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与木兰陂(上)
- 中华蔡氏网 2012年9月13日 万家姓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在中国历史上是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无论是官修正史,或野史杂乘,乃至当今的史家著述,影视戏台,他每每被描绘为揽权误国的“粉面奸臣”。官修正史是元朝脱脱的《宋史·蔡京传》,野史杂乘是《大宋宣和遗书》、《金瓶梅》、《水浒传》,这几部书足以使蔡京声名狼藉,遗臭万年。史论与戏剧更不赘述。他生前曾称为“太平宰相”,死后却骂为“六贼之首”。他又是封建王朝唯一任宰辅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四落四起)的历史人物,最后在靖康元年(1126)流放病卒于潭州。令人琢磨的是,在蔡京死后三十五年却与岳飞等同一诏书而平反昭雪,又隔七年迁墓归葬在枫亭故里,算为落叶归根。对蔡京一生是是非非,学术界似已定论,无须做翻案文章。但近数年来对于蔡京与木兰陂之间关系,动辄引起了学术界注意和思考。蔡京平生最得意的一件大事,是他促成木兰陂失败后而筑成。
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北宋政权实行变法图强所获得的一件重要历史见证。木兰陂筑成与王安石、蔡京的个人作用极为关系。在北宋神宗时代之前,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国势,至此愈益衰敞。宋仁宗时,财政“所出无多”,宋英宗时,收不抵支,出现赤字。更堪的是,朝廷政府每年必须“赐”给西夏五万两银、十三万匹绢、两万斤茶叶,还不包括节日期间要“赠”番邦的银、茶、帛、衣的沉重负担。面对当时社会积弊,那些原有改革者如范仲淹、晏殊、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都夭折失败。他们有的流放,有的罢黜,有的谪贬。而王安石能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改变了整个国家政策者,亘古以来,也只有他一人而已。王安石之“熙宁变法”,它有一个变法时间表:一、均输法,是熙宁二年七月行于东南之路。这一法令,对当时豪商富贾是一种限制,体现了“利权归之公上”的“抑兼并”原则。以政权的力量剥夺“兼并之”的放贷政权。三、免役法,在熙宁二年十二月公布,隔了二年全国推行。废除了以前按户等轮流服役的差役制度,改由政府出钱募入充役。四、市场法,在熙宁五年三月实行,是专门针对富商大贾垄断市场、控制物价、经营牟利而制定的新法。五、方田均税法,是熙宁五年八月颁行。主要针对对田税不均问题而施行。还有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等等。
农田水利法,是“熙宁变法”中较为重要变法之一。是在熙宁二年十一月实行。这一法令是以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新法,体现了当时皇帝关心生产的思想和王安石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精神。熙宁二年十二月,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鼓励“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建立堤防,修贴圩土旱”,由“受利人户”出工料兴修,州县地方官要负责水利事业的施行。遇到规模较大的工程,“民力不能给者”,许依青苗法向官府借贷,作两限或三限归还,每限半年。这道法令对于发展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关于对农田水利法。近代梁启超在《王荆公传》这样评价:“荆公初执政,即分遣诸路常平官使专领农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沟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赏。其后在位之日,始终汲汲尽瘁于此业。史称自熙宁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所兴修利水田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云。”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三月,中进士甲科第九名,熙宁四年至九年,在舒州为团练推官、钱塘县尉。王安石此时在浙江鄞县(宁波)试行新法,宋龚茂良有诗咏“此水还应接鄞水”,蔡京是王安石之“熙宁变法”的积极执行者和推行者。熙宁八年(1075),也是王安石“水利法”已推行五年,全国各地农田水利改革处于高潮。“荆公所开水利,不可悉数,其大者曰浚黄河,清汴河。公之言浚黄河也,曰北流不塞,占公私田至多,又水散漫,久复淀塞。向之泻卤,俱为沃壤。”(梁启超《王荆公传》)。
木兰陂未筑之前,溪海之水,淡咸不分。滔滔海潮溯溪而上,据旧书所载海潮可直涌到仙游林陂(古名灵陂),距今入海口近百里之远,溪水无栏无蓄,遇洪则泛,海潮上涌横流,遍地皆咸,过去南北平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对木兰溪之水势,明余《木兰陂志略》有述:“按永春、德化、仙游溷三十六涧之水,由维新里(今华亭、濑溪一带)突流而下,海涛潮汐又从白湖(今阔口港)鼓涌而上。方春夏交,霪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望洋□□,四郊又斥卤也。虽有六塘可资潴蓄,然利不胜害,下流之潴蓄不能上流之崩突也。”
为了改变这一自然条件。达到“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穷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穷之泽”(郑樵语)之格局,必须兴修水利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熙宁八年(1075),是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第五年,全国各地都相继兴起农田水利,并取得应有的成果。“自是熙宁中,四方之民,辐辏开垦,环数千里,并为良田”。(《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十之二四)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发展生产出发的广义富国措施。
这时蔡京在杭州钱塘为县尉,目睹到白居易建白堤,苏东坡筑苏堤,赢得了天下好名声,再之同宗同堂兄弟蔡襄在泉州修建洛阳万安桥成功告竣,朝野上下称颂,激起了蔡京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故乡情结之诱惑。就上奏请在莆南修陂,关于奏请建陂之事,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 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本陂!”,这篇文章记录对蔡京建木兰陂之事是第一次真实地透露给世人,对蔡京建陂之初衷持着肯定,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方天若,字彦稽,仪也,正中子,莆田城关方巷人。绍圣四年(1097)廷试进士,在“对策大略”中论以崇复熙、丰法制,且言:“元大臣当诛戳,而不洙戳,子孙当禁锢;而不禁锢,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朝政、政刑之失莫大于此!”章读其答卷大喜,拨置第二人(榜眼),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元符三年(1100)以徐铎荐,召为秘书省正字。方与蔡京关系较好。蔡京失势后,天若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京复相后,又召为校书郎,历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再迁湖南转动使,罢去。后起知泉州,累迁秘书少监加右文殿修撰,未行为言者所攻,遂致仕。所以说方天若这篇《木兰水利志》是十分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莆田]《莆田--沧海桑田的见证》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5日 16:11
