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文化古迹】福建泉州历史文化村浔美

    中华万氏网 2013年12月2日 万旱生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浔美村

   浔美村是泉州丰泽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泉州东门外城东街道浔江之滨,这里地处清源迥龙余脉,依山傍海,山光水色,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浔美村历史悠久,唐宋时就已开发,至今已逾千余年历史。这里与乌屿、庄任隔海相望。邻村有东头、钱头、埭头、霞美等村,比邻相接,村东与后渚港咫尺相望。浔美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海丝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内涵,作为一处人文荟萃、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村,至今它仍然折射着耀眼的光辉。浔美,历来是泉州著名的渔村和海上交通港口。历史的长河写下了它一千多年灿烂的发展史,浔美过去精彩、辉煌的故事应当记录下来,让人们领略它,回忆它,弘扬它。    一、沿革概况    浔美村在唐、宋时已开发,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宋代浔美渡头铺、一铺管辖三个村落(浔美村、洋坑后村、霞路村)。明、清时浔美属晋江县三十八都及三十七都一部分。后来,霞路村一部分迁往玉兰铺,一部分迁往霞美村。浔美村约占地面积二千多亩,村落东西走向2公里。“文革”时,在洋坑后曾挖到洋人居住遗址,古时外国人曾在此住过,从洋坑后村直延伸到普济桥渡。后巷街古代曾是中外商贸之聚散地。外国商人有的来自海上在码头停靠,有的来自陆上骑马进来,这里有绑马场,俗称“草厝埔”。附近还有漂染坊,俗名叫“染布头”,因当时浔美种植棉花,就地取材,织布漂染(棉花种植至民国初年尚存在),染布头染缸有百余只(有口专供染布的井至今仍存在),所织的苧麻布很耐穿。后巷街有卖甜点、花生汤、油炸鬼(油条),还有卖肉的,(当时有屠宰场,至今何厝仍有不少从事屠夫工作),有饭店,还有栈房。栈房至今保存下来尚有浔美村万长锦的旧厝(墙为砖夹石或出砖入石的结构);本村何笑的前辈(佚名)从事商业的栈房有两层楼房,直至“文革”时才倒塌,大厝护厝仍保持明清风格。当时后巷街栈房林立,街两边房间很多,可容纳外商千人住宿。当时这里是商贸海交重镇,是泉州港一个重要海外交通港口。    浔美村古时还设有造船厂(船坞),造船修船供海上交通之用。    解放初,浔美全村约有200户左右,总人口800多人。2003年,浔美村全村有505户,总人口达2053人。全村人口全是汉族。    浔美村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来新加坡等地。华侨对浔美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浔美村杂姓聚居。主要姓氏有;万、陈、何、林、郑、蔡、阮、吕、李、谢、苏、戴、吴、胡、朱等18个姓氏。各姓氏人民一贯和睦相处,互通婚姻。    民国时浔美设一保,五甲。解放初设若干个互助组。公社化时设一个大队,11个生产小队。至2003年春,浔美村属下有11个居民小组。现在浔美村属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办事处,设浔美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浔美村历来党支部书记及村长记录如下:解放初村长为万本潜、副村长为何丽华、万嘉木(当时还没成立党支部);土改后由何丽华、万嘉木任村长;上世纪五十年代何惠特、许花跳、万青海、万守皆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大跃进至文革时,吴惠西、万振福、万国兴任党支部书记;1978年~2000年间,陈锦辉、万文成、万忍峰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万国兴任村委会主任;2000年至今,万奇峰任党支部书记,万国兴任村委会主任。    解放初至今生产队长(1~11队)先后由卜好、万坤、郑片、乌刊、陈朗、何美英、何丛、黄楼、万惠洲、王乌卒、陈爱碟、张惠玉、陈缎、何秀莲、万孝德、蔡加锥等担任。    海业队长由万守莫、万奄从、万良溪、万维保、万朝宗担任。    果林队队长由万细东、万清远、万孝德担任。    现在的社区居民小组共设有11个组,由万忠德、陈辉祥、万志萍、万定海、万珊玲、万冠芬、万诗育、万雅民等担任组长。    二、经济建设    浔美村依山临海,水陆交通方便。水路的“普济桥渡”船只可抵达亚、非、拉各国。