛汹涌,舟船即倾,野一叩祷河神,言:“如保平安,愿以江水为姓。”顷刻风平浪静,安全过江,野一不食言遂举家拜江为姓,并弃官隐居宁化小嵩铺江家坑(今清流县江家坑)蕃衍子孙,为清流、宁化、明溪、永安、连城、尤溪等市县江氏开基祖。
野一(1世)卒于梁乾化二年(912)寿八十六,葬本邑(现清流县大路口中段),胡家山龙分洞,谱有坟图。生一子宣义,二世祖江宣义公号仲和,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7),卒于宋开宝二年(969),寿七十四,葬清流小嵩铺。生一子二十五郎。三世祖二十五郎公,讳礼,字恭叔,生于梁贞明二年(916),登宋建隆三年(962)二甲进士,癸亥岁除授湖广潭州通判,乾德元年(963)张文表、周保权叛乱,公随慕容钊奉宋太祖命帅兵征讨,与贼战殁于湘阴之野,年四十八。生子七:长小四郎、次小五郎、三小三郎、四小七郎、五小八郎、六小九郎、七小十郎。按:江礼公八子之名,有些地方把小字遗忘,真称数字为几郎,例:小九郎公简称为九郎或九郎公。
依清流县长校乡江坊村七修《济阳江氏族谱》1917年木刻版,江礼公八子裔孙分衍如下:
长小四郎(4世)裔孙今在明溪下汴、清流林蕃等地。
次小五郎(4世)裔孙今在明溪山下、清流高坑,其孙八郎(6世,1059年生),生十二郎(7世,1107年生)移连城东门;十二郎生十八郎(8世)等五兄弟,迁上杭、永定。当此说不被上杭、永定承认。
三小六郎(4世)裔孙在连城姑田,连城亦难认可。
四小七郎(4世)裔孙今清流县江家坑。
五小八郎(4世)生子先林、春福。先林裔孙在永安岳地;春福裔孙在清流嵩口。
六小九郎(4世)生廿一郎、十四郎。廿一郎为清流长校乡江坊村始祖,裔孙有外迁连城姑田;十四郎生伯一、伯二。伯一裔孙在今永安小陶、连城;伯二裔孙在桃花坑。
七小十郎(4世)裔孙散居于清流、宁化、长汀等县。
但据另一《济阳江氏房谱》版本,其始祖总系图为:
1世 2世 3世 4世
三郎居旧墩祖
四郎本房祖居林畲
五郎居归化祖
六郎失考
七郎赤冈高坑中地
八郎居松口坪
鲁野一—宣义—礼— 九郎桃源清流江坊
十郎居苦朱岭下
从永安《姓氏志》中永安江氏始祖为野一的孙子江伯一。唐末,江伯一开基永安安砂小江坊。伯一有9个儿子,除第五、六子留居永安凉坑、小陶镇北山(今松山村)外,长子江小一、第三子江小三郎均迁居龙岩,次子江小二迁居江西赣州,第四子江小四迁居浙江,第五子江小五郎居永安凉坑,六子小六郎迁永安小陶镇北山(今松山村),七子小七郎迁连城中心坑,八子小八郎迁连城姑田,九子小九郎迁泉州。江伯一第十一世孙江铁十迁永安安砂镇安砂村;第十二世孙江智四、江荣五、江景六迁居龙岩,江文琏迁江西兴国新圩水南村。第十二世孙江荣二迁小陶镇大陶洋(今八一村),江文奇迁居沙县夏茂镇;第十八世孙江天富迁居永安小陶镇桐林村。
以上鲁野一派祖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时难于判明。开基祖野一如姓鲁的话,其从江西省南丰县入闽上源所有族谱中皆未涉及,仍为历史谜团。
六桂联宗说
闽台及海外民间有六桂联宗的说法,即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原为一家。考其渊源,众说不一,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五代末叶,翁乾度官拜闽国补阙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在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闽国被南唐吴越瓜分而亡。翁乾度不但曾在闽国朝中为官,其堂叔翁承赞还是王审知朝中宰相。因此,为避国难,翁乾度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但亡国之臣处于乱世之中,时常危机四伏,难以洁身自保。为免于贾祸亡族,欲将六个儿子分姓,以便在不测之局时留其根脉。翁乾度便将六个儿子分袭六姓,即长子处厚分姓洪氏、次子处恭分姓江氏、三子处易仍袭本姓翁氏、四子处朴分姓方氏、五子处廉分姓龚氏、六子处休分姓汪氏。
至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北宋王朝,正式开科取士。乾度这六子于宋初三次参与科举,皆中进士,传为“三科六进士”佳话,并跻身仕途。六兄弟同朝为官,显赫一时,誉为“六桂联辉”、“满朝进士六桂传芳”。“六桂堂”就从此时开始流传,而“六桂堂”则成为这六个姓合脉分流的共称堂号。此由翁分姓为六的说法,《福建族谱》一书认为它是传说,可能臆造成分大些,不能全信。
“六桂堂”中的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早在先秦前就已立姓,福建省内是否有翁改江姓之说,经调查也被否定,连莆田也未发现。所以,六桂联宗从血缘上是毫无关联的。以洪、江、翁、方、龚、汪共有的“六桂堂”是上述六姓在特定环境中的联谊文化现象。
备注:本文是根据资料提供整理不代表个人见解。江友飞等。
福建江氏顾问江友飞教授在世界江氏预备会上讲话
分享按钮>>项羽家族世系初探--摘自《千古英雄--项羽》
>>东氏资料(练姓宗亲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