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士林,一个""常胜将军""的苦与乐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0日 发帖者夏国初


夏士林,一个""常胜将军""的苦与乐


http://www.zjsr.com  2005年04月13日  浙商网 <****** language=Java******> 改变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评论



  企业越做越大,听到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少。

  如果我明年滑到了“第二”,我该怎么办?我无法想象!

  这两年我最烦的就是接班人问题。

  15年时间(1989年—2004年),把一个连续亏损三年、差点破产的小企业打造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浙江百强企业”、“浙江民营经济50强”的湖州市的“七连冠”企业;拥有九项全国“单打冠军”、1家上市公司、40余家子公司、年销售额近三十亿元、利税近三亿元……创造了这样的成绩,夏士林——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应该是可以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然而,记者却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孤独感,以及一个企业家关于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层思考。

  2月7日,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下午。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夏士林和记者娓娓而谈。

  “企业越做越大,听到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少”

  还是那个高挑的个子,宽而力感的肩背、以及棱角分明的国字脸。只是与一年多前见到的样子相比,显得更加清瘦了。多了一丝不易让人觉察的沧桑感。

  升华集团刚刚搬了办公楼。夏士林第一次搬离了旧办公楼里他曾经在那里运筹帷幄了15年的小办公室。见到记者,夏士林像是见到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之余,随和地聊起了心里话——

  夏士林:你说我的气色不错,你不知道哦,前些天我刚刚生病过,要不然我的脸色还要难看(笑笑)。

  记者:您一定太累了。记得我第一次采访您的时候,您就说过,最近几年的睡眠一直都不好。而您“永不满足”和“只争第一”的个性,一定逼得您给自己加压。我接触了不少浙商朋友,也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企业家真的是太累了,因为他们承担的压力实在很大,尤其是2004年,对浙商朋友来说感觉就是一个变局之年。我不知道您是否有这个感受?

  夏士林:是啊,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是“骑虎难下”。企业越做越大,政府和社会对你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高。但企业发展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记者:而我们的企业,可以说至今为止,还是企业家个人“英雄造时势”的时代。特别是民营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企业家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我想,您的升华集团也是如此吧?

  夏士林:我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对话节目。娃哈哈的宗庆后说企业的发展、机遇的把握,很多时候是凭个人感觉(直觉)的。我也有同感。的确,我们的发展,战略的决策很多时候是靠我个人的直觉,而这种直觉似乎也很准确。但直觉过了头就容易造成问题。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要更多地听听下面的意见。但我现在的情况是:企业越做越大、但我听到不同的意见却越来越少。可以说,我已经听不到反对意见了。这是很让我担心的。

  记者:您想过为什么您听不到不同意见了吗?

  夏士林:我想,是我太独断专行了吧。

  记者:也许,是因为您是一个创业者,这个企业在您的领导下,从那么一个崩溃的边缘发展起来,而成为今天这个头顶光环的大企业,人们对您充满敬佩,并由敬生威而造成的?

  夏士林:不排除这种原因。但人要正确了解自己。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个企业要发展,作为带头人尤其要善于反省自己、否定自己。人要掂量掂量自己。要想想,哪些事情做对了,做对了,要归功于别人归功于大家;做错了,就要检讨自己。我的企业越做越大,团队也越来越大,我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什么敢跟我提不同意见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个人肯定存在不小的毛病!

  “用人,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投资”

  记者:您在公司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将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四大风险的防范——投资风险、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其中,人员风险又是重中之重。而我记得您一直以来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否可以理解成,您把人才的投资看成是一种风险投资——高投入、高产出,同时又是高风险?

  夏士林: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看。我也记得,你曾问我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人。你问我最头痛的是什么?回答也是人。再问我企业最缺的是什么?还是人!

  记者:是的。我知道。我也知道,最近您为两家子公司的用人问题而痛心。简单地说,您的两家子公司的董事长跟您发生了很大的分歧,最后是集团花了上千万收购了他们拥有的部分股权,才换了董事长人选。

  夏士林:是啊,用人其实也是有着很大风险的。有时候,辞退一个人比找一个人还难。

  记者:我跟您的一位干部探讨过这个问题:您既然已经放手把企业交给他们去做,而他们也已经熟门熟路,又对那个企业很有感情。那么,在子公司与母公司发生分歧、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您还不如把股权转给他们。要知道,能够“套现”也是不错的,而重新接手一个企业,在原来的人马大换血之后重新开始,压力会更大。后来我听说,您之所以要把股权收购回来,是因为集团公司为这家子公司担保了大量贷款和债务,而即使是你们退出,可以换回一定现金,但债务的风险依然是母公司的。这就是集团公司知难而进的原因?

  夏士林:是啊。所以说做企业不断地要自我反省、自我否定。不能否认,过去我在用人上,有些盲目性。在用人上只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缺乏人才能力和信用的测评机制。而中国人所谓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观念又使得我们在放权之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我现在开始反思:人才的激励,动用股权的机制应该没什么错,问题是这个股权该如何设置?是让他在子公司持股还是在集团公司持股?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应该设置怎样的风险防范机制?一味地由母公司担保、子公司独立运营的方式,弄得不好的话,风险和亏损全是母公司的、效益全是子公司的。

  记者:所以,用人是把双刃剑。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需要设置好奖励机制,但为了保证事业的健康发展更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在分配好利益的同时把握好资源配置上的风险控制。对吗?

