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源流(一)渊源——周武授氏
- 中华林氏网 2011年6月26日 林氏源流族谱
周武授氏
天下林氏皆源于比干之子,而比干遇害于周武王克商前两年,此也有关传说中比干子坚的生年。武王克商的确切时间将是非常关键之处。所幸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所推定的三代年表已经公布,填补了中国年代学史上的空白,从而为中华古文明研究,并进一步追寻古文明源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林氏的研究确立了座标,从而科学地否定了流传已久的关于比干、坚的有关时间之记载。现在,根据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认武王灭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比干的受害即公元前1048年,时年63岁,其出生年为公元前1111年。至此,所传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前1092年5月6日,夏历四月初四),逝于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前1029年)冬十月二十六日之说已不成立,因前后相差19年。史学的科学性必须得到尊重与遵循。
关于比干之死,《史记·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日:‘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日:‘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史记·宋微子世家》所云亦详,载日:“王子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日:‘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日:‘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为此,“武王克殷灭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史记·乐书》),此外,<史记·殷本纪》还有纣王“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大旗,杀妲已,释箕子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闯”的记叙;而《史记·武成》也有“武王克殷,封比干墓”的记载。武王既有封比干墓之举,寻找比干亲属后代并予抚恤也是在所必然。据传,唐贞观六年(623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拜州温彦博曾撰《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中有“……时正妃夫人陈氏孕三月,即将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恩。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仍将坚归周朝。武王以其居长林而长,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害避纣之难,以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记叙周武赐氏的记载(有人提出多点疑议,认为此为伪托,但所云多为臆测与推论,缺乏充分史实依据,且也无法提出为何人何时所撰,故至今尚难推翻是说)。
“温彦博(573—636年),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宫中书侍郎。武德八年(625年)从张瑾进攻突厥,任行军长史,兵败被俘。突厥贵族问以唐朝虚实,兵马多少,他坚持不答,被迁于阴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后回朝。贞观四年(630年)任中书令,主张把突厥降众迁置河套以内,为太宗采纳”(《辞海》975页)。首先,其地位崇高,所撰《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合符其身份。其次,文始至“遂杀比干,剖视其心”处与史实基本吻合。除赐氏不足80字部分外,后面洋洋大观所述也无大破绽。再者,全篇一气呵成,非大手笔及国史馆资料为据难成此文。其实到于此时,林氏繁衍已届1600余年,封比干墓有《史记》为据,授子坚林氏也非空穴来风,至少传闻久远,作为口碑采用也不为过,何况多少天下林氏谱牒均多有此说,而却少见引温彦博所文,亦可见温文秉于是说之据,而非众谱据温文而传是说。有文云是温文增比干被杀后还‘‘焚其面”,是伪托所据,但在《唐太宗追赠殷少师诏》中就有“虽周武封墓,莫救焚面之祸;孔圣称仁,宁追剖心之痛。”两文对照,说明温文实有所本,并非杜撰或有伪造之破绽。唐太宗之诏与温文是同朝之作,显见温文之不假。至于比干正妃有妫氏何以拿其后衍化为陈氏而记之,中国史志中此类事不胜枚举,因“陈氏其先妫氏……满,武王以元女太姬下嫁,而封国于陈,厥后子孙以国为氏。”(《颖州陈氏家谱序》,真德秀撰)民间非史臣,不可能分清前后时序,只认渊源,妫、陈一体,故有陈氏夫人之讹也属正常,温文引之也不能苛责。笔者认为温文所叙有所本,起码记载了关于周武王封墓授比干子坚林氏的一方传说。在史实证据尚不足的情况下,尤其众多林氏谱牒作此记载的状况下,不能轻言推翻温彦博文的正当性与可靠性,所有疑问只能留待史实的发掘与研究。近见宋进士长乐尉林稃绍兴丙子(1156年)五月五日所撰《林氏得姓源流》称:“林氏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纣之诸父,位为少师,以直谏死,夫人陈氏有遗腹方三月,惧而遁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比干墓,徵其夫人,宠所生男,以其诞于长林石上,故名之日坚,赐姓林氏,食采于清河郡今冀州,改博陵,爵公封户二千,世为大夫……”另见林夔孙撰于宋淳韦占庚戌(1250年)孟春的《济南林氏天鸿神序》载:“比干以直谏死,夫人陈氏避难于长林石室中,遗腹生子名坚。武王封比干后为长林侯,赐姓林氏,食邑于广陵。”而明、清所修各种林氏族谱记载更是绝大部分雷同,均是有关上说的延续。
至于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虽然明了,但还必须注意其文可能的潜台词,作为古文“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可按字面理解,但不可排除其中省去随谁的过程,尤其是重男轻女成风的时代,只言男丁的情况下,如当时坚已长成可以理解为自己逃难,若幼小就有随谁逃难,若遗腹后出生也可称其逃难,就有上文的说法,封墓荫子符合礼法。至于自姓林或赐姓林只是过程不一,赐姓显贵些,既封墓是史实,荫子赐姓也属合理,虽史书未刊,但也可能漏记,不能认为未刊就必然没有,传颂数千年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而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十月,闽县林志所撰《晋安世谱校正序》称“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坚郡公,命为监,赐姓林氏,食采博陵。”两文相较均称比干子坚逃于长林避难,而前者则简单地将得姓与地名相连,后者却加了赐姓。再看前段所引温文与林志文也均为避难于长林,后得姓,但为周武王所赐。由上可看出三个问题长期并存,众口不一,谱牒各异。
首先,究竟是坚自己,还是妫氏夫人(或陈氏)避难长林?其次是坚自避,还是遗腹生坚?再次是坚自姓林,还是周武王赐姓林。至于封爵却基本一致。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缺乏文字史料记载,众多历史靠世代口碑传递,以讹传讹,增添删减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在史实证据尚不足说明孰对孰错的情况下,可两说并存,但面对天下3000多年口碑传说与绝大部份林氏谱牒记叙,以及数千万林氏民众的感情认同,笔者虽有疑虑有待于日后研讨,但眼下还是遵照主流民意,按温彦博所撰文逃难、赐氏、封爵,可陈氏夫人必须还于时代的原貌——妫氏。
分享按钮>>林氏源流(一)渊源——系出黄帝
>>林氏源流(二)流派——同姓非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