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夏建白:院士中的热心人

    中华夏氏网 2009年8月4日 发帖者夏国初


[人物春秋]夏建白:院士中的热心人

时间:2006年04月10日 08时25分 作者: 王丽丽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院士的学生。


■在导师黄昆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001年,62岁的夏建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成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实验楼的楼道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向夏建白问好。


半导体所共有11位院士,夏建白是其中之一,也是所里的元老,1977年研究所恢复工作后第二年,他从四川来到这里。


1970年到1978年的8年时间,他从北京到四川,再从四川回北京,一去一回,都是源于对科研的渴望和热爱;来到半导体所后,他潜心研究、教书育人,在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成为院士。今年67岁了,独生女儿已定居美国,他依旧没有退休和女儿团聚的打算。“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一辈子的时间肯定都花在这上面了。”


不平坦的科研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夏建白,就在心中立下了科研兴国的志向,在社会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坚持学习,1962年考取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北京大学的15年时间,阶级斗争不断,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光阴都荒废了。”对于踌躇满志的夏建白来说,这样的日子,让他苦不堪言,让他看不到希望。


1970年,他和他的夫人痛下决心:离开政治运动最狂热的北京,参加“三线”建设。两个年轻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位于四川乐山一个山沟里的第二机械工业部585所,现在的西南物理研究院。


那里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交通尤其不便,每个星期,他们都要拿出一天时间,背着篓子下山买菜。但是,那里是国家级保密单位,受到的冲击不大,人文气氛安静、单纯,是钻研科学的好地方。


原子核研究,这虽然和夏建白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是,得益于研究生阶段受到的良好训练,他很快胜任了工作,成为业务骨干。


“工作和所学专业分离,时间一长,心中的遗憾与日俱增。”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点将,让黄昆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夏建白写信给导师黄昆表达了调动意向。


黄昆欣然答应,他找到自己的老师、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王淦昌先生,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将夏建白调入了半导体所。


黄昆先生是一位本色科学家,他从来只说真话,不怕得罪人。在评奖的会议上,经常只有他一个人反对,在评职称的会议上,他多次拒绝签署同意二字。黄昆的支持和赏识,让夏建白感到很受鼓舞,他没有让老师失望,在半导体领域辛勤耕耘、造诣颇深,成为黄昆弟子里面的几位院士之一。


在院士队伍里,夏建白是个“年轻人”。


一师傅带仨徒弟


科研之路能走多远,老师的教导至关重要。夏建白的经历,让他格外重视自己的教师角色。“在学生阶段,受到比较多的指点和训练,将来就会有出息;光凭学生自己看书,是很难入门的。”夏建白说,“我带的研究生不多,现在带三个,每年毕业一两个。”


一个师傅带仨徒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显得很“另类”。很多理工科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很多文科专业,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


“从保证教学质量出发,一个导师带七八个学生已经很累了,有些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难得见上导师一面,虽然到最后发表论文了也毕业了,可能还是没有入门。”夏建白不赞成研究生大规模扩招。


2003年研究生扩招开展得如火如荼,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表达了不同的声音:每个导师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要加以限制,尤其要限制在职研究生的数量,在职人员有本职工作,静下心来做学问很难。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他说。


大学学费过高的背后


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六七千元,而国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过高问题已被社会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建立研究型大学”成为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


“建设高标准校区、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引进海外高级人才,”夏建白说,“为了实现研究型目标,学校不惜重金,其中三成的资金来自学生的学费。”


我们需要那么多研究型大学、那么多研究型人才么?


“在任何国家,研究型大学都只占少数,培养顶尖人才的大学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多数人应该进入普通大学接受大众化教育。我国不少高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既花费大量的钱,培养出来的人又不实用。”夏建白说。


今年两会上,针对愈演愈烈的“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局面,他提出《降低教育成本,多办、办好普通高校的提案》,建议对高校进行分类,严格区分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研究型大学全国最多有10所,其他的都应是普通高校。“在严格区分之后,国家应出台政策,规定并公布各类高校的收费标准,以改变目前收费过分随意的现状。”他说。


公共图书馆的困境


公共图书馆是夏建白中学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对公共图书馆有着特别的感情。那时候上海市徐汇区有复兴西路、文化广场和徐家汇三家公共图书馆,他在里面一坐就是半天。


“想想看,进入图书馆,要遵守规则,保持安静、整洁,举止文雅,这样的气氛是不是会熏陶出有文化、有教养的和谐社会中的一员?”夏建白说。


现在,情况不同了。与相对规范、运行良好的国家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相比,分布在城市各社区、中小城镇、乡村中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少,平均45万人才拥有一所。而这些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又常常难以保证,700多个区县级图书馆发了工资之后,经费已所剩无几,无钱更新书籍。遭遇困境的公共图书馆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保证投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它是一个消费型的公益事业,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维持和发展。”在今年两会上,夏建白建议国家对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立法,以保障财政对于图书馆事业的资金投入。


“要明确规定地方每年拿出收入的固定比例用于开办和经营公共图书馆,将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评估地方领导政绩的标准之一。”


预定一个小时的采访,变成了一个上午。夏建白是我接触的第一位院士,笑声爽朗,脾气温和,很好相处。在我将要离开时,他打开办公桌最下层的抽屉拿些资料送我,我看到里面躺着一本《正说清朝十二帝》。他除了热爱半导体研究,还喜欢历史,“搞科研太不洒脱不行,整天钻牛角尖不好,看看闲书能开阔思路,放松心情”;除了每周六固定来所里上班,每周日也是他固定的爬山时间,他的时间安排,多年来雷打不动,“劳逸结合,身体健康,为国家多作几年贡献,这多好。”他说。


分享按钮>>【安氏论坛贴精选】如何振兴安氏家族文化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被赞为“史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