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家谱源流】一例追奉芮伯万为始祖的谱序浅析

    中华万氏网 2015年11月27日 万幼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一例追奉芮伯万为始祖的谱序浅析

                                                                        万幼斌

       自我的一则《芮伯万与毕万排序的问题》信息发出后,引起了许多宗亲的关注和讨论,这说明大家具有尊宗敬祖的信念,积极关心和参与家族文化的研究;同时,更令我深受感动的是许多宗亲还及时提供谱料,并与我们一起实事求是地坦诚交流,江苏淮安福凯宗亲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与福凯宗亲未曾谋面,最初是从江苏盐城松堂宗亲处得知的,后经启兵、信江宗亲介绍,我才得以与福凯宗亲联系,先是QQ信息聊,聊着聊着就直接通上电话了。聊中方得知,福凯宗亲与我有相同的经历,都是军人出生。他从戎八载,转业回城当公务员,后下海经商,如今业绩甚佳。也许是军人的优良作风,加之宗族的亲情渊源,我们相见恨晚,一发地聊得更加投机。他给我传来了贵宗支六次所修宗谱的序文,我认真进行了阅读,现梳理如次:首修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二修于乾隆丁卯年(公元1747年),三修于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四修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五修于民国庚申年(公元1920年),六修于1996年。追奉芮伯万为受姓始祖之说,始于首修谱四世孙万英的序文(后简称《英序》),原文是:“英始祖芮伯公,以王父字姓万氏,封扶风郡。汉末子孙失散四方,而昭穆宗支世系之传,代有图谱。自曾王父文德公年六岁从伯曾祖避元乱,遇贼冲散,孤苦弱丁,流离数载,蒙天默佑,奔之淮安。洪武三年营家室于清之吴城乡,卒思伯曾祖,成疾辞世,不独宗谱亡、亲支失,即上世名字弗传者四世矣。”万英作此序时年六十七岁,他为何追奉芮伯万为受姓始祖,历史资料源于何处?可惜序言里没有说明。二修谱万密的序言(后简称《密序》)延续了《英序》“受姓始祖系芮伯万之说”,原文是:“密少时从事仕途,未及理家政,晚思万氏由来缘芮伯公,以王父字姓万氏,封扶风郡。”《密序》基本上照录了《英序》原文,也没有讲述史料依据。接着列举了世系,其中囊括了万章、万修、万宝常、万敬儒等历史万氏名人,随后又记述了宋代商公,其曾孙恭,恭生金,生三子孟雅、仲雅、季雅。文德是孟雅四子,传至四世孙士杰公,等等。此修与首修相隔270余年。后来的三修至六修谱序均无有提及受姓始祖是谁的问题。其中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序文更有机趣,模糊了受姓始祖之说,只是笼而统之讲道:“始溯受氏之来,则源出于扶风郡。”六修谱序沿用了万青选的提法:“考我万氏宗谱,上溯陕西扶风,下察受封槐里,遥遥三千多年,到迁淮谱系第二十世已整百世了。能够得知万氏的由来及一脉相传之真情,这应谢七十一世祖讳商,辞官不做,从而考究万氏的本源,修宛邱万氏的宗谱;能够得知万氏宗支的分系,这当谢第七十六世祖讳金,因宛邱之谱未备。”根据上述资料,我询问福凯宗亲谱头是否能与外地能对接上,他回答说“上接江西南昌是定的”,只是“从敬儒公至孟雅公中间脱档了”。我又问,对接上的南昌谱序又是追溯谁为受姓始祖,他回答说,追溯的是毕万。这就蹊跷了!同一个宗族的宗谱,所奉的受姓始祖却不一样。这是何故?其实,这很正常,不足为奇,许多同宗族谱也存在类似问题。我和福凯宗亲一起分析,形成了共识,因由无外乎有这样几种:一是家族历史的断层和谱料的断代。从我国的谱牒发展史看,唐代之前,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谱牒,寻常百姓是没有宗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仕途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士族子弟无才亦可出任高官,世家大族在婚姻上也十分讲究门当户对。由于仕途与婚配的需要,国家才专设图谱局管理皇族和士族的家谱。正于《通志.氏族略序》所言:“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虽然对旧有士族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在婚配上仍然重视士族的地位。直到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更加完善,人们在仕途上才做到了“取士不问家世”,在婚姻上也做到了“不尚阀阅”。直到宋代欧苏二式修谱之法行世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家才开始有了家谱或宗谱。明清时期是我国宗谱修纂鼎盛之时,但也是假谱泛滥之期。所谓的“谱牒公司”应运而生,他们随主所欲,闭门造车,以假乱真,极大的满足了许多所谓“名门望族”攀附华腴的虚荣之心,造出了一部部“高贵而纯正血统”的宗谱,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套套“完整无缺“的、从自身一直能追溯到受姓始祖的世系吊图。这些貌似弥补了历史断层和家谱断代的谱牒,其实是“偏诬偏陋”,正如清代谱牒学家章学诚所指出的那样:“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二是旧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由于迁徙流布,同一血缘之间音信隔绝,无有往来,各宗支修谱只能是各自为阵,各自表述,根本无法统一。所以同一血缘的宗支堂号不同,辈伦各异,追溯的受姓始祖也就难以统一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家自为书,人自为说”的私修家谱的真实写照。三是彼此借鉴,照搬照套。为什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宗谱从始迁祖至受姓始祖的吊图几乎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谱牒公司”的模板输送,又有彼此的“互相借鉴”,有的移花接木,为我所用;的照猫画虎,按图索骥;有的甚至全盘因袭,照抄照转,致形大多数宗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即是:名人与名人串连的世系,望族与望族对接的吊图。