一千四百多年前,莆田的兴化平原还只是块海滩冲击荒地,木兰溪自西向东,横贯莆田中部,最后从三江口如兴化湾大海,把兴化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分,即今天的南北洋平原,唐代以前的兴化平原溪海为患,每到雨季和大潮期,境内木兰、延寿、萩芦三大溪水暴长滔滔兴化湾海潮溯溪而上,直涌至上游二十多公里的灵陂,据《木兰陂志》记载,“方春夏交,湟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汪洋,四郊又斥卤也”。水过潮退后,大地一片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
从唐代开始,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南迁进入莆田,中原移民的到来不仅给莆田带来了生气,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知识,面对莆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有水无利的生存环境,先民们没有退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想水土养人,就要先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唐建中年间,先民们先后在北洋的延寿溪上修建了延寿陂泗华陂,在萩芦溪上修建了南安陂,太平陂等水利工程。
从唐代到北宋二百多年间,莆田的先民们不断的筑陂围堰,兴修水利,移山填海,围垦造田,使莆田人的生活、生存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变,在南北洋平原上,开垦了不少可耕种的农田。
但灾患,并未远离莆田人民的生活,由于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多以挡潮蓄水为主,工程不配套,功效有限。再加之横贯莆田大河木兰溪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开发,溪两岸洪涝、潮灾仍时有发生,因此,治理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溪两岸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这是莆田香山脚下一座不大的宫庙,庙供奉的即不是菩萨,也不是神仙,而是一位宋代为莆田人民治理木兰溪而献身的年轻女子——钱四娘。
宋治平元年,钱四娘只身携资十万,来到莆田,在木兰溪上游,将军岩下的溪面上,开始筑陂围堰,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大陂终于在1067年夏竣工,但由于陂址选择不当,刚建成的陂堰就被一场大洪水冲垮,三年的心血,一夕间付之东流,钱四娘悲愤不已,在筑陂处投水殉志,时年一十九岁,莆田人民感其恩德敬其精神,香火供奉至今不断。
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农田水利法”同时在朝为官的莆田人蔡京多次奏请朝廷兴修莆田水利是年神宗渝淮蔡京之奏“诏莆阳协修水利”。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田第三次筑陂,他在具有水利知识的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找到了前两次筑陂失败的原因,“钱陂址地高溪窄,水量大,水势急,陂体无法抵挡山洪的冲击,因而决;林陂址在木兰溪下游离入海口近,海潮上涌时推力较大,因此陂体立足不稳,李宏、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两次筑陂的经验教训,细心勘察沿溪的地质和水情,最后选定木兰山下为新的陂址,这里溪面宽阔,洪水至此势以明显转缓,下游涌潮至此,力量也大为减弱是较理想的筑陂所在,在新陂的工程设计上,他们借鉴了许多当时先进的技术,并依据陂址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工艺,他们精心组织,缜密施工,历经八年,终于在1083年,完成了木兰陂水利工程的建设。
木兰陂工程,通过设在陂体两边的南北进水闸,把木兰溪水引向南北洋平原,灌溉南北洋万顷农田,使莆田的农业、种植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木兰陂工程的配套工程,还在南北干渠的下游修建了长达三百多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道、沟渠,这些沟渠通达南北洋平原近一百四十个村镇,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同时也解决了南北洋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交通和运输问题。
木兰陂工程的修建,使木兰溪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给后世莆田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兴化平原的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千四百多年来,莆田儿女不断的与海争地,围垦造田他们一亩亩、一块块的渐围渐垦,把兴化平原这片过去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海滩冲击荒地,改造开发成了天不能旱,水不能涝,潮不能浸,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万顷良田。 今天的兴化平原,已有四百六十多平方公里,是莆田的粮苍和聚宝盆。这是莆田塔斗山上的天中万寿塔,这座宋代修建的航标塔,古时位于海滨,今天以从海滨后退了近十公里,成为莆田人民围海造田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木兰陂工程,得益木兰溪丰沛的水利资源。是木兰陂工程,使木兰溪变害为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现在的木兰溪两岸,成片的荔枝叶绿果红,山坡上遍野的龙眼享誉四海,枝头上金黄的枇杷,田地里翠绿甘蔗丰收在即,一派富足美满的田园风光
这篇文章尽管淡化了蔡京的个人作用,但从侧面,我们可以发现蔡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分享按钮>>《史记》“蔡”相关史料节录
>>蔡氏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