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芦山樊敏碑
- 中华樊氏网 2012年9月14日 万家姓
樊敏阙高5.1米,宽2.25米,长方形,采用九层巨石叠砌,由阙坐、阙身、阙盖、阙檐和阙顶组成.檐下正面浮雕取材于云南古哀牢夷族“龙生十子”的传说,有童男女坐大树上,喜怒哀乐,造型逼真,生活气息浓郁,为汉阙石刻之精品。建于东汉建安10年。樊敏碑 高2.53米,为国内现存较完整的汉碑之一.其上雕双龙,拱卫着“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个隶书;其下为558字的碑文, 记录对樊敏一生事迹,涵义广博,书法精湛,具有甚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赵明诚、杨升庵、孙星衍、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备加赞颂。
樊敏墓前神兽
二具(镌刻于公元205年),均高1.45米,长2米,宽0.63米。一具为雄性,前爪抚蟾蜍;一具为雌性,前爪抚蟹。二具神兽首似虎,有双翼,做挺胸昂首迈步向前的雄姿,风格浑厚质朴,具有娇健威猛之气势。二具神兽造型取材于《山海经》。其前爪所抚之蟾蜍、蟹源出“嫦娥化蟾蜍”、“女丑有大蟹”。
樊敏碑原近侧石狮
通高1.08米,长1.77米,宽0.6米,造型与后述之杨君墓前石狮略同。体型较小,腿有卷毛,形态生动,但腿脚尚未镂刻完毕,即已废弃,可能为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制作时与樊敏职官不相称而废弃。樊敏碑原近侧石兽胚,躯体轮廓已打制出雏形,可能为制作与上述废弃之石狮配对之石胚料。底座线已刻出,腹部已开凿,首背轮廓分明,为研究汉代石刻工艺流程之重要实物。石胚高1.28米,长2.05米,宽0.47米。石刻馆其他展品 杨君(即杨统,蜀郡属国都尉府都尉)墓前石狮一对,均高1.7米,长2.3米,宽0.66米。造型方中有圆,四肢粗壮凝重,体态雄健浑厚,作昂首张口、挺胸翘尾状,气宇轩昂,静中有动,柔中带刚,饱含着充沛的生命力(均为1986年由原发现地运至石刻馆)。
清代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樊敏碑”拓本
《樊敏碑》,拓本纵255cm,横117cm,隶书,22行,行29字,有篆额阴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2行12字,碑阴刻北宋眉山邱常与南宋眉山程勤懋题跋,碑首以两兽蟠其上。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芦山(今芦山县),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
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磨灭。”
故宫所藏《樊敏碑》清拓本,其中“大”字未损,有朱翼盦题签,并有“师曾眼福”等印7方。
此碑著录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分享按钮>>樊仙宫
>>浙江缙云樊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