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1日 发帖者夏国初


挥擎天铁臂绘华夏宏图———记山东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
www.tt500.cn  陈明时 苏... 2007-12-11 11:37:16 中国乡镇企业报


--------------------------------------------------------------------------------


  山东威海位于北中国海岸线的最东端,这里的成山角在闭关锁国的年代是人们不可逾越的极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则是中国的好望角,人们从此越高丽、跨扶桑,直至由东方进入西方。

  秦皇汉武都曾登临的“天尽头”,如今屹立起“天无尽头”的新碑:世界还是原来大小、人类的视野变得无限宽阔。

  50年前,夏春亭在威海市郊夏家疃村的农舍中呱呱坠地,父辈指望于他的“天尽头”,不过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理想;而今,到了知命之年的夏春亭,却依然在把握和拓展命运,向着“天无尽头”的塔机事业,华夏宏图高歌前进。

  山东华夏集团是中国塔式起重机企业的第一强,夏春亭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却不以塔机开头,又不是以塔机结束。一肚子故事的夏春亭缺的是向人讲故事的时间。

  夏春亭把速度和效率看得十分重,因为“鹿跑得快是狼撵出来的,市场游戏规则已由大鱼吃小鱼转变为快鱼吃慢鱼,创业者就像海滩上刚出生的小海龟,顶破蛋壳就面对天敌的追杀,只有勇敢地冲向海洋,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

  夏春亭是一个缜密的思想者,在每天的市场竞跑中,他总要抽出时间写两三千字的工作日记,洋洋数百册秘不示人,偶尔摘出只光片羽,便成为华夏集团的经营理念。

  “华夏塔机,顶天立地”,顶天立地的岂止是塔机!

  24K的民营企业

  “脱不开缰绳的磨驴,永远围着磨道转”;“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必须理智面对并积极参入无序竞争,否则就会死在有序竞争之前”;“用不完美的产品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在无限的市场空间中去完美和发展”

  ———摘自夏春亭日记夏春亭快人快语:“华夏集团是24K民营企业。眼下不少民营企业是转制转过来的,或者还有其他所有制成份。我的企业则一直没有改变,华夏集团是从我夫妻二人的个体户走过来的。”

  在客人面前,夏春亭不说自己是全国人大代表,却称自己是一个有抱负的农民。中学时代,他已是个才子,能够独立写剧本,并在烟台地区获奖。1975年夏春亭高中毕业,虽成绩优异而未获深造,他的大学梦止步于“文革”和家族的“上中农”成份。夏春亭回夏家疃干农活,无论费力的、累心的、他都能做到高人一筹,在民兵连、团支部、夜校、剧团、生产小组都当过“官”,他的书法、摄影都相当专业。

  “童年10年、学校10年、干农活10年”,在夏春亭的回忆中,直至1985年他的“而立之年”时,依然一无所成,他曾在那一年写诗:“拙守穷庐三十年,蹉跎岁月揉心田,年华似锦当珍惜,尽展生平吾夙愿”。

  1985年底,夏春亭夫妇领下营业执照,做水泥制品,先是给农村做机井用,后是给城市做排水管。他们只有48元本钱,从拉河沙到送成品,全靠两人挑担推车,吃了数不尽的苦,妻子干活时还摔断过锁骨。创业之初,说不上有多大的雄心,穷人的理想很实际也很卑微,夏春亭上威海市找水泥买家,赶上人家午饭,看到男主人给妻子搛带鱼。夏春亭不禁热泪横流:等我有钱了,只要也能和妻儿坐一起,煎上一大盘带鱼,把鱼送到她碗里……为此,夏春亭曾有三年没进过饭店。


·热门回顾
没有找到帖子




-

发贴者:夏国初 进入博客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楼
 做水泥制品,生产技术不难,难的是销售,难的是企业的“成分”:“个体户也能做水泥板?”“宁花高价买公家的,不花小钱买个体的”。为了打开局面,在服务、让利上,夏春亭煞费苦心,千方百计。这注重销售的思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华夏集团得以快鱼吃慢鱼的绝活。

  1988年,夏春亭离开夏家疃,进入北山村,1992年他在北山成立华夏公司,到1994年,夏春亭成了威海水泥制件的大腕,水泥空心板占到全市总需求的四分之一。

  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当上行业老大,给夏春亭带来一分欣慰和九十九分的如履薄冰:“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半拉子工程开始出现,水泥制件技术含量低,运费又大,在本地市场做大之后,已经没有太大空间,我开始研究市场,发展新的产品。”

