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研究] 会稽山

    中华夏氏网 2009年10月27日 发帖者夏国初


[大禹文化研究]       会稽山
会稽山,在绍兴城东南十许里,本名茅山。《史记•夏本纪》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禹)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乃大会计治国之道……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曰:“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舆地志》曰:“会稽山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状如覆鬴,亦谓之覆鬴山。”《十道志》曰:“会计本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塗山。吴夫差入越,王以甲盾五千保会稽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就在此山,故李斯碑文中有“遂登会稽”之句。《三国志》虞翻曰南山。由此,会稽山、茅山、苗山、衡山、塗山、防山、釜山、覆鬴山,栋山、南山实为一山。但曾有人说:“茅山即句容三茅,禹改茅山曰会稽为兹此。”于此,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御驾第三次南巡时,途经金陵句容,作了多方考察研究,写了《茅山正讹》)(附后)一文,结论是会稽山“隶今绍兴境明甚”。 
清康熙《会稽县志》引《泊宅编》曰:“会稽东南巨镇,对案梅里尖,谓之笔案,其周回六十里。”又引旧志曰:会稽山者,诸山之通称尔。会稽山西北濒鉴湖,东向大海,南接群山,故唐孙逖诗有“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烟景画清明,九峰争隐嶙”之句。会稽山一脉东北迤逦曰宛委,宛委山上有香炉峰、降仙台,其西北麓有禹庙、禹井、禹寺,又东南向有禹穴,号阳明洞天。
会稽山为华夏四大镇之一。镇者,安也。古代,大山曰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会稽古属扬州之域。《周礼•大司乐》云,为华夏一方镇者,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在今山东)、幽州之医无闾(在今辽宁)、冀州之霍山(在今山西)。故元邓文原记曰:“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史记•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秦封会稽山为名山,以牲犊圭璧祭祀。由汉以来,咸谨祀事。晋,会稽山从祀于北郊。隋开皇十四年(五九四),诏会稽等山就山立祠,命巫洒扫并多蒔松柏于祠下。唐天宝十年(七五一年)封四大镇为公,南镇会稽山封号“永兴公”。《旧唐书•礼志》曰:“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其牲皆太牢,祀官当以当界都督、刺史充。”宋乾德六年(九六八年),以会稽在吴越国,乃下其国行祭事。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起,以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于越州,后加封“永济王”。元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诏尊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与岳、渎同祀。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春正月,太祖亲选敦朴廉洁之臣张本,赐以衣冠,俾斋沐,端肃以俟。遂以正月十五日受祝币而遣,正二十八祭于南镇祠下。洪武三年,诏去前代封爵号,止称“会稽山之神”。明代,每三岁制遣道士斋香帛致祭,凡遇即位登极则遣官告祭,灾眚则以祈祷祭,地方官每岁春、秋二仲祭,后禹庙一日。其登极告祭祝文、灾眚祈祷文见清康熙《会稽县志》。清代,在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遣官致祭南镇二十七次,其中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遣官致祭两次;祭文均见于清乾隆《绍兴府志》。康熙、乾隆均亲自为南镇庙题匾,一曰“秀带严壑”,一曰“表甸南疆”。
南镇会稽山神庙,去大禹庙南二里许。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南镇庙有正殿五间,后殿五间,东、西庑各十四间,中间九间,石门三,牌亭二(在中门外,东、西相对),还有斋宿房、宰牲房等;有庙田一百二十九亩许,地六十四亩,山三百三十二亩,共五百二十五亩有零。
“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会稽山作镇南疆,累代尊崇。


分享按钮>>[大禹文化研究]越绝外传记地传(节录)
>>[大禹文化研究] 禹 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