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盛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盛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转帖 盛庸——历城侯、平燕将军 已阅:3597 / 回复:1(楼主)

盛庸——历城侯、平燕将军
   (《明史盛庸传》补阙--《史学月刊》1990年03期 内容综述)
  盛庸,字世用,元元统二年(1334年)出生于江西乐平县古田下堡村(今属临港乡)一个世代务农之家。盛庸除耕作之外,性好习武。他身体魁伟,相貌堂堂,讲义气,懂礼节,而且膂力过人,乡里的人们对他十分敬重。
  盛庸当时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元朝末年,全国各地饥荒不断,瘟疫横行,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然而,朝廷则熟视无睹,以元顺帝为首,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大小官吏,天天酒绿灯红,日日醉生梦死,对人民敲榨盘剥,有增无减。元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批豪杰,揭竿而起,饥民纷纷依附,声势十分浩大,腐朽的元朝廷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
  不久,朱元璋与陈友谅二人展开了鄱湖大战,朱元璋在一次战斗中失利,损失惨重,为补充兵力,在乐平招募兵员。盛庸从小怀有大志,认为大丈夫生当乱世,应建功立业,不可老死荒野。这次适遇招兵,遂毅然应征,当了一名普通的军士。
  在危险而又艰辛的戎马生涯中,盛庸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扫平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割据势力之后,又随师北伐,击溃了元朝廷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元太子被擒,元顺帝逃窜沙漠,元朝遂告灭亡。
  盛庸以“善骑射,明春秋,骁勇有胆量”,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历任百户、千户。朱元璋登基那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官封都指挥,至此,掌握了京城一支部队的实权。
  朱元璋死后,明王朝内部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重大事变,史称“靖难之变”。在这次事变中,盛庸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引起了明廷上下的瞩目,从而,其名字和业绩载入了《明史?列传》,后人从史册中,犹能看到他当年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身影。
  为巩固朱姓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杀戮功臣,功臣们原有的守边事宜,改由诸位皇子专任,并封给其属地,号为藩王。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此时,藩王们经过长期的招兵买马,养精蓄锐,羽翼渐已丰满。他们对内横征暴敛,对朝廷则拥兵自重,违旨不遵。建文帝深感皇权已被消弱,整日忧心如梦。兵部尚书齐泰、侍读黄子澄请求“削藩”,剥夺藩王们的兵权,巩固皇位。建文帝思索再三,决定接受他们的建议。经过谋划,六个藩王中,五个被解除兵权,分别被流放、囚禁,有的畏罪自杀。唯有燕王朱棣,即朱元璋第四子,封地北平,仗着兵强马壮,举兵抗旨,打着清除君王身侧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的旗号,率兵南进。
  建文帝命宿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30万讨燕。盛庸以都指挥的身份,隶属耿炳文,分道并进。由于另两个都指挥藩忠、杨松贪功冒进,与燕军首战即全军覆没,导致了前锋受挫,军心动摇的不利局面,使耿炳文在滹沱河与燕军复战时大败,伤亡兵士不计其数。此役,盛庸稳打稳扎,略有斩获,兵士伤亡甚少。
  败报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是懊恼,遂撤耿炳文之职,改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调兵五十万,与燕军再战,李景隆文思有余,武功不足,连战连败,粮草辎重,及十数座城池,尽被燕军夺去,朱棣声威大振。
  警报飞达南京,京城急召李景隆还京,所有军务,交付盛庸代理。
  此时德州,被围甚急,城破只在旦夕之间。盛庸与山东参政铁弦,巧用诈降计,开城引燕王朱棣率数十骑入城受降,朱棣刚一进城,盛庸一声号令,伏兵四起,城头上一块大铁板即向朱棣砸来,朱棣受惊坠马,在卫士的拼命保护下,总算冲出城去。盛庸率兵乘胜追击,燕王逃归北平,余众皆溃散,十余座城池随即收复。
  捷报传到南京,建文帝深感欣慰,下旨封盛庸历城侯,拜平燕将军,授总兵官之职,命统领各路兵马北伐。
  统领各路兵马的总兵官,是一项权势重,而又责任极大的职务。耿炳文任这一职务,是因他曾与朱元璋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累立战功,属二十四个开国元勋之一的原故。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可谓是皇亲国威。盛庸只不过是一个种田、行伍出身之人,他靠的是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累建奇功,才获得这一殊荣的。此时的盛庸,年已66岁。