陆路,有“浔仕”公路连接福泉厦公路可通全国各地。现在泉州沿海大通道由村东边贯穿而过。浔美村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    全村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讨小杂海、种植果林。宋、元、明、清时,浔美曾是福建省四大盐场之一(另三个是惠安山腰、晋江洲、金门浯屿)。全村种植水稻近千亩。当时,碱埭田亩产只有200多斤。地瓜园500多亩,亩产500至600公斤。现在则是亩产千斤稻、万斤薯。    果林:全村种植龙眼千株以上,种在美仙山、赤头埔两处,龙眼干销往上海、广州。    渔业:现全村有100多只船。以讨小杂海为业,主产有蛏年产量360担;蚵年产量2000多担;鱼年产千担以上;虾年产500担;蟳约有200多亩,年产100担,全部销售泉州市区。    盐业:至清末,盐场乃有万亩,年产五百吨。盐场从海边龙头山脚至赤仔尾,这里盐质好,清末时还设有盐监察御史,官员粘灿常住在浔美(见《泉州府志》)。(粘良图有专题)    解放前,浔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收入微薄,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浔美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现在浔美居民正幸福地奔向小康。如今,浔美村还出现了一项新兴的产业,许多人从事建筑业。他们在全国各地因从事建筑业而致富。    三、社会事业    解放前,浔美各项社会事业非常落后,解放后,浔美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教育:浔江小学系1917年万志高创办于浔美海墘“万氏家庙”。当时附近有10多个村落的学生前来就读,如东头、前头、埭头、玉兰埔、霞美、内山、顶下石井、西福南埔等村。1996年,爱国华侨万碧莲投资6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三层楼“万碧莲教学楼”,又捐20万元作为奖教奖学基金,为村里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校学生350多人,有8个班级,教师20多位。    村里办的浔美中心幼儿园经几次迁移后,现设在李厝。(李晋澄旧居)现村里还设有村老年大学,学员50多人;村里还设有南音班,学员30多人。    医疗卫生:解放初村里有医疗站,由万寿鹏担任医师;文革时设有赤脚医生,由魏松年担任。现在社区设有医疗站,由方美华担任医师。小病,可以足不出村而得到治疗。    体育:解放初曾有浔江、浔海两个篮球队,经常与临村开展友谊比赛(球场有厝仔地、宫口两处),现在村里共有三个篮球场。体育人才辈出。如获得全国撑竿跳第三名的万重生老师(现为石光中学退休教师,他家为“教育世家”)。解放初,村里还有人曾获得全国百米赛跑第二名。    四、古建筑荟萃    历史文化古村浔美,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仅现存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已足使人眼花撩乱。    唐代“万仙妃庙”:原建在村里;现已迁往泉州菜巷。唐末黄巢寇闽,妃显灵寇遁。刺史王潮请于朝封护国英烈仙妃。[见《晋江县志》(1657页)]。    “万氏家庙”:建于明洪武年间。1369年,万氏始祖初斋公主持建筑(万初斋,明泉州漕运,万氏族谱有记载)。雍正十一年家庙曾大修,上世纪九十年代族人又捐资再重修过。(“万氏家庙”保持明、清格局)    清代古大厝:清末福建商会副会长万灵运的“古楼”古大厝。该大厝一排约一百公尺长。中间二进有大厅,两排护厝均有木雕,雕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还有“八仙过海”及古戏人物等非常精美的木、石、砖雕。    海墘古大厝:这是由与孙中山结为挚友的同盟会会员万福来建的古大厝,厝大门亦画有“四君子”松、梅、兰、菊图;有一座护厝设置非常精巧,大门上还有两粒漂亮的古门乳,又有假山园林,大厝后尚建有三层洋楼,楼上有八副美丽画图;所画的麒麟、飞天走兽等精美至极。    “美山青莲寺”:建于宋代。座落在晋江三十七都渡头铺浔美海边,初名“观音殿”,宋初改为“普济观音寺”,南宋改为“美山青莲寺”。该寺原属泉州崇福寺管辖,至今,据称,它与浙江南海普陀山有千丝万缕联系,寺里尚有楹联可为证:“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    “美山古地”:建于清代。俗名“王公宫”。该寺由万初斋公建,十一世孙万正色再次扩建,后更名为“美山古地”。奉祀陈三五娘及其兄弟。万正色任提督时曾增建檀樾祠(现被定为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晋澄祠”:建于明代。