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文化古迹】民国秦州商事:万记“菊花醪糟”

    中华万氏网 2013年4月12日 万旱生


        民国秦州商事:万记“菊花醪糟”  

现在,当我们看到“工业——富民之要”、“工业——强市之基”这些稔熟的词汇时,却并不了解中国和当地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回味这些业已过去的历史,对当今社会生活还有什么提示与启发吗?我不敢有此奢想,但总想在回顾中有所品味。醪糟是天水人特别喜爱的食品,也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因此,提到天水的饮食业,自然就不能不提到驰名一时的天水“万记菊花醪糟”。“万记菊花醪糟”是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万记醪糟”,距今已有150年历史。在民国时,万记“菊花醪糟”传到了万荣手中,当时,万家居住在今秦州区西关忠义巷口西侧一小院。万荣家在当时也不是富有的人家,可以说得上是家境贫寒,剖根究底,做醪糟只不过是他们家临时用来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他爷爷是做皮毛的匠人,只在皮毛生产淡季(冬天)以卖醪糟弥补家用。母亲为给哈家孩子做奶娘,将自己的孩子送了人,当时房无一间,生活十分困难,便借住在哈家院。哈家见其生活困顿,于是就免去了他们的房租。至他父亲手里,经过精心研究,酿成“菊花醪糟”。万记“菊花醪糟”的特点是采用优质的糯米发酵,发酵后极其虚软,加热做成醪糟,倒入碗中后,自然形成朵朵白色菊花,飘浮于水上,状如白菊盛开,酸甜可口,醇香诱人,故起名“菊花醪糟”,“菊花醪糟”的上市,使原有传统的“清水醪糟”为之减色,在当时天水的饮食界,被人们誉称“万醪糟”。之后,“菊花醪糟”不仅是“万醪糟”家的特色品牌,也成为天水历史上的名优小吃之一。“万醪糟”因之在小吃行中盛誉不衰,因“菊花醪糟”很受市民欢迎,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万家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万家在忠义巷购置了一座小院居住,从此,他们也摆脱了寄人篱下的日子,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其实,要说到醪糟的制做,根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晚上将糯米放入笼蒸,直到早上蒸熟了,晾凉,放上曲子,再搅均,放入大瓷盆,用棉被盖上,放在热炕上(现用电褥子)发酵三、四天即成。但区别在配方的多少和各道工序火候、时间的掌握上。万记醪糟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的原因是几代人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不断总结,才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将他们的这种独门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的人们,知道“万家醪糟”的也不太多了,当然,对于万家醪糟的第三代传人万荣,知道了解的就更少了。万荣生性豪放,面若关公,鼻头又大又红,一见面就给人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印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福相”。在民国时期,万记“菊花醪糟”的传人万荣设摊于较繁华的新街口,故而生意还是不错的。但是醪糟生意也有淡旺季之分,一到夏天淡季时,为了养家糊口,他仍去皮货作坊打工挣钱,妻子也在家缝皮子,赚些小钱帮衬家务之用。在生意旺季来临时,他常常在摊点上一边拉着风箱为客人煽醪糟,一边哼他的天水小曲《张连卖布》、《华亭相会》之类的曲调。就是在1950年代,兴致来了,还在他的醪糟担旁又扭又唱“数九那个寒天”的流行曲子和秦州传统小曲,往往惹得行人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来,乐呵呵要一碗醪糟喝。万荣生有四子:万知忠、万孝忠、万永忠、万四元。“万记醪糟”在万荣和第四代传人万知忠手里,他们父子大胆创新,又推出了“八宝醪糟”、“鸡蛋醪糟”等新的品种,由于这两种新品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故一上市就深得市民喜爱。创新是商场永恒的话题,也是在市场上取得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万家在万记“菊花醪糟”后,又酿出“糟酒”,这种酒用纯粮酿制,浓度高,人们喝了后极易醉但却不上头,有“两斤醉三天”之誉,被称为“天水茅台”,深受市民和外地客人的赞誉。大儿子成婚后,儿媳武菊英很快就掌握了醪糟制做技巧。由她在家做,万荣父子在猪羊市(现市中心广场)口设摊销售。在合作化时期,万记“菊花醪糟”合营于新街回民食堂,专一经营小吃醪糟。后来万荣去逝,适逢改革开放后,万知忠便同妻子在箭场里小吃城自己摆摊经营,曾上过电视,参加过甘肃省名优小吃比赛并获奖,为天水小吃争得了荣誉。如今,万知忠也已去逝,由妻子武菊英继续在忠义巷老院经营“万记醪糟”,招牌用红漆写在巷口侧墙高处。店内那高高的用来制做醪糟的蒸笼,瓷缸、瓷盆依然擦得明光锃亮;工艺依然未变;做出的醪糟和粕子依然保持了原来酸甜可口,醇香诱人的口味,深受市民喜爱。武菊英还将手艺传给第五代侄儿万建国,在麦积区设点经营。


分享按钮>>【廖氏网新闻】金堂廖氏祭祖首发《廖氏族谱》
>>【廖氏网新闻】《廖氏總族譜》花公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