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夏氏宗谱》载“迁徙繁衍”
-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2日 都昌县夏国初
江西都昌《夏氏宗谱》载“迁徙繁衍”
迁徙繁衍
夏姓,宋《百家姓》编列为第一百五十四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夏姓人群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已达四百六十八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
从明朝至今六百年中夏姓人口由四十三万增到四百六十八万,增长了十一倍。明朝全国人口接近九千三百万,当代按人口十二亿计算,人口增长了十三倍。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一节 中华夏氏迁徙与繁衍概况
夏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黄河流域。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在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九六零——一二七九年),夏姓大约有十九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点五,占江西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夏姓又集中了百分之三十二。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一三六八——一**四年),夏姓大约有四十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百分之二十,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六百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百分之一百三十,净增加了二十四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百分之三十三点五)、浙江(百分之十七点九)、江西(百分之十五点五),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其次分布于安徽(百分之六点二)、湖北(百分之五点八)、四川(百分之五点三)、山东(百分之五),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百分之二十二。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三。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由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百分之二十八。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点四,占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百分之四十。
第二节 江西夏氏迁徙分布简介
江西素有“人杰地灵”之称,在这些勤劳聪慧的江西人中包括有数以十万计的夏禹后裔——夏氏。
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均有夏氏分布,全省九十九个县、市、区中至少有六十多个县、市、区的约三百个乡、镇、场(街办难以统计)有夏姓人居住。
根据各地夏氏谱牒等资料记载,绝大部分夏氏认定自己的祖先是夏禹。因禹陵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夏氏的郡望为会稽郡、堂号多为会稽。
从迁徙情况看,江西夏氏主要迁自浙江,唐代夏光庭,浙江会稽人,时为武宁县令,遂为江西夏姓始迁祖。其后裔从北至南,遍及全省。尔后亦有迁湖北、安徽、湖南、广东、河南、福建等地者。抚州、赣州、吉安的部分夏氏迁自福建,赣州小部分夏氏迁自广东,赣西小部分夏氏迁自湖南,彭泽县大部分夏氏迁自安徽。当然还有相当部分夏氏自江西外迁出后,几经辗转,又回迁江西。
据《中国夏氏通谱》及都昌《夏氏宗谱》载:光庭公幼子显清号夏洪,约于唐代自武宁迁徙德化水落岭(今九江县),光庭四世裔孙敬敷名夏勰,由德化水落岭迁居德安白水,光庭十七世裔孙伯材,由德安白水迁居瑞昌县东山中坊(今范镇);另一支,光庭十九世裔孙自然公,由德安白水迁居湖口县凰山岭(今文桥乡)。同宗都昌夏氏均由瑞昌及湖口两处迁来。
分享按钮>>吉林市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暨优秀共产党员——燕增香
>>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