俗名“老爹公宫”。奉祀李晋澄。宫前存有一石碑,由官任闽浙赣三省巡按、晋江下行村人、探花张瑞图撰文,地方官及乡亲为其立碑,碑名曰:“晋澄李先生生祠碑记”(碑现存村口大榕树下)(现被定为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万正色古大厝:建于清代。现为万本诗居住。厝前两只石狮现移至浔美村口大榕树下(万正色在东街菜巷也建有厝邑俗称“万厝埕”)。    “阿爷公宫”:建于宋代。历代以来(从宋至清末),宫前为人们每年八月十八日涨潮时的观潮处,诗人潘希逸有诗为证(见浔江观潮诗)。    “普济桥渡”:建于宋代。俗名无尾桥。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建。有石碑为记,现存于万天色旧厝内,石塔葫芦现存万忠平旧厝旁。    五、英才辈出    浔美,人杰地灵,这里从古至今,英才辈出,人才济济,现仅录如下:    古代:    “万氏妈”,唐乾符年间(874-879)人,女英雄,俗称“万氏妈”,从陕西扶风郡随其父母衣冠南渡到泉州浔美,万姑姑嫁东湖水漈村。有村联为证:“七星湖宴请士风蔚蔚仰先哲;万老妪平倭良策昭昭育后昆。”万氏妈打草鞋,退敌保卫了泉州城。    胡厝,俗名“胡员外”、“胡百万”,南宋浔美人。当时乡人称赞:“田园鸟雀飞不过;晋江富豪第一家。”他曾参与黄十三娘造普济桥渡。    李晋澄,字启能,别号廷槟。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卒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享年七十七岁。明万历二年(1574年)晋澄30岁中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读,闽、浙、赣三省巡按。天启五年(1626年)晋江下行村探花张瑞图曾为《晋澄李先生生祠记》撰文,并书写。(字体行书)(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初斋,原江西九江南城人,漕运发泉郡,调运粮官,初入三十七都刘墩,入籍改为林姓,后迁浔美恢复万姓,初斋公为浔美万氏开基祖,明洪武二年(1369年)生,宣德四年(1429年)卒,享年60岁左右。    万正色,字惟高,号中庵。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康熙三十年(1637-1691年),享年五十四岁。康熙十七年因平岳洲叛乱有功,授封“宫保提督”(有碑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前)。万正色一生有三大功劳:一、修洛阳桥(有“万安桥记”现存洛阳桥中亭);二、疏浚八卦沟;三、建晋江会馆。现尚有《提督福建全省军务宫保万公惠乡碑记》存浔美村檀樾祠前(碑被定为泉州市第五批保护文物)。    万际障,字以昭,万正色的长子,康熙年间随父万正色平两岛(厦门、金门),论功授左都督,改除南汝佥事才名,旋署开归道,理河北漕定斗式平量法,建信阳魁星楼,以兴文运。四署篆,迁河东参议著劳绩,升右江副使,有平獞功迁荆南参政,未行,调两广盐道复署东粤臬定大狱四十案,疾卒于官(见《晋江县志》)。    万际昌,字尔登,万正色次子,夙慧过人,七岁能巧对。父奇之,延名贤耆宿授业,博览群书,又长于诗,著有《澜亭集》、《紫映楼诗草》。    万际瑞,字示觐,万正色的四子。以父功召入宿卫出为保定参将,历升广东提督。粤地番舶旧有陋规悉革汰之。惠州水灾,造木筏以济四门,赈粥全活多人,调任浙江捐构义冢给民安葬,以老病告归。年七十卒于家。    万承箕,字良候。万正色之孙,雍正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举人,授翁源令,清慎自持。邑素刁健,初至,讼牒千计,日坐堂次第听断,案无留牍,而讼以息。署乐昌、曲江、俱有声,以才能调陵水烟瘴边缺,严查盗贼,重惩闯棍。海外之民,咸安乐业。卒于官。(见《晋江县志》1239页。)    万绍炳雍正二年(1724年)优贡,任尤溪知县。    万师吉雍正十二年(1734年)副榜亚魁,任瓯宁教谕。    万元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瓯宁府训导。    万际嵩,康熙年间贡生,建宁训导。    万克诚,清末,任福建省军功官(相当于省法院院长)。有军功碑,现存放于浔美万金印新厝内。(碑现存,文字清楚)    万际璜,万正色之子,贡生。著有《研斋诗草》。    万朗斋,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按察史。    万绍祖(提督正色之孙)雍正十年(1732年)副榜,寿拔教谕,寿宁教谕,南海知县。    万师敬(提督正色之孙)雍正十三年(1735年),陵水知县。    