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胡氏“万户侯”(一)
- 中华胡氏网 2012-9-17 16:21:01 万家姓
安东卫立城,肇始于信国公汤和。而有明一朝,数百年固若金汤,则直接得益于胡氏一族。
【1】
胡氏,祖籍皖南太平府当涂郡,今安徽省滁州定远县,一世祖胡海。
元末天下大乱,蜂烟四起,先是韩山童、刘福通率先举义,张士诚、陈友谅、郭子兴等相继揭竿,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后郭战死后统领其军,并于1368年称帝应天府(南京),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在元末明初的王朝兴废之中,胡海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显赫。
至今,贵州省黎平县政府网站在《侗乡黎平•吴勉的石屋》中铭文:
洪武三年(1370 ),明廷为了扫清元王朝在西南的残余势力,建立地方政权,对侗族地区进行武装征服……洪武五年(1372 ),古洲八万诸洞人民首先起来反抗。明廷派吴良任总兵官,率宝庆卫指挥胡海等领兵镇压。继而于洪武十一年(1378 )六月暴发了以吴勉为首的武装反抗……一时风起云涌,席卷“八洞”, “古州十二长官悉应之”。吴勉称“铲平王” ……占据湘黔桂毗连地区,声势震撼湖广……后吴勉及其子吴禄被俘……坚持8 年之久的武装斗争,终告失败。
贵州省平坝县政府网站则夹叙夹议: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建立了大明王朝……顺应时势,内修政治……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举兵反叛。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一举全歼十万元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
浙江省临海市政府网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中有文:
桃渚古城位于浙江临海市桃渚镇境内,距海10余公里,在台州湾和山门湾之间,是古代从海上进入台州府的要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是明朝在浙江东南沿海为抗倭设立的41座卫所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这里设置千户所,成为台州府重要的海防前哨兼驻军基地……是目前国内最为完好的明代抗倭古城,东、西、南三座城门内都设有瓮城。环桃渚古城还建有12座敌台(即敌情瞭望台),制高点在东敌台……登上城头,向东眺望,那傲然屹立于上塘山巅的石堡,便是上塘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基9米见方、台口6米见方,用石块砌筑而成。与桃渚城相关的烽火台有7座,都是明代为抗倭而设置。古城北面的后所山上,有由明楚将军胡海题写“眺远”二个大字的摩崖石刻。
相比而言,安东卫胡氏家谱的记述则简练得多:封忠义将军、安东公。
胡海之玄孙胡鸣道的《墓志铭》记:
(胡海)以武功授万户侯,镇安东卫,传俊、鉴、瑾、世宗四世,皆以嫡袭。
在安东卫西街,原有一座牌坊,上书:
圣旨
相传此乃胡海受封时所立,卫人呼之为“旨门”。
“万户侯”,古时爵位,亦曾为军制。
据1999年版《辞海》:
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统领千户(即猛安)、谋克,隶属于都统。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户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统兵七千以上称上万户府,五千以上称中万户府,三千以上称下万户府。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户,万户一员。
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万户侯”,即食邑万户的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
胡海为“万户侯”,名副其实,这源于朱明王朝之兵制,即卫、所制。
1355年,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卫、所制度,创立于龙凤十年(1364),至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成为明之基本军事制度。全国军队分卫、所两级,在军事要地设卫,次要地设所,平时由五军都督府、兵部及都指挥司管理,战时由皇上亲自调遣。
每卫设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佥事四人,统兵5600人;卫以下设五个千户所,每所统兵1120人,设正五品千户(千总)一人;千户下设百户所,统兵120人;百户(百总)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领五个小旗,每小旗领10个兵。
卫、所兵士,另立户籍,编入军籍黄册,世袭,在军籍内的兵丁,世代为大明军士。
既然兵丁世袭主,“指挥”亦不例外。胡家世镇安东,“皆以嫡袭”。其时,应始于安东立卫。
清雍正《山东通志》记:
十七年春正月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自山东至浙江,筑城五十九,咸置都司,以备倭为名。
《明史纪事本末》载:
(洪武)十七年正月,倭频寇浙东,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浙东西、江南北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应该说,在明初朱元璋屡兴大狱、滥杀功臣的血风腥雨中,胡海不仅能保家护族、平安而终,并得以爵位世袭,实属不易!
在许文继、陈时龙的《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如此记述:
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为公爵,另外28人为侯爵,并赐给大量土地,同时颁有铁券,如果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朱元璋还使皇室与功臣联姻,如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冯胜、蓝玉、徐达之女皆为王妃。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无非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因此,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对其统治和权力构成威胁,甚至那些被他认为会对其子孙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人,他都会毫不手软,必欲除之而后快。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
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赐死,并诛杀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赵翼之言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随后,紧接着是“靖难之役”,朱元璋长孙明建文帝朱允汶与其叔燕王朱棣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但也正是在如此刀光剑影中,胡海“传俊、鉴、瑾、世宗,四世皆以嫡袭”。卫城胡氏,世镇安东!
