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禹里羌乡》一书评介

    中华夏氏网 2009年11月12日 发帖者夏国初


禹风长在 文化永存

——《感悟禹里羌乡》一书评介



刘训华



《感悟禹里羌乡》是反映北川大禹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与人生经历的一部力作,2008年12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谢兴鹏,1973年9月在四川省北川县参加工作,任教18年后从事地方史志、文化编研工作。系国内大禹文化研究知名学者、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是国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大禹文化研究学者,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不幸罹难,长眠于这次地震的最重灾区——北川老县城文化馆内。其生前因力倡大禹出生地在北川说、2008年3月更因其与纪连海的“大禹婚外情”的论战,从而为学术界、文化界所瞩目。

《感悟禹里羌乡》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助出版,全书共30余万字,主要收录了谢兴鹏自90年代初以来关于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史志、县情调研等方面的论文、报告40余篇。该书中最为精彩和最具学术价值的部分,是谢兴鹏关于大禹精神内涵的论述、大禹核心文化的阐述、大禹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大禹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论述。尽管一些文章成文较早,但这些论断于今看来,对于大禹文化研究仍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谢兴鹏是中国基层千千万万个文史工作者的典型,他们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又是何其相似。他们中的相当多数是由中学教师转业至政府部分从事专职的文化研究工作,他们在清贫和寂寥的环境中从事着繁重的地方文化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国浩如烟海的地方典籍、文化及知识的积存,主要是他们辛勤劳作而又甘于清贫奉献的结果。一般而言,这些人的著作更多的被视为通俗读物,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而难以说得上严格的学术著作。但老谢的文章算是个例外,这是我拿到他书之后的一种感觉。

他的书,从目录上看是不同时期文章的合集,里面还有一些政府公文性质的稿子,但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别于一般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在大禹研究这一领域。在《试论大禹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他通过文献梳理,高度概括了大禹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九州一家、共谋发展的民族大团结精神及谦虚谨慎、喜纳善言、艰苦朴素、勤政廉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与高尚品德。在《西兴东渐——夏文化溯源》一文中,谢兴鹏就夏文化“西兴东渐”的观点,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依据:“鲧禹先祖在四川、是鲧禹治水将巴楚文化播向华夏大地”,这些论据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具有较高地学术研究价值。《禹生之地在北川》一文,则是其持“禹生北川说”的主要依据来源,谢兴鹏在文章中,为“禹生北川说”提出了五条依据:一是文献记载清清楚楚;二是大禹遗迹实实在在;三是专家考证确确实实;四是祭禹习俗真真切切;五是古今同春气候独特,神圣之地诞生圣人。谢兴鹏还在《北川湔江——大禹治水第一河》一文中通过史料、民间传说、湔江治理等,提出了“湔江是大禹治水第一河”的观点。

岁月如流,时节不居。2008年4月19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杨银千院长曾经带着我们几人夤夜拜访谢先生,就两地大禹文化研究及“生死之交”情谊达成了共识。两地“生死之交”情谊的开创者在第二天的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上,共同发出了构建大禹学、建立大禹后裔宗亲总会联络处的创议,受到与会专家及大禹后裔的积极响应。2008年5月12日,那个令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谢兴鹏没有能够从他开会的县文化馆中冲出来,和参加“禹风诗社”的同道一起,长眠于他所热爱着的那片土地里。至今想到那虎虎有生气的谢兴鹏先生时,便觉得唏嘘不已,面对他的《感悟禹里羌乡》,更使我感觉到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生老病死是人的固有规律不可违拗,但文化却可以永存,文化的永存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代代文化传承者之间生生不息的灵魂!

并以此文纪念谢兴鹏先生遇难一周年!



2009-5-7

·热门回顾
· [大禹文化研究] ...
· 大禹文化系列活动总结
· [大禹文化研究] 夏...
· 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
·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
· 禹风长在 文化永存—...





-


分享按钮>>大禹文化系列活动总结
>>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