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谱传承,根在安庆

    中华夏氏网 2011年7月31日 转帖者夏国初


[原创]家谱传承,根在安庆

发贴者:夏书杰 进入博客 时间:2011-7-29 16:13:25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发帖数:29 收藏 编辑

--------------------------------------------------------------------------------
-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国家经历康乾盛世,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口激增,但是由于人口多,田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与田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安徽连年发生旱涝等特大自然灾害,造成饥民、灾民、流民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清政府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也是出于垦荒戌边,增加赋税的需要,从南方各省招募大量移民迁移陕西南部安康、商州、汉中等地区,这就是今天陕南山区庞大的“下湖人”群体。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中,有来自安徽安庆夏姓、何姓、陈姓、操姓、刘姓。遥想当年,故地难容,先辈们或孤身一人,或兄弟结伴,或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奉命北迁,何等悲壮!行前,他们围坐于堂屋,吃着老母亲做的香喷喷的薯粉粑坨,痛饮家乡父老饯行的滚烫包谷酒,上香拜别列祖列宗,最后一次回望村口的大槐树,泪水沾衣道珍重,此去千里何日还?一路上,他们挑着箩担,揣着家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出安庆、过九江、逆流而上到襄樊、走武当、越秦岭,靠铁脚丈量楚山汉水,用双肩扛起岁月沧桑。途中险象环生、瘟疫肆虐、饥饿折磨、土匪滋扰,短命者,或病或杀,早赴黄泉;幸运者,渡尽劫难,九死一生,终于来到陌生的陕南大地。彼时八百里秦岭,山大沟深,虎狼成行,地广人稀,举目无亲,我们的祖先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毅力,以南方人精明、敢闯、勤劳的生存智慧,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劈荆斩棘,开荒垦田;掘土筑屋,繁衍生息。目前,这些先辈们的后代散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和湖北十堰、河南焦作等三十多个县市,迄今有250多年历史,繁衍十余代,人丁过万,人才济济。无祖无我,先祖创业之艰难不可忘,我们要世代牢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尊宗敬祖、孝道仁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华夏民族千年遗风。最初迁移去的100多年里,皖陕虽相距千里之遥,但两地宗亲手足情深,修谱祭祖,来往密切。然而,清末以来,国家动荡,战乱不断,叔伯兄弟,失去联系,音讯全无。“亲三代,族万年”,虽然我们离家很久很久了,但我们在心里不止千万次的呼唤,我同宗同族的兄弟、以及叔伯长上你们在哪里?身体里同样流淌着的是大禹王的血脉,万水千山割断不了我们浓浓的亲情,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把你们找到,一个都不能少。凭着这种信念,2009年以来,我陆续联系到六安的敬承堂夏业中、怀宁报本堂的夏显浩、庆衍堂的夏善将等夏氏宗亲。唯独没有会稽堂夏氏宗亲的音讯,三年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

“国有史,以记兴亡之迹,通古今之变;县有志,以考地方之沿革,知人事之变迁;家有谱,以溯世系之本原,辨昭穆之伦次。”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靠个人与家族及姓氏宗亲的传承来完成的,假如没有这种传承,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档案,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平台,修谱就是将祖先的来龙去脉及我们的情况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意义深远。清末以来,由于没有参加老家历届续谱,陕西各支普遍存在族谱毁损、字辈混乱、世系不明等严重问题。因此,正视问题,顺应时势,编修一本新谱已刻不容缓,这也是迁陕宗亲几代人的百年夙愿。鉴于这种情况,陕西山阳县宗亲发起续谱倡议,此举很快得到广大宗亲积极响应,并成立了编修委来组织这项活动。2010年陕西韩城为了纪念大禹开凿龙门,定九州祭祀先祖大禹,我有幸接到韩城发来的请柬。代表陕西省夏氏宗亲参加此次盛会,和南京的大禹文化研究会夏仕延宗亲、河南光山的夏惠元宗亲首次相聚在一起。谈起家谱续写问题都感到迫在眉睫,后来又得到在江西工作的夏卫兵宗亲和武汉的夏氏宗亲网创办者夏伟的协助。在家谱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 修谱过程中也有少数宗亲认为没必要修谱,有没有家谱无所谓的错误观念。这种想法是不是上有愧于祖宗,下有罪于子孙呢?

传家有道唯孝悌,孝悌传家万古长。从今往后,凡我族人,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贵贱贫富,铭记先人遗训,传承会稽家风,共举兴族大业,天道皇皇,日月昭昭,祖先有灵,佑我宗族,丁财兴旺,文韬武略,人才辈出,绳其祖武,万代昌隆,阀阅无疆!

·热门回顾
· [原创]家谱传承,根在...
· 夏寿田(1870-1937),...
 


 


分享按钮>> 【现代人物】有关“夏春亭”的信息
>>大禹后裔四川夏明显先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