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部分书刊存目
- 中华夏氏网 2011年7月13日 发帖者夏国初
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部分书刊存目
谢兴鹏 编
1.《大禹志》,民国34年,时任汶川县县长祝世德(巴中人)编著,5.8万字;全书共4卷,分别为禹乡、禹绩、禹本纪、禹赞;1983年3月,汶川县档案局翻印。1999年8月,汶川县旅游局、汶川县史志办出版了由罗晓林整理的校注本,共6万字,印刷3000册,在卷首增加了汶川县境有关大禹遗迹和羌族特色的彩色照片18幅共8页。
2.四川省《石泉县志》,清乾隆三十年(1765)浙江象山人姜炳璋任石泉(今北川)知县时主持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春成书,共4卷5章29目, 约6万字,附图5幅。其中有关大禹的记载, 为确定北川是大禹故里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番寨图”为北川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提供了重要依据。原件仅北京图书馆有存,北川县史志办存有复印件。
3.《禹生北川》,由政协北川县文史办公室、北川县志办公室、北川县文化馆编辑,5万字;1988年1月印刷2000册。
4.《大禹史料汇集》,由政协绵阳市委员会、政协北川县委员会、大禹研究会筹备组主持,钟利戡、王清贵从古代经、史、子、集的130多种文献中辑录出有关大禹的史料10万字,1991年5月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印刷10000册,为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材料。
5.《大禹研究文集》,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主持,陈勤帜、邓德荣编辑,收录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论文和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27篇,11.4万字;1991年10月印刷2000册。
6.《大禹故里——北川》,由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北川县人民政府旅游办联合编写,全书共约7万字,其中“禹里揽胜”一部分收录有关探索“禹生北川”的论文10篇。1991年11月内部出版,印刷2000册。
7.《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主持,陈勤帜、李德书、钟利戡、赵兴武等人从1992年7月在北川召开的大禹及夏文化研究会上收到数十篇论文及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中精选37篇辑集而成,共22 万字,1993年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印刷3950册。其中,不仅有杨超、张黎群、廖伯康等领导的重要讲话,而且收录了国家、省、市著名专家、学者李学勤、孟世凯、冉光荣、徐自强、吴梦麟、周述椿等人的论文,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国家级水平。
8.《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1994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9.《大禹颂》,由’95公祭大禹陵绍兴工作委员会和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承办,沈建中主编,全书分为禹史、禹迹、禹颂和禹祭四个部分,共14.2万字,1995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2600册;旨在为1995年浙江省公祭大禹陵提供有关资料。
10.《大禹研究》,由绍兴市社会科学院编纂,陈瑞苗、 周幼涛任主编,1995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收录了绍兴等地学者准备参加1995年浙江省大禹研讨会的论文11篇,13.6万字,第一次印刷3200册。
11.《中国国历纪年》,陈瑞苗著,由绍兴市社科院内部出版,为1995年浙江省大禹研讨会准备的材料之一。
12.《大禹论》,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绍兴市社会科学院编纂 ,史济煊、陈瑞苗任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1995年4月浙江省大禹研讨会论文28篇及’95大禹学术研讨会欢迎词、开幕词、闭幕词,共17万字,1995年10月第一次印刷1000册。
13.《公祭大禹陵》,是1995年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盛典有关活动的资料汇编,由1995年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筹备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沈才土、季章拉主持编写,共18.2万字;1996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刷2000册。
14.《越中览胜》,张能耿等主编,全面介绍绍兴的名胜、古迹,有许多涉及大禹的内容,1995年12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15.《大禹传奇》,山东省龙口市文联副主席曹尧德著,1995年 8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演义大禹治水伟大业绩的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30万字,大32开印刷5000册。作者为写此书,曾于1988~1989年,用了近一年时间漫游禹迹,到过鲁、辽、冀、晋、陕、川、苏、豫、皖、浙、赣、鄂、湘诸省,考察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
16.《夏文化研究论集》,由李学勤任主编,1996年9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16开本印刷2500册,收入1994年10月在河南洛阳召开的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41篇,共45万字;90岁高龄的学界老前辈顾廷龙先生题写了书名。该书大致分为讨论夏文化性质内涵及考古文化分期诸问题(9篇)、论夏代都邑(8篇)、论夏史及夏代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8篇)、考察夏代地理、方国、族属(6篇)、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及夏代经济文化(8篇)、研究夏史年代学(2篇)六部分。这部论文集以其齐整性、学术性和严肃性,代表了当时研究大禹和夏文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晶。
17.《华夏人杰·大禹陵》,王清贵编著的作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之一,于1998年12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共4.7万字,印刷15000册。