《明代抗倭官考》表3“山东总督备倭官列表”中记:
正德六年,胡俊,指挥同知,金吾右卫指挥同知。
后胡世宗长子胡鸣歧与“戚继光同应兵部,选授昌平守备,挽强能百石,有儒将风,竟中道夭(《卫志》)”,乃由胡世宗次子胡鸣韶袭父职。
胡鸣韶离职后,胡承光袭父职。胡承光,明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科武举人。
《卫志》记:
胡承光“本卫指挥,视篆(掌印)十余年,卫政多有整饬”。
因胡承光无子,由其弟胡承烈长子胡然岳出嗣,为胡氏八世世袭指挥。
【3】
胡家世镇安东,久而久之,“异乡”成“故乡”。
《卫志》记:
胡氏林“在阿掖山前面,虬松数亩,亭亭茂密,无风自响”。
按安东卫胡氏所记,胡氏林乃胡海、胡俊、胡鉴、胡瑾四世之坟地所在,原有祠堂一处,并记入《卫志》“寺观”。
然而可能因胡海名气太大,对其归葬何处,尚存争议,且皆有理有据。
胡海老家安徽省滁州定远县的政府网站上,这样记述:
胡海墓:胡海归附朱元璋后,从百进都督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功封东川侯,十九年以征南将军讨平邓州、九溪后乞归故里,二十四年七月以疽病卒,享年63岁。清《定远县志·邱垄》载:“东川侯胡海墓,县东南十五里。”现查,胡海墓位于本县城南偏东15公里的胜利乡胡村河旁。该墓被河水长年冲刷裸露,后被盗掘,现存墓石门及少量石象残部。墓地附近还发现胡母林夫人读圹志碑一方,已残裂,文字可辨。
与卫城比邻,明时并属安东卫所辖的江苏连云港市亦是物证、人证俱全。
2005年7月29日,《 连云港日报》有张树庄、张义壮先生的《明开国名将胡海的港城缘》一文:
《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及《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武职”人物中,都有明东海千户所武德将军胡海的介绍……进入新世纪,南城胡氏续修宗谱,寻根问祖,在连云区丫髻山之胡之岭果园中一古碑前新竖一大理石纪念碑,重新颂胡海公之英雄一生。
2005年7月16日,笔者两人随朝阳老书记胡维仁等胡氏一行8人,车至丫髻山胡大岭果园中,对胡氏古碑进行考究。跨涧过桥,踏荆穿林,新碑古碣全立眼前。细读慎考顿觉港城文化之深厚,胡海一生之不凡。
胡海、字海洋……乃明开国名将,《明史》有传。一生随明太祖朱元璋转战南北,长征十省,首败元将贾鲁,连克泗、滁二州、晋升为万户,受命率部渡江,取南京、下镇江、再败元将谢国玺。擢升先锋,战湖州、宜兴,夺金华、绍兴,势如破竹。转战龙江、安庆,突袭九江、庐州,身伤多处而不顾,战无不胜而不骄,士卒钦之,太祖重之,授“花枪上千户”。率大军克荆、衡、潭四州,再擢宝庆府指挥佥事,为军中指挥使。后镇守益阳、祁阳、永州、靖州之敌,闻风自败,继而应调征四川、攻云南、势如秋风招落叶,所向披靡。朝廷封其为东川侯、洪武33年(1400)……朝廷授为武德将军,真乃功成荣至,永乐五年(1407)东海不靖,武宫急缺,调除直隶淮安尉守御东海中千户所,重返江苏,来我港城,在海滨之丫髻山安营扎寨,以制外海,成为我港城明初的最高军事长官,港城的明山秀水,丰粮旺渔,港城的淳正民风、敦东业、素朴实,为其所爱。年老乞休,子袭其职,自留港城,不归盱眙。兰芳桂茂,胡氏成为港城一大望族。永乐16年,胡海作古,享年六十有三,留遗言,葬丫髻山,看海靖民乐,可安丘瞑目,后辈从其言,以示其考。
看古碣,年代久远,龙蛇难辨,听胡氏老人介绍,古碣原在下坡,九十年代因城市建设需要,胡海古墓与碑碣需迁,附近胡希科老人未惊动族人,自顾用三民工迁此岭上。迁时在墓中挖制钱一筐,用手一抓,皆成铜屑。还挖出一条大铁链、一个大铁球,乃古代之兵器。其尸骨全朽,只取其土与陪葬物用席包好,同碑碣一齐上移至此。我们事先无备,未带宜纸,无法拓,只就近耨青草擦碑碣之文,七八个人根据草擦后的字迹推敲辨析,集思广益,本一字不存的古碣,基本辨清矣,其上款是“天启二年岁次壬戍仲春月念四日吉日”十六字。这是建碣之时间1622年。中间一行是“胡故海敦素胡大公朝奉墓”十一字,我们理解“海”是胡海之名,“敦素”,胡氏堂号即为“敦素堂”,自己推乃胡海自身崇尚之美德,对子孙教导之要求,敦本业、素朴实,凤凰城里的胡氏宗祠,以往祠联特别注意“敦、素”二字,“敦厚能表、素行可嘉”、“敦仁处世、素道传家”、“大德敦化、宽裕素风”、“敦修六艺业、素谈九经基”……举不盛举,都在教子孙敦素也,胡大公下面“朝奉”二字,我们浅见为古官名。下款七字只定头尾三字“孝男”、“立”中间四字我们怎么擦亦无形可辨……
明开国名将胡海,官港城,爱港城,居港城,葬港城,兰桂芳茂港城,昔市政协主席胡维德、云台区政协主席胡希锐、朝阳老书记胡维仁……皆其后也,此可谓胡海之港城缘,亦可谓港城之“历史荣”。
在当日报道中,并附胡海征战七省图及胡海古墓碑照片各一。
胡海虽生前有十八般武艺,然九泉之下也无术分身,故其究竟归葬何处,留与胡海后人自家理论去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