(未完待续)


作者:sjhwd (2010/8/16 21:16:17)   回复此贴
  :转帖 盛庸——历城侯、平燕将军 续 第 1 楼

转帖 盛庸——历城侯、平燕将军 续
燕王回归北平,不甘善休,用计偷袭沧州得手后,军威又振,遂亲自率兵复围德州。盛庸避其锋芒,坚壁不出,燕王攻城不下。两军相持月余之后,盛庸率兵进驻东昌,杀牛犒劳将士,誓师厉众,背城列阵,并排有火器、毒弩,专等燕军到来。燕军仗着屡胜的威风,蜂涌而至,一见盛庸军队,即鼓噪着冲杀过去。盛庸这边,火器毒弩齐发,燕兵倒毙无数。燕王见前队将士伤亡惨重,怒发冲冠,亲率精骑,冒着险来冲阵,盛庸见燕王亲至,故意分开两翼,一任燕王杀入,随后即重重包围。此时燕王方知中计,慌忙夺路,谁知包围圈似铜墙铁壁一般,任其左冲右突,无从走脱。燕将数入,见朱棣被围,遂突入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拼命护着燕王突围而去。
  此役,完全可以置燕王死于乱箭之下,盛庸为何不下令放箭?原来,在离京时,建文帝向诸将谕令:“与燕王对垒,应善体朕意,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正因此,盛庸对燕王围而不射,是希望逼他自缚投降,免建文帝“有杀叔父之名”。史载建文帝仁义懦弱,优柔寡断,看来十分真实。
  东昌大捷,燕王损兵数万,折大将张玉,元气大伤。建文帝闻捷大悦,一面祭告太庙,一面对盛庸等将士慰劳有嘉。
  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复出师南犯。盛庸驻兵夹河,双方混战一日一夜。盛庸麾下的都指挥庄得杀燕大将谭渊,庄得也被燕军所杀。
  翌日复战,盛庸列阵西南,燕军列阵东北。苦战一日,互有杀伤,两军正觉疲乏,各自准备鸣金收兵时,忽然东北风起,尘雾蔽天,沙石直迷盛庸军兵的双目,燕王见状,挥旗大呼,率兵杀去,盛庸军不战而溃,燕军乘风追赶,至滹沱河口,逼盛庸军入水,淹死无数。盛庸退守德州,寻思良策。
  此时,燕王又派兵烧毁了盛庸军运粮船千艘,军中乏粮,盛庸面临形势危急。
  燕王得胜,准备渡淮水南进,盛庸急亲率马步兵数万,战舰数千,列淮南岸,严阵以待。燕王见了,不敢冒险进军,遂想一计,命大将邱福、朱能率少数精兵,夜袭盛庸营帐,盛庸未预防到这一招,军中大乱,燕王趁机飞渡,尽获淮南战舰。
  与此同时,各路讨燕之军也遭败绩,燕军所向无敌,直逼京城。盛庸率各州县勤王兵抵御了一阵,虽小有胜仗,但大势已去,无力挽回。
  建文四年(1402年),李景隆开城门迎燕王进京,宫中火起,建文帝去向不明。
  燕王进京后,屠杀了一批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对盛庸却不追究,仍封历城侯,命守淮安,并下诏说:“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
  燕王朱棣,是一个既有雄才大略,同时又残暴奸诈的复杂人物,他对盛庸的态度,史学家曾这样分析:朱棣毕竟刚刚夺取皇位,地位尚不稳固,对盛庸这样一个刀抢相见的死敌,施以恩德,可证明其胸怀宽阔,有爱才惜才之心,借以笼络一批反对过他的人,以巩固统治地位。同时,对东昌之役时,盛庸网开一面,未将其射毙,含有感激之情,因此回报。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时政敌业已扫清,御史陈瑛,待人奸险,为邀功讨赏,弹劾盛庸“怨望有异图”。成祖遂下旨将盛庸削爵,悲愤之中,盛庸自杀,终年70岁。
  盛庸死后不久,朝廷宣布为冤案,恢复其名誉。
  盛庸儿子盛震,字伯震、封为振威将军。
    永乐二年,下旨其孙盛瑜尚建文帝女信阳公主,授河南中护卫加荣禄大夫。至今,古田下堡村还可见驸马坊遗址。
(全文完)

作者:sjhwd (2010/8/16 21:22:4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盛氏论坛  执行时间:191.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盛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