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主编夏征农半是战士半书生
- 中华夏氏网 2009年8月30日 发帖者夏国初
《辞海》主编夏征农半是战士半书生
编辑: 日期:2008-10-22 9:18:00 点击:33
他是一位长寿的革命老人,戎马生涯,出生入死;他是一位高级干部,几度沉浮,铁骨铮铮;他还是大型辞书的主编,老当益壮,泽被后世。10月4日,自喻为“半是战士半书生”的夏征农老人,安详地翻过105个春秋传奇人生的最后一页,永远地离去了。
夏征农老人的最后30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国最权威辞书《辞海》的编纂工作中。“1978年,75岁的夏征农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距今正好30年。在他主持下,1979年版、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相继出版,发行量逾600万部,还出版了1100多万卷分册。2002年,他以98岁高龄出任了我国第一部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主编。”说起夏老的贡献,没有人比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巢峰了解得更详尽了。1998年6月的一个夜晚,夏征农正伏案工作,电话铃响了。夏征农拿起电话,那端传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的声音。他问夏征农:“为什么《康熙字典》收字有4万多,《辞海》只有1万多?”夏征农答道:“因为《辞海》是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实用型工具书,一些冷僻的、专业性很强的字就不收了。我们还准备编一部《大辞海》,供学术工作者使用。这里面收字就多了。”那年,夏征农95岁,正忙着《辞海》1999年版的修订工作。
回溯到30年前。1978年,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新版《辞海》在1979年10月前出版,向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夏征农,被调任《辞海》主编。他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本》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本》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1979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
然而,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刘少奇、陈独秀等一系列条目如何处理,成了棘手问题。为此,编辑部拟写了一个《〈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8条39款。夏征农指示副主编罗竹风携此进京向有关方面请示。结果,盘桓多日,罗竹风没能得到答复,只得返沪。夏征农在听取汇报时当场表态:“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敢于负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人不作假,正是夏征农可贵的人格。他的远大目光,令人敬佩。1981年1月,新版《辞海》出版不到一年半,夏征农就提出“10年修订一次”的决策。此后,10年修订一次大型辞书,夏老亲自主持了4次修订,“一丝不苟、字斟句酌”,成为“辞海精神”。
夏老生前尤爱松树,百岁寿辰那天,时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的李伟国送给老人两棵松树盆景,夏老叫人摆在门口,甚是欢喜。那天,前来给老人祝寿的家人算起来有100多,他乐呵呵地说,“我的子孙中有一些有所作为,全凭他们的努力,我绝不会利用我的影响和地位去帮助他们的。”老人高兴之余赋诗一首,题为《百岁抒怀》:“人生百年亦寻常,乐事无如晚节香,有限余年仍足惜,完成最后一篇章。”
诗中最后一句,指的就是《大辞海》的编纂。2002年,编纂《大辞海》的工作启动,夏征农在大家要求下出任主编。李伟国向记者回忆说,“虽然具体工作有其他人做,但是一些重大问题,还是由他拍板。”“夏老很善于团结人,他身体好的时候,《辞海》一年一度的主编会议由他主持,王元化等赫赫有名的人物悉数到场,全因夏老的号召力。”“在多次看望夏老的经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像有些老人会唠叨,夏老一点不唠叨,你问他什么,他总是清晰地回答你,然后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夏征农晚年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八卷本《夏征农文集》出版当日,李伟国拿着书去看望夏老,已经躺在华东医院病床上的夏征农说,“现在,我的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文汇报》10月6日】陈熙涵
分享按钮>> [人物春秋]有关“ 夏征农”信息
>>[艺林文苑]夏征农文集(全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