其实,这些名人与名人之间、望族与望族之间到底有无血缘关系,是嫡系还是旁系,自己与历史名门望族、精英名流之间到底有无必然的联系,恐怕只有天知道、老祖宗知道。这种怪象不仅见于我族宗谱,在全国其他姓氏的谱牒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四是取决于首修宗谱主编人员的历史观和文化素养。由于主修人员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文化修养参差不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视野和角度不一,社会伦理、家族习俗、个人好恶不尽一致,所以表述往往因人而异,因支而异,尤其是首修谱牒的序言往往又起到了“一箭定乾坤”、“一语定祖制”、“一人定万代”的作用。五是“祖宗之言不可妄改”的习俗导致了代代以讹传讹。古时宗族制度十分严厉,祖宗之言谁都不可妄改,加之古人十分恪守孝道和祖训家规,凡是祖制必须严格遵守,凡是祖训必须严格照办。所以,后代子孙谁都不敢动,谁都不敢改,有的甚至还违心的极力维护旧谱差错,以致一错再错,代代传讹。有的即使明知不对,也不愿去“越雷池半步”,有的虽然不因袭旧序,但却不能正视和更正,就像上述三修至六修谱序一样,对受姓始祖是谁的问题只好模糊,只字不提。当然,这也不失为是一种最明智的做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解决?福凯宗亲的看法与我不谋而合。首先,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观念、现代的视野、现代的标准去责备和苛求前人,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他们拾遗补阙,乃至正本清源。福凯宗亲对我讲,他家族二修谱序错处较多,特别是将始迁祖之前的万氏几位名流都纳入其家族世系,这是缺乏历史依据的。当然,这也许从人文的角度去敬重先人,倒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六修谱总序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沿袭《英序》和《密序》,而是采用了万青选的提法;没有再列举始迁祖之前的世系,只是追念了七十一世祖讳商“考究万氏的本源,修宛邱万氏宗谱”之德,七十六世祖讳金“完备宛邱宗谱”之功。福凯宗亲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其次,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继承发扬先贤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1988年,我在我族四修谱序上曾写道:“然则所倡修谱凡例,尚有值得商榷更易之处,兹冒昧言之四则,就教于前贤:其一,凡祖妣、配偶及出嫁之女均应记其名或字,不宜再记某氏或某女;其二,时下计划生育乃国策,生男生女非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故男女应一视同仁,刻于家乘,任何人不得歧视之;其三,圣讳、庙讳、御讳、家讳乃历史陈迹,可保留但今勿须回避;其四,对曩时历代守节祖妣应褒颂其精神,但对现代及后代此规不宜提倡。上述绝非不以祖宗之心为心,不以祖宗之法为法,数典忘祖,哗众取宠,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思想宜解放,观念应更新,若吾侪全盘因袭旧例,墨守成规,那就意味倒退,意味愚昧,故应在继承先宗精华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方无愧于先祖,有功于当代,垂范于后昆。”第三,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和“知错必改”的担当。由于家族文化的断层和谱牒史料的断代,前贤所修谱牒差错在所难免。挖掘家族文化史料,矫正完善宗谱世系,这一承前启后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这既需要我们去客观面对,更需要我们勇于担当。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求实的精神去坦诚直言,秉笔直书。要依根国史、方志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谱牒史料,互为参阅,互为印证,互为补充,互为校正。对于有史料记载且考证准确无误的,我们应悉数采纳;对于没有确凿依据的不同血缘宗支,不可贸然对接世系,连接吊图,只能作为文化去研究;对于有争论而尚无定论的,我们录此存疑,留给子孙去研究,相信他(她)们的智慧一定会超越我们;对于一些主观臆断想和想当然的“合理推测”,我们切不可贸然入谱。我们都是万氏子孙,同根一脉,研究家族文化和谱牒,应该同心同德,相向而行。奠基之谱应举阖族之智去夯实,重点之题应邀专家学者来研讨,不能怀有门户之见、地域之见,文人相轻之俗气,不能为了所谓的“孝道”而去有意搪塞或刻意维护老谱的遗误,不能以个别的孤证谱料去推翻众多的正确记载,更不能以一孔之见、一己私念去怀疑和否定正统国史。那样,我们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家族文化的研究也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不仅不为孝道,反而有辱祖先,愧对子孙,误导后世,贻笑大方。至于受姓始祖为何各宗不尽一致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我拟另文讨论。至于我们的受姓始祖到底是谁的问题,我在2013年10月19日《给仲华、启兵、信江及群中各位宗亲一封信》中所讲:我们要尊重历史,不论芮伯万还是毕万,不论史载名声好否,他们都是我们万氏的受姓始祖,这是不能否定的,毋庸置疑的。对这两位受姓始祖,我们应该一样尊重、一样敬仰、一样缅怀、一样祭祀。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至于谁应该是芮伯万之后,谁应该是毕万之裔,目前尚无确切史料去证实,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没有必要去分出高下文野,更没有必要去强求统一。


分享按钮>>【万氏网新闻】祝贺中华万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五周年
>>【万氏网新闻】关于征集《万氏人物荟萃》资料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