万希韩(提督正色之孙)雍正四年(1726年),淳化知县,改侯官教谕。    万世美,嘉庆十一年(1806年),钦点第九名进士。    万历志,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    万志诚,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    万善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    近代:    万马来(1866-1943年),又名福来。字徵君,号廷璧,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同盟会会员。少年时因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其读书,只勉强在万东来私塾念到12岁,便辍学做买卖。在广州结识孙中山。28岁东渡日本,经营新瑞兴号商业。在日本神户任中国国民党神户支部委员,又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顾问。回国后捐资协办浔江小学。资助创办浔仕公路(浔美至仕公岭),又出资雇乡亲在海边、村中植榕树,改造乡里自然环境(现海边的大榕树皆那时所种,计20多棵)。    万志高(1895-1943年),爱国华侨,热心家乡教育,助人为乐。志高七岁入万东来办的私塾,儿时精通《四书》、《五经》,一表人才。兄弟居第五,乡亲称:“五少爷”。十六岁随其父往新加坡、日本等地谋生。志高在日本考察商务,巧遇晋江钱头吴鲁状元,吴鲁亦以军机大臣身份往日本考察“洋务”,在东京结识万志高,因是晋江同乡,格外亲切,时相往来,言谈志趣、志向相投、遂以兄弟相称,结为挚友。1917年他从新加坡汇银千元,创办了浔江小学。    万善宗(1921-1945年),革命烈士。兄弟居二。大兄万善元旅居菲律宾,三弟万善寅为中学教师,又创建晋江梨园戏班,后为惠安一中、五中数学、音乐教师。四弟万善团,为晋江市水利局干部,已退休。善宗十七岁时由姑母带往菲律宾马尼拉谋生,先在锌器店当学徒,夜间学英语,能与外国顾客交谈。1941年菲律宾沦陷,参加地下抗日战争,同年秋加入菲华领导的共产党组织,任菲店员溪仔婆党支部书记,领导抗日反奸工作。后调任反奸大同盟总部工作。1945年2月2日日寇从马尼拉败退,我地下组织一方面发动地下武装和群众占领了伪青年会,另一方面听说当时盟军已打到马尼拉北市郊义里是八区,为了及时取得与美军的联系以便配合全部光复马尼拉市,盟总部派万善宗同志与美军联系。万当时从树目街要经丽刹大街,在伪华文报社对面被残留的日军用枪打伤了腹部,当即送入仙洛伽示医院救治,但因伤势过重及当时混乱情况医术所限无法救活。至4日壮烈牺牲。万在受伤时,同志把他抬入医院,他在受伤中对自己生命安危置之身外,曾劝当时扶他入医院的同志说:“外边情况如何,工作重要,我身体没有问题,请放下我,去工作吧。”这句遗言使当时许多同志受到很受鼓舞。万牺牲后因当时马尼拉区尚处在战争环境中,不能办理丧事,故将万善宗同志与同此时间牺牲的黄涵同志一起暂时以注射防腐药水停柩于路示加拉加一家殡仪馆中,时约二、三个月后才出殡于华侨义山。现浔美村的“善宗园”祠,有碑文全面介绍其生平事迹,馆约120平方米,有图片、生活用品、实物、联文。每年清明节时,村人都有祭祀。经常也有各地社团来参观。    万令韵(1860-1939年),热爱家乡教育,任晋江十一中(即晋中、泉州五中)教员,泉州振兴商校校长,后任浔江小学校长。    现代:    何瑞昭(1907-1971年),著名诗、书、画家。儿时就读于万东来的私塾,后入浔江小学、泉中中学读书。任职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1948年回乡曾任浔江小学美术教师,为学校画壁画: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俞大猷等人物肖像栩栩如生。    万守炳,(1893-1963年),泉州著名南音师,俗名“唱曲炳”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泉州东街执教,师徒遍及泉州城乡。万炳焕在2000年元宵曾作诗一首记之:“南曲东街奏,推宗曲炳师。授徒精演艺,泉人久相知。”    尚有爱国华侨万保幼、万善元、善元利等都非常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三人捐资多次,约10万元,建设浔江小学及浔仕公路。    万燕飞(1938-  ),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任泉州市建设局副局长,曾主持疏浚鲤城八卦沟。    陈美福(1939-  ),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任上海机床厂科研科党总支书记。曾与江泽民总书记同事。    