  夏士林:当然,我们升华集团不会因噎废食,不会因为个别问题而忽视人才工程的建设,更不会因此而放缓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反,这让我更加珍爱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员工。升华的今天,是靠团队的力量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发展起来的。集团一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作重头戏来唱。

  利润指标越来越高、非利润压力也越来越大

  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升华集团有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这一块。对于一个化工企业来说,环保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

  夏士林:作为一个办企业的人,我开始时考虑更多的也是利润的问题。但几年下来,发现周围的环境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也很大。这才切实体会到,环境是关系到人们长远健康的大问题。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绝不是真正的小康,真正的小康应该包含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下大决心整治环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就花1000多万元钱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到1995年,又主动找到浙江冶金科学设计院,请他们帮助我们将整个升华工业园进行了环境评估,并积极主动地配合了1997年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太湖零点行动”;抢在1999年10月前,做到了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现在,升华集团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还为了帮助周边小企业和镇里的居民处理污水,花费数千万元建起了日处理能力8000吨的综合污水处理厂。我们的水质监测情况是省、市、县联网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随时监测我们的排污情况。

  记者:尽管这样,我还是听到有人在私底下说,升华是靠牺牲环境发展起来的。对此,您感到委屈吗?

  夏士林:如果说一点都不委屈是不可能的。企业不可能不发展,而一个企业也不可能一点污染都没有。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方面下了大工夫。2003年初,我在赴北京参加“两会”前夕,曾经对附近一些企业的环保问题作了一次周密的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投资不过几百万、最多也超不过四五十万的小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而不重视工业废料、污水的排放。介于此,我们才对升华拜克集中污水处理项目的扩容进行重新评估,并由升华集团出资扩大处理项目、铺设排污管道,将附近中小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统一输入升华集团的污水处理系统代为治理。为此,集团在排污方面的处理费,一年就要千万元以上。另外,近年来我们在企业新上项目的筛选上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或是排污配套跟不上的,市场效益再好的项目也不能上。我坚信,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记者:我还听说,您很注意企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利用关系。您好像提过一个“零用地”的概念,对吗?

  夏士林:我是全国人大代表,理应比别人考虑得远一些。企业发展中,人才和资金是两道不容忽视的“坎”,“土地”和“环境”同样是两道不同一般的“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升华集团明确了沿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向。确立了“升级型”技改方式——在原有产业基地上,从提高基础设施、设备设施、设备档次,以及拆旧更新,提高综合利用率等方法,从少占土地,甚至“零用地”的角度来对待新项目的实施与改造。

  记者:能具体说说您的“零用地”情况吗?

  夏士林:我粗略地算过一笔账:刚刚过去的两年,升华集团除了政府允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外极少向政府要土地。集团旗下最大的骨干企业升华拜克首期3亿元的配股资金于2002年9月底全部到位,然而占配股资金总额90%以上的是生产型项目的实施绝大部分采用了“升级型”技改方式。其中,年产1700吨硫酸粘杆菌素技改工程和18MW热电联产项目的技改工程实施过程中完全做到了“零用地”。整个新增3亿多元配股项目资金的实施过程中,新占用地总数不足100亩,不到常规建设计划用地总量的三分之一。

  记者:一个企业家能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的确需要远大的目光和胸怀。我曾经惊讶升华集团这个“泥腿子”企业如何敢攀“高新技术”的亲?现在看来,这与您钟情科技产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听说,升华集团已经连续四年技改投入超过2亿元,而2004年的技改投入更是超过了2.5亿元,对吗?

  夏士林:我们不会忘记升华集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较早地在科技产业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所以,我们在下一轮的企业发展中提出的口号是“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依旧是我们的“常规武器”。

  “只争第一”与“全身而退”的渴望

  记者:听说,升华集团的销售、税利、自营出口成绩已经连续7年获得湖州市的冠军了。我能想象,您为这个“七连冠”付出的艰辛和劳累。我想问的是:您明年还想拿第一吗?

  夏士林:当然。你知道我的性格是只争第一、永不言败。升华集团连续7年获得湖州的“冠军”,政府与社会也对它寄予了很大希望。我都很难想象,如果我明年滑到了“第二”,我该怎么办?我无法想象!

  记者:夏董,我想,您应该平常心一点。其实,您越平常心反而越容易有意外的收获。反之,您真的是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我记得有位浙商就提出“力争第二”的口号。我想那也是很智慧的。作为一名财经记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企业家承载了太多的期望,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如此,企业做大了,某种程度上反倒成了企业家的包袱。华立集团的汪力成董事长曾经说,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事情。因为,企业做到今天,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要比自己全身而退要容易得多。也仿佛在一夜之间,我突然觉得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都到了希望能够放松下来,希望有人顺利接班而又放不下的状况。

  夏士林:是啊。我今年已经53岁了。我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个问题。我很希望可以放放心心地把企业交给后来人。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是靠自己的威望在驾驭企业,很多事情,我不在就落实不好。这种事情,对我来说不是光荣的,但没办法。所以,这两年我最烦的就是这个接班人的问题。

  记者:我在你们的《升华报》上看到一个最新的人事任命:原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梦根被提为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而且这是您提名的,同时,您卸下了自己的总经理一职。可以认为,这是您刻意逐步“退出”的一个举动?

  夏士林:你可以这样理解。也的确,我现在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希望升华的明天可以通过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团队的作用而走向更加的辉煌。所以,我现在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是敢于否定自己,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培养团队和接班人,并在拼搏和奋斗中全身而退。

  大年三十,我返身回杭的时候,夏士林仍在他的办公室里与他的高管人员真切地谈心……




来源: 《浙商》杂志 作者: 徐王婴


分享按钮>>记衢州市“养蜂大王”夏鹤创高产高效的事迹
>> [人物春秋]“长江学者”教授风采:夏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