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后人四千年守陵史

    中华夏氏网 2009年10月10日 都昌县夏国初


大禹后人四千年守陵史










《金羊网》记者 曾敏儿文/图










  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相传这一天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在其下葬之处的浙江绍兴大禹陵,每年都会举行古老而隆重的祭禹仪式。而大禹的后人姒氏,4000多年来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证明着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他们的职业便是为大禹守陵。其间经历了无数战争、瘟疫、自然灾害,姒氏家族一直没有离开过大禹陵。










  《姒氏世谱》记载了大禹后人的传承与命脉










  禹陵村大禹第141代孙姒绍品的家,破败而简陋,记者很想看看那本著名的《姒氏世谱》,姒绍品说,早就交给国家了。而在绍兴越文化研究所,所长给了记者一本《大禹三宗谱》,姒氏家谱,如今都以标准的铅字简单而整齐地排列在书中,而原本的部分复印件,在大禹陵禹祠玻璃橱窗里肃穆地摆放着几页。










  这部《姒氏世谱》曾被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修正过。王十朋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为宋代名阁,其中主要珍藏皇帝御书、典籍和全国各姓的世谱等。姒氏族人请他帮助修复世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饱览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各种世谱和文史资料,从而补充姒氏世谱的不足。果然,这位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贵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谱》。官本与民本的合一,这就是现在被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姒氏世谱》。





  西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来此访问姒氏族人,并“探禹穴”,从而在《史记》里郑重地写下“至于会稽而崩……因葬焉”。










  第七世姒无余是姒氏第一个守陵人










  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从舜那里继承王位后第10年,即西元前2024年冬天,他也像尧舜那样从首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阳)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宫———一间草房子,院子的正中树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住下后,传令四方诸侯,务必在次年的春天来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绩。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





  西元前2023年夏历八月,禹病逝于行宫里。王族及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深埋简葬”在会稽山的北麓。





  禹的儿子姒启继位后,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庙,每年春秋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由于遭到后羿、寒浞的相继篡位,使祭禹断绝了40年。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孙少康继位后,为使祭禹的活动延续下去,就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会稽为禹守陵,并主持春秋两季的祭禹。所赐田地可以不向国家上缴税收,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上面。这样,姒无余就成了姒家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在紧靠禹庙的西北侧,姒无余和他的家人住了下来,渐渐地这里就成了一个禹陵村。如今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30余户,130多人。










  在商周时代,姒氏被贬为庶民,这是姒氏最长久的一次衰落








  《姒氏世谱》写到姒氏第十二世时,笔调忽然黯淡———“十二世祖越王娄,……传立商世,徒有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也就是说到了商朝的时候,姒氏家族不再有人做越王,而且王位一丢就是27世。这段时间里,姒氏家族全部成了普通百姓,少康赏赐的用于守陵和祭禹的田产也被没收了。主政者没有了,活动经费没有了,祭禹活动也就停了下来。然而,姒氏家族没有离开禹陵村,依旧在那里守着禹陵。这种状况贯穿了整个商代和整个西周和多半个东周。这个家族在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商代君主们如此压迫他们呢?商代这样也就罢了,为什么西周的历代诸君也不闻不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呢?商的祖先契与周的祖先弃和禹同为黄帝的玄孙,为什么他们的后代竟这般不念血缘呢?





  世谱里只简略地说:“转从众庶,同为编氓,道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这是姒氏家族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败,然而,世谱里却没留下任何明确交代,遂成为千古之谜。










  为复兴祭禹,姒氏编造了一个神话。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3代孙










  大约是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为了复兴祭禹,这个家族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如同陈胜、吴广当年起义一样,姒氏家族创作了这样一个神话———“有一只神鸟飞到了会稽山,它口里一粒种子落在了田里,于是长出了水稻,我们姒家的人就用新长出的水稻来祭祀我们的禹王。我们家族有一个小孩,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鸟禽来了,鸟禽来了。他还指着苍天对禹陵说,我是无余君的后代,快快恢复对先王禹的祭祀呀。我们也好为百姓到上天那里去请命,到鬼神那里去通融。”这个说法传到中原,周王室竟没有表示异议。于是,姒氏家族趁势在嫡系长房里选出一个名叫姒无壬的,大家推举他做了新的越王,此人是禹的40代孙。