万国卿(1938-  ),上世纪60年代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任福建省华侨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顾问。    何志成(1935-  ),上世纪60年代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任华侨大学教授,党委会常委(现退休)。    万汉培(1938-  ),上世纪6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泉州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现退休)。    万汉生(1940-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杭州空军后勤部参谋长(现退役)。    郑灿华(1940-  ),上世纪60年代福州大学毕业,任泉州港务局书记(现退休)。    万海碧(1936-  ),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后,又读厦门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现任泉州黎明大学教授,校党委会常委。    万缎(女)(1934-  ),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现为教授。    万维生(1932-  ),1955年毕业于东北鲁迅美术学院,即专门从事设计邮票工作,现为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已设计发行邮票40套,150多枚。主要作品有《儿童生活》、《万里长城》、《童话一咕咚》、《北京日光》、《天鹅》、《水仙花》、《全国山河一片红》(未发行),1998年出版著作《万维生记事手绘封》,2003年2月出版《我画邮票的故事》。“文革”时曾设计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震惊海内外。    万维铿: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任职北京钢铁厂高级工程师。    万本培:任职于泉州晚报社副刊部主任,省作家,音乐家协会会员。    万国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任泉州市作协副主席,泉州六中高级语文教师。主要作品有:《心灵的驿站》、《相会的独语》等著作。    蔡法南(1934-2000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先任职厦大档案馆,后调华侨大学档案馆任馆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万介民:福建省人民公安学校大专班毕业,现任洛江区公安局副局长。    万建明:福建省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毕业,现任泉州师院中文系书记,又任南安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万向前:上海大学生物学院毕业,又读上海体院毕业,现任华侨大学学生科科长。    万龙:上海大学法律系毕业,现任上海某律师事务所主任(万向前之子)。    万松龄:泉州师院中文科函授毕业,现任建瓯市市委统战部长。    万健: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副校长(万松龄之子)。    蔡志南:福建医科大学毕业,现任泉州江南保健院副院长。    万里鹏:山东大学毕业,现在深圳某公司任经理、董事长。    万本鱼:福建医科大学毕业,现任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放射科主任医师。    陈士杰:上海华东师大新闻系毕业,现任上海《文汇报》社副总编辑。    六、景观神奇    美丽富饶的浔美村,风景名胜众多,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不但独特而且神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现特把浔江新旧十景记述如下。    旧浔江十景:    1、《普济桥渡》。在龙头山脚下,桥头有亭,桥尾有塔,亭内有碑,是乡民出入海必经之地,夏天亭内乘凉,雨天避雨。    2、《八仙围棋》。在浔美村制高点,高36.5米的土丘上,有八块奇形怪状的大岩石,每块高出地面最高有三层楼高,有“一线天”,有笔架,仙脚迹石、墨砚石,也有走棋的棋盘石等。    3、《母鸡生蛋》。