  夏春亭决定上塔式起重机。

  这个想法看上去十分偏执:当时建筑业市场低迷,塔机正不好卖。威海所辖的文登,又号称塔机之乡,竞争对手如林。夏春亭却以为,建筑机械业的不景气是暂时的,此刻加入最能节约成本,华夏的民营机制优势,有利于整合一些停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网络,实属有机可乘:“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偏执不是失败的同义词。偏是偏师,出其不意;执是执着,锲而不舍,偏执狂往往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华夏于1994年开始上塔机,当时它的资金、品牌,在威海都是小字辈,夏春亭提出要超过山东海阳、济南的同行,厂里厂外,业内业外,大多以为不可能,而到了1999年华夏塔机就夺得了全国销量第一,并将这个第一保持至今。

  华夏塔机的头三脚并不顺利。那时,“24K的民营企业”还处于政治上的劣势中,业务往来中不仅尝白眼,受质疑,连发票上都要注一个“个体”,照夏春亭的话说:“如同大宋朝罪犯脸上的金印。”夏春亭在技术上是门外汉,他以高薪加股份礼聘了一个内行的厂长,此人组建的120人生产营销队伍,倒有90多人是他的亲戚朋友,还用华夏资金,在数千公里外暗设分厂,直到威海检察机关告诉夏春亭“仓中有鼠”,他才恍然大悟,不得不重整河山。

  那么,华夏靠什么后来居上呢?集团职工认为:塔机技术相似,差别在营销,夏总的思想是超前的。

  “个体户时期,我既是一线工人,又是销售员,这使我成为老板后,有天然的反向思维”,夏春亭认为,计划经济年代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违背了自然常识与市场法则,小河向大河注水,小河才是大河的上帝。夏春亭把客户视为花朵,营销员视为蜜蜂,而自己是蜂巢,对华夏集团而言,营销员就是最直接的上帝,在一个企业里,搞业务的人兜里若不能装满钱,老总的兜里就是有钱也绝对长不了。夏春亭亲自把营销员的地位提升起来,为他们配电话、配手机,麦收时节厂里人到出差在外的人家收割。春节前夏春亭自撰春联,写好了给业务员家里贴上,因为“员工是华夏的脊梁。”

  夏春亭提出对营销业务员的两个“一分”:“货款到后的提成,一分钟不等,一分钱不欠”。一位从别的企业转来的业务员卖掉一台塔机,他敲开夏春亭办公室的门连续提问:“老板,你那两个‘一分’是真是假?能给我写个字据吗?”“你那字据还少个签名呢!”“卖大吊提成多的,你也兑现吗?”夏春亭干脆地一一答应,业务员提起手包,有点不好意思:“夏老板,我卖了一台大吊,钱在这里呢。”夏春亭当即给他数万元提成,奖了一部手机。

  “这就是24K金的力量”,夏春亭认为,不仅在营销手段上,还有许多方面,华夏集团都避免了国有企业的通病:“比如有的国企同行,居然有19个副总,一个副总管一个科室,科室之间一把手都不好沟通,得请示各自的副总。我这里长期以来不设副总,近年也才只有几位,我的意见直通科室,实行扁圆式管理。”

  “24K金”的凝聚力也是惊人的。当年的“仓鼠”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他的手下,骂过、甚至打过夏春亭的,夏春亭都力劝其留下,“厚待反对过自己的人才,让社会认识华夏的求才之渴,容人之量。至今,还有那位厂长的两个亲戚在集团里当骨干。”

  在塔机市场的熔炉里,我们感受到24K金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进而从华夏集团的品牌打造上,体会夏春亭这个企业家的个人魅力。

  建筑机械的驰名商标

  “学习追兵兵法,追赶标兵目标”,“华夏就是在蝶变中催化新的生命”,“华夏的名牌是靠那些务实肯干,被别人忽视的无名小辈们打造出来的”,“名牌是市场公认的代名词,市场高占有率就是名牌”,“策划是成功的前奏”

  ———摘自夏春亭日记2005年6月,“华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中国塔机行业惟一获此称号的品牌。

  夏春亭1985而立之年创业,1995不惑之年组建华夏集团,2005知命之年终于站到了“中国驰名”的新起点上。

  “华夏”二字来之不易!

  1994年,夏春亭投资200多万元上塔式起重机,边投入边生产,忙到1995年才腾出手到工商局申请与集团同名的“华夏”商标,工商局回复说,这个名字早在10年前已被他人注册。夏春亭再到国家工商总局了解,拥有“华夏”商标的是我国西部某国有企业。

  夏春亭随即提出,要花钱买这个商标。集团里的人们心疼钱,主张再起一个名字。夏春亭认为事关企业形象,企业名称与商标同步,客户容易接受,他派人到西部去摸底,发现对方是一家有2700人的大厂,一年赔几百万元都不在乎,而自己当年才一百多人,在1995年那个时辰,一个小私企向国有大厂买商标,无异天狗吃日头。夏春亭问探访者:那个大厂有没有华夏商标的产品?他们的职工知不知道工厂拥有华夏商标?



[1] [2]


分享按钮>> [人物春秋]夏朝嘉,演绎资本神话
>>记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