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华成氏宗亲网《郕国历史初探》 据清人臧寿恭的意见,“左氏及谷梁,国名作郕,邑名作成。公羊国名作盛,邑名作成”。其实,也不尽然。例如:《左传》桓公三年六月,“公会杞侯于郕”,公羊作“公会纪侯于盛”。谷梁与左传同。但是注解《谷梁传》的范宁却注曰:郕,鲁地”。范宁的意见,与左、公、谷三家不同,他是把郕视为鲁国的成邑的。又如:桓公六年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公羊与左氏同。而《谷梁传》则作:“公会纪侯于郕”,由此说明,三传作者对成与郕的区别,是不够分明的。三传尚且如此,其他著作,就更不用说了。例如:《列子.天瑞》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释文》云:“郕音成,鲁之邑名。”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是杨伯峻先生却予以纠正说,“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孟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见《列子集释》) 在这里,杨先生不惟不曾把郕国与成邑加以区分,反把郕成视为一地。这样的意见,距离实际未免太远了。由此可以证明,把郕国与成邑区分清楚,是多么重要。现将《左》、《公》、《谷》及其他古籍所载有关郕与成的资料,分别摘录如下: 关于郕国的资料: 《左传》隐公五年,“卫之乱也,郕入侵卫,故卫师入郕。” 《左传》隐公十年,“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春秋》桓公十一年九月,“公会宋公于夫钟。”杜注:“夫钟,郕地”。 《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秋,师还。” 《左传》文公十一年,“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 《左传》文公“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奔”。杜注:郕邽亦邑”。 关于成邑的资料: 《左传》桓公三年“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也”。《谷梁》与《左传》同。《公羊》作“公会纪侯于盛”。范宁注:“郕,鲁地。” 《左传》桓公六年,“夏,会于成,纪来咨谋也”。《公羊》与《左传》同。《谷梁》成作郕”。此事与郕国无关,作“成”为是。 《春秋》庄公“三十年春,王正月,夏,次于成”。《谷梁》“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 《春秋》襄公十五年,“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公救成,至遇。”“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左传》:“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 《春秋》襄公十六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杜注:“成,孟氏邑,本杞田。”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夏,公围成”。杜注:“成,孟氏邑。不书齐师,帅贱众少,重在公”。《左传》“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春秋》定公十二年十二月,公围成”。《左传》:“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 《左传》哀公十四年,“初,孟儒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杜注:“成,孟氏邑”。“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纳”。 《左传》哀公十五年,“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 《礼记·檀弓》:“子羔为成宰”。 : 《列子·天瑞》:“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释文》:郕音成,鲁之邑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正义》:郕,音城。《括地志》云:故郕城在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说文》云:郕,鲁孟氏邑是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