18.《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涂山》,蚌埠市政协于1996年10月编辑印刷的文史资料专辑,收集了刊载于《人民日报》、英文《中国日报》、《安徽文博》、《江淮时报》、《蚌埠日报》、《蚌埠社会科学》、《怀远县志》、《荆山、涂山风景区开发参阅资料》、《蚌埠民间故事集》、《涂山》画册、《怀远揽胜》等各种报刊书籍以及《史记》等古籍中的文章、诗歌和资料,全书分为综述、专论、人物评介等11个部分,约27万字,印刷2000册。
19.《吴越文化新探》,董楚平著,1998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越国纪年新编》,陈瑞苗、陈国祥编著,是自夏代至秦的越国编年史,1999年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21.《防风氏资料汇编》,钟伟今、欧阳习庸编,书中涉及不少夏史,199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22.《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5月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将1999年11月8日在北川召开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学术交流暨换届会”上收到的论文11篇、11万字辑集出版,印刷1000册,李德书、陈开平任主编。
23.《大禹三宗谱》,由绍兴越文化研究所承编,钱茂竹任主编,系绍兴姒氏、雁门夏氏、河南禹氏三姓世谱汇编,收录了历代祭禹大事年表、大禹宗族姓氏总谱等材料,属浙江省第二次大禹研讨会资料之一, 共23万字;2000年3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印刷1000册。
24.《名人轶事》,河南省禹州市郭水林编著,全书177 万字,2000年1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为32开本2000 册,对黄帝、大禹、夏启、少康等与禹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5.《名胜探幽》,河南省禹州市郭水林编著,全书22万字,2001年4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32开本印刷4000册。对黄帝、大禹及禹州有关的众多名人、名胜古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26.《夏禹文化研究》,李绍明、汤建斌、谭继和、王纯五主编,2000年1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精选1995年4月20日、 1997年4月 20 日、1998年7月28日三次四川省夏禹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中的38篇,共30万字,大32开印刷1000册。专家、学者们就夏禹与西蜀的关系、成都平原古城文明与夏禹时代、夏禹文化的内涵、夏禹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夏禹文化的西兴东渐、夏禹的历史与传说考辨、夏禹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体现了近年来四川省学术界研究夏禹文化的水平和现状。
27.《越文化研究文集》,由李永鑫、张伟波编辑,200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印刷1000册,收入论文43篇,共27万字, 其中许多篇目是研究大禹的。
28.《大禹研究文稿》,李德书著,2002年5月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编印出版。
此外,北川县外事侨务旅游办编印了《大禹故里》画册;绍兴市越文化研究所,自1996年开始出版《越文化研究通信》,为四开小报,作为工作交流的内部刊物,至今共刊印40余期, 不少内容涉及夏史;绍兴市文化局、绍兴市文物管理处编印了《大禹陵》画册;绍兴市政协办公室编印了《’96绍兴祭祀大禹陵典礼》画册;张济编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名胜古迹图集·大禹陵》;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出版有月刊《炎黄春秋》;湖南省社科院炎黄文化研究所出版有《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专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石方编著的《中国人口迁移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有徐旭生编著的《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出版有由李德书编著的《人类起源与华夏文明起源漫谈》。
20世纪初至建国前有关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涉及夏代社会及夏民族、夏代地理、夏商周之关系等方面,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影响深远,此收录部分作者及文章篇目( 摘引自林原先生发表于《先秦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的《建国前夏商史研究综述》), 以供查考:黄仲琴的《禹在中国西南部之传说及杜宇传说之比较》(《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5卷第59、60期),程憬的《夏民族考》(《大陆杂志》第1卷第5期, 1932年), 许道龄的《论〈禹贡〉田赋不平均之故》(《禹贡》第1卷第1期,1934年),王镇九的《中国上古各地物产》(《食货》第2卷第4期,1935年),杨向奎的《夏民族起于东方考》(《禹贡》第7卷第6、7期,1937年),刘朝阳的《夏书日食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1945年);梁启超的《禹贡九州考》(《大中华》第2卷第1期,1916年),于鹤年的《关于“九州”之讨论》(《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3卷第28期, 1928年), 张公量的《论禹贡州数用九之故》(《禹贡》第1卷第4期,1934年),顾颉刚的《说丘》(《禹贡》第1卷第4期)、《九州之戎与戎禹》(《禹贡》第7卷第6、 7期, 1937年)、《有仍国考》(《禹?
薄返冢稻淼冢保捌冢保梗常赌?,唐兰的《与顾颉刚先生论“九丘”书》(《禹贡》第1卷第5期),张公量的《古会稽考》(《禹贡》第1卷第7期,1934年),吕思勉的《夏都考》(《光华大学半月刊》第2卷第2期,1933年),马培棠的《禹贡与禹都》(《禹贡》第2卷第8期, 1934年)、《冀州考原》(《禹贡》第1卷第5期,1934年),姚大荣的《禹贡雍州规制要指》(《禹贡》第4卷第10期,1936年),陈思的《禹贡沿海名夷区域及种族文化》(《东北文化月报》第1卷第8号、第2卷第2号),滇人的《禹贡黑水考》(《地学杂志》24年第4期,1935年),陈梦家的《洚水考》(《史学杂志》创刊号,1945年);劳干的《由九丘推论古代东西二民族》(《禹贡》第1卷第6期),丁山的《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1935年),卫聚贤的《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检讨》(《东方杂志》第34卷第7期,1937年),马培棠的《三代民族东迁考略》(禹贡《第7卷第6、7期,1937年)。
分享按钮>> 【现代人物】有关 夏峰 信息
>>《 中华夏姓文化》下卷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