在鸡母石山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状似鸡形的石头,传说石头生鸡蛋又孵小鸡,率领鸡群。    4、《染布观日》。在土芦寨山上,早上观日出,傍晚观日落。    5、《郑和焚香》。在文革前这里尚有焚香亭。但后来围海造田时填没了。传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时曾在此焚香祈求保佑。(1974年围海造田时尚有石香炉)    6、《江于晚眺》。在浔美海墘,观乌屿渔火,夜景美极了。    7、《浔江观潮》。每年八月十八日在阿爷公宫前观潮,可见到鳄鱼来朝拜。不亚于杭州钱塘观潮。    8、《江村秋晚》。有诗赞曰:“落日散霞彩,江村暮色微。牧童牵犊返,农叟荷锄归。树外炊烟直,天边倦鸟飞。孤云自来往,相对足忘饥。”(潘希逸诗,以下简称潘诗。)    9、《龙头碉堡》。石雕堡建在龙头山上,有炮眼及观察孔。传说明代抗倭时,既可通报敌情,又可消灭倭寇。围海造田时炸没了。    10、《南塔航标》。在浔美前浦港有一座石塔,晚上在塔里点灯,可以指示船只安全行驶。    新浔江十景:    1、《清源朝旭》。清源山居西北、峰峦耸秀、受日独先。有潘希逸诗为证:“瞳瞳晓日射山头,烟渐消沉雾渐收;峰壑阴睛千变幻,遥看倒影卧江流。”    2、《龙头潮音》。龙头山在东南隅,山崖为岩石构成,状如龙头,岩下多石窍,风潮相激,声如洪钟。潘诗:“雄潮万道扑崖间,音韵铿铿不等闲;欲起东坡来一问,可如彭蠡石钟山?”    3、《断桥塔影》。桥长百余丈,桥头有亭,桥尾有塔。传说浔美胡员外有娇女嫁乌屿,正造长桥以利其来往,桥未落成,而女已驾舟归宁,翁因怒而中止。(实为渡头铺桥,碑现存)。潘诗:“万顷苍波驾断虹,沉江塔影锁东风;当年未济娇娃过,辜负春深夕照红。”    4、《双峰插云》。双阳山俗名双乳山,居江北,高入云端。潘诗:“双峰突兀插云中,天柱高撑气象雄;万古凌霄长不倒,谁言触折有共工。”    5、《榕阴鸟语》。榕树二十余株,多为百年前物,横列南岸,绿阴浓覆,鸟语啁啁啾。潘诗:“一行榕树列江边,点缀风光分外妍;留取浓阴覆娇鸟,任教情语话缠绵。”    6、《银塘观鱼》。滨江有鱼塘三,筑堤为界,长凡里许,潮水涨时,可从水牐出入。前两塘为浔美乡公产,俗名旧埭;后一塘为浔江小学所有,俗名新埭。潘诗:“设牐修堤傍海湄,涟漪深水乐游鱼;蒙庄壕上当年事,一样幽情寄太虚。”    7、《乌屿晴烟》。乌屿突起江心,修林美竹,簇拥红庐,风景甚佳。有石桥(俗名盘光桥)千余丈,素与洛阳桥齐名。现因年久失修,大半坍塌。潘诗:“屋舍参差色驳斑,晴烟缕缕出林间;长桥半没苍波外,惟见孤帆天际还。”    8、《玉树凌波》。江中泥滩生小树,高二、三尺,状如小榕,潮来露顶,浓绿可爱。(实为红树林)。潘诗:“玉树亭亭出浅汀,千章排列不知名;秋潮微涨齐摇漾,疑是芙蓉出水生。”    9、《绿汀点鹭》。汀广数亩,芳草芊绵,横亘中流,浅潮不能淹没,夏秋之间,恒为白鹭栖宿之场所。(实为水椒草)潘诗:“汀洲芳草绿江浔,雪鹭蹁跹寄兴深;爱它自有凌云翮,皎洁从教证素心。”    10、《礁石盟鸥》。江心有礁石(俗名山坂石),广二、三十亩,高出水面数丈,海潮涨时,常有鸥鸟栖集其上,潘诗:“峭岩奇险矗中流,锁住江涛景色幽;三五轻鸥栖宿稳,羡伊别有小瀛洲。”    注:“浔江十景”诗详见潘希逸《孟晋斋诗存》,潘希逸先生于1935年来浔江小学任教,写很多诗,浔江十景是其中一部分。    七、再展雄风    勤劳勇敢的浔美人民胼手胝足,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曾创造出浔美的辉煌史。改革开放以来,浔美人民弘扬传统的务实创新精神,为家乡经济崛起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拼搏。    今日的浔美,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其临江傍海的优势,大力发挥农、渔、工、贸的优势,大办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地发展。现在人民的收入年年在提高,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请看,浔美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村容村貌时时刻刻都在变,一座座崭新的楼房建筑正在这里崛起。在村西北,浔美工业区正在兴建中,一幢幢新的厂房正在崛起,宏图正展,远景无限美。在村口,浔美中心文化广场已落成,在海边的“美山青莲寺休闲广场”已建好,还有投资20多万元的“浔美文化娱乐健身中心”也已建成。在党的领导下,浔美人民正一心一意奔向小康,大家齐心协力地创造着幸福的新生活。浔美,这一历史文化古村正再展雄风。


分享按钮>>专家解析上官婉儿墓没有唐三彩之谜
>>【侯氏文化古迹】2012河南慈善特别贡献奖——侯建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