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白泥坦村“夏氏宗祠”(夏伟)
-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2日 发帖者夏国初
天台县白泥坦村“夏氏宗祠”(夏伟)
眼前的这座宗祠名为“夏氏宗祠”,位于天台县西南边大雷山麓一个叫白泥坦的村庄里。大概是2001年,天台县文物部门专家前往该村进行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了这座破旧但保存尚好的明清古建筑。
白泥坦,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名,却有着秀丽的风景。行走在古村落里,随处可见瓦房村舍,小桥流水,炊烟人家。
夏氏宗祠是白泥坦村最老的一座古建筑,坐落在该村凤凰山的一个缓坡上。该村有三四百户村民,聚居着夏、陈、张三姓,其中夏是大姓。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夏氏宗祠,已相当破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的村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身边这座老宗祠在古建筑上的独特意义。据对之进行过细致考察的天台博物馆馆长张健等专家介绍,这座宗祠由于采用歇山顶的屋顶结构,在省内已经发现的古民间建筑中比较罕见,属于档次比较高的一种建筑风格。这一发现引起了村民的重视,几年来,村民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四处筹资,共耗资10多万元,将这座濒危的宗祠重新修复,予以保护起来。宗祠修复后,吸引了绍兴、四川等地的一些文物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
夏氏宗祠建筑为四合院,正门加后戏台形式,其正厅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形式,飞檐高筑,木作装修精美,体现了乡土建筑的高超技艺。宗祠建筑构造宏伟,布局细致。正门分左中右三扇,门上各置横匾一幅,左书“父子进士”、右书“祖孙都宪”,中书“夏氏宗祠”,门楼上供奉着“都宪第”圣旨厅。中门两旁书有对联一幅,右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左联是“二都双士七大夫”。门前立有旗杆一对。进得门去,大堂是上五间加三间仿宫建筑,据传是御赐的五凤楼式。礼堂及戏台上面均是雕塑着龙、人物等形象,绘画这花草、山水等景物。中堂各柱子上均用石灰、麻布推嵌联对,雕梁画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大都消毁。
记者在四合院里四处游移,拍照。村里一个叫夏祥金的老人拿了一本家谱过来。据记载,夏氏宗祠修建于明朝中叶穆宗(约公元1567年),距今439年。老人告诉我,这座宗祠实际上是为纪念天台历史文化名人夏迪、夏勋而建的。至清隆庆时钦赐为“追远堂”,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修建。在老人撰写的一册《天台夏氏伯和公派下源流分支简录》中,我找到了相关的出处,夏氏起源于夏禹王,天台系一世怡松公从仙居迁移过来,白泥坦村系伯和公自天台城关迁移而来,目前已经发展至二十六世。
夏迪、夏勋一家是天台有名的文化世家。夏家出过三进士:即夏埙、夏鍭、夏宗濂,二都宪:即夏埙、夏迪。既是进士又任都宪的夏埙(1426—1482),字宗成号介轩,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任监察御史,后升任广东按察,为官清廉,敢谏敢为,其弟其子其孙都很好学,且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透过祠堂,记者看到了悠远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宗祠和家谱是解读家族的密码,是家族历史的见证。宗族中出了一位传世的人物,后人修筑宗祠纪念他,以此来彰表功绩,教育后人,团结族人,同时寓意人丁兴旺、时代绵长的美好愿望,因此,宗祠在民间是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
除了祭祀,祠堂还承载着更加丰富的宗族生活内容,是村民议事和娱乐之所,是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所不同的区域,祠堂把宗教般的庄严和世俗的快乐融合在一起,老人们试图把这里变成族规族史的教育基地,孩童们却因戏台的存在而把这里当成现实中的天堂。逢年过节,戏台搭台做戏,宗祠自然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场所。
夏氏宗亲网-夏氏家谱网www.cnxia.org
分享按钮>>国民革命军少将后追赠为中将 夏国璋纪念馆
>>中国桂阳 夏寿田故居 (:罗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