  从此,祭禹又恢复了。传到第44代,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勾践,他是姒氏家族自夏亡以后,第一个扬眉吐气的人。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西元前490年,勾践率家眷从会稽山的王宫中搬了出去,到平原地带建起了山阴城,也就是今天绍兴市的雏型。但大部分姒氏家族的人还留在会稽山守陵,勾践在禹陵旁重修了一个气势雄伟的禹庙。姒氏家族再度兴旺起来,祭禹也随之走入正常化。





  在《姒氏世谱》里,有一段勾践逝前对太子说的话:“吾自禹之后,承允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藉楚之前锋。……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姒贞复不从汉高祖的分配而愿为禹守陵,姒氏从此再无王位










  由于千百年来坚守在一个小山村里,不与外界交流,致使血缘过于亲近,从而使人的繁衍能力、免疫能力都受到极大限制。到今天为止,全世界姒姓的人也不过1000多人,因此,姒氏家族在历史上衰的时候多,兴的时候少,他们是在一次次衰败中、甚至是在一次次灭族之灾中,苦苦挣扎着坚守禹陵。





  五十世祖越王无疆被楚国所灭,越国不复存在。姒氏族人将无疆的儿子姒玉接到会稽山,推他为越王,事实上只是族长而已,职责仅仅是带领大家守陵祭禹。楚国见状,也就不再追杀。所以,五十四世祖之前家族还算平安。五十四世祖姒摇,汉高祖刘邦封他为越王,却又要求姒摇的7个儿子分散到东瓯、闽越、南越等地。摇的一个名叫姒贞复的儿子却坚决不从,愿意隐居为大禹守陵,“虽奉禹祀,隐不袭爵,故后世遂无荫袭”。因此,姒摇去世后,越地就不再有姒姓王。姒氏再度走向衰落,从汉高祖到蒙元末年历经15个世纪,比人家除了一位车骑将军外,其余皆为平民,而且生活极其贫困。










  最凄惨时姒氏阖族只剩下父子3人










  元末,天下大乱,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持续了20多年,绍兴地区在1357年和1367年的十年间,竟成了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三股势力拉锯争夺的焦点城市,而距城仅有6公里的禹陵村则成了主战场。加之江南大旱,瘟疫流行,村里80%的人遇难身亡。到1376年时,全村只剩了一户人家,这就是122世的姒权和他的两个儿子。面对战争和瘟疫,据1393年修订《姒氏世谱》所做的序记记载中,姒权这样要求后世子孙:“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祀,恭承先志。”禹陵得以保存至今,姒权父子功不可没。





  虽然秦始皇、汉高祖、朱元璋、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先后给禹陵村的姒氏家族以一定的扶持政策,但都没能改变这个家族贫困的境况。而贫困则使他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在自然灾害中加速衰落。1512年,128世出生27人,只留下后裔4人;1683年,132世,留下后裔仅有7人。为使家族兴旺起来,姒氏族长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除了留一部分人守陵外,其他族人可以到外地谋求发展。这样,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200年间,姒氏宗族有很多人走出山村去经商做工求学,这使不断衰败的家族获得了兴旺的机会。上个世纪40年代,日军攻陷绍兴,姒氏家族生灵涂炭,几乎后继无人。抗战胜利后,就不断有家族的人从外面回来,肩负起守陵祭禹的重任。





如今,中科院已把这个家族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不断有国内外学者前来拜访姒氏后人,甚至还有外国史学家在惊叹:这是只有伟大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人间奇迹!


分享按钮>>我国历朝历代祭祀大禹的情况
>>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