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柯潜是史册上一名状元《柯竹岩集》
- 中华柯氏网 2009年1月27日 柯贵善
明代柯潜是史册上一名状元《柯竹岩集》
--------------------------------------------------------------------------------
发表日期:2008年9月15日 已经有164位读者读过此文
在莆田“文献名邦”史册上,明代柯潜是史册上最后一名状元,也是名邦榜上的一个亮点,一颗闪光的文曲星。柯潜为官刚正清廉,性情正直,不趋炎附势。“天下学士、大夫仰之”。而且著述颇多,诗文俱佳。在京师享有“柯家文章之称”。笔者特就其生平仕途及《柯竹岩集》作个简要评介。
柯潜的仕途生涯
柯潜(1423~1473年),字孟时,号竹岩。明代莆田县安乐里柯山人。即今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人。明《兴化府志·柯潜传》载:柯潜“自幼警敏嗜学,十岁,喜赋诗,十五,能为举子业。弱冠领乡试,入太学,景泰二年廷对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莆田民间有许多关于柯潜出身与少年生活的传说。但与史志记载大相径庭。《兴化府志》为明代周瑛、黄仲昭编纂,同代人写同代事,可信度高,民间传说仅是人们一厢情愿而已。柯潜祖上居晋江,五代时迁徙莆田。父亲柯原朴乐善好施,潜出仕后被封为尚宝司少卿兼翰林院修撰。柯潜虽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但良好的家教以及聪明好学的天赋,他少年“时已岿然出朋辈矣,其祖父喜曰:是儿后必以文学光吾门。”柯潜出仕第二年,由于“益自淬砺,学行日进,”便被升为春坊中允兼修撰。春坊为太子宫官,是升任翰林院官的迁转之阶。尔后负责修《历代君鉴》和《天下郡志》,其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朝廷的认可,书成后,受到嘉赏。景泰七年(1456年)升为詹事府属下司经局洗马官(从五品);天顺四年(1457年)与学士吕原同任会试主考官,办事认真,秉公选拔人才,得到朝廷的褒奖。这年底,充东宫讲读官,为太子讲授经史。成化元年至三年(1465~1467年)负责修《玉牒》和《英宗实录》,书成,宪宗皇帝满意,柯潜备受称赞,并获得宪宗皇帝“银币、文绮之赐”。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学士。
从柯潜官宦生涯履历看,潜一生都在京都任文官,任所多是朝廷中一些重要部门。如尚宝司是负责宝玺金银符牌的官;翰林院则是明朝皇帝的顾问机构,虽然官品不高(五品),但在天子身边备顾问,为皇帝出谋划策,左右朝政,有重大活动时,侍坐于五品京官之上。明宪宗后,礼部尚书侍郎必出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个是翰林,翰林院地位可见一斑。再如詹事府,为负责辅导太子的专门机构,直接关系着明王朝世袭制度能否理想交替。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太子辅导官的选拔,他讲过“辅导太子,必择端重之士,”而经筵官是专为皇帝与侍读、侍讲等官员讨论经史之事的官。
柯潜宦游京师20多载,历经代宗、英宗、宪宗三朝。虽无大起大落,但能平步青云。凭持得是他“淬砺”的精神和“狷介”的正直性格。柯潜为人的风度温文尔雅,文性重,一派士大夫气度,仪容举止,得体大方,与同仁相处融洽和睦。“平生仗大节,不少贬以徇时,其与人处和厚怡愉,未尝以贤贵自远”。司业时,尽心力、忠职守,因而屡屡得予升迁。
“内实狷介”是柯潜性格特点,平时与同僚“乐易”共事。但他性情正真,重视操行,突出“立德”。“公存心也,端而厚,持身也,廉而介”。他不趋炎附势,不愿与不良行为同流合污,颇得同僚的好评。景泰七年(1456年)英宗乘景帝得病,与武清侯石亨等人发动政变,夺门复辟,改年号为天顺。石亨自恃夺门有功,胡作非为,权势熏灼,一时士大夫依附者,竞相投其门下,“欲求速化”,“潜独不往”。石亨却慕柯潜名声,想利用福建同乡的关系拉拢他,多次主动求见,要“一叙乡谊”,柯潜均不予理睬。石亨欲求翰墨帖,亦被柯潜拒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内阁李贤欲荐柯潜与其共事,柯潜以“资历尚浅”而止。成化初,吏部多次拟荐柯潜入阁,却因潜厌恶王室奢侈,无热心求官而不果。
柯潜在皇帝身边司职,对皇家违反礼乐纲纪的行为,能坚持正义,秉公直谏。他说:“朝廷大事,臣子大节,舍是奚所用心。”宪宗皇帝即位后,其生母周太后本是英宗的妃子,英宗正室钱皇后无出,周太后凭恃自己儿子当了皇帝,企图夺取英宗嫡配地位。钱氏崩,竞要宪宗不给钱氏太后封号,宪宗不敢定夺,便“以合葬裕陵为疑下群议”。内阁彭时奏:“宜合葬,孝室皇后居左,周太后千秋万岁后居右。”宪宗未允,柯潜率僚属罗璟等上疏直谏:“此系纲常,时等所陈,庶几从宜不失者。乃疑未决,岂以伤母后之心而所难处耶?窃以为二太后异日同葬裕陵,同附太庙,于人心为安,于母后无捐,何疑而不早断。”
柯潜曾两次担任省试主考官,两次任会试主考官,他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精心为国选拔人才,不为贿赂邪风所腐蚀。在应天府任主考官时,“舟泊淮阳,有举子夜贿”。不仅严词拒绝,还责令有司惩处。柯潜的操行与公允,得到举子们的赞扬,也得到朝廷的褒扬,称他“选擢公允”,“至今称颂之”。
《柯竹岩集》的文献价值
柯潜从政颇有政绩,“公之声华节概,载诸国史、郡乘”。而他一生最“大可观”的建树,莫过于“文章雄一世”。他除了完成朝廷指定的编写具有国史性质的《历代君鉴》、《天下郡志》、《玉牒》和《英宗实录》等鸿篇巨制外,还利用从政之余,在翰宛“后圃构清风亭,凿池莳芙蓉,植二柏于后堂,人称其亭为柯亭,柏为学士柏。院中有井,学士刘定之所浚也。柯亭、刘井,翰林中以为美谈云”。潜“性尤喜游,供职之暇,偕诸知己,穷览胜概,雅歌报壶,分韵赋诗,襟度豁如也”。积累了丰厚的书稿,这些“不落蹊径”、“风神气格”、“清新高古”的诗文,由明代南京户部主事、柯潜四世孙柯维骐校编为《柯竹岩集》。于嘉靖年间刊刻,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
数百年过去了,翰苑后圃柯亭的优雅环境和文人学士揽胜景、赋诗文的情趣,早已人去物非了。惟其诗文,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传下来。明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康大和在《柯竹岩集·序》中评文献价值:“是集,虽阙逸尚多,然凤凰、芝草,以少为瑞,固知其必传于世无疑也。”
《柯竹岩集》原刻于明嘉靖己卯(1555年),“嗣毁于岛夷之乱”。清雍正年间,由柯潜裔孙柯玉树、柯亨、柯潮及后学丁梦松重新版梓。柯玉树在跋中曰:“其立朝风概如,救章懋论夺情,及争裕陵之合附,忠诚恳恳,屡结主知。”“至公之文章,当天成之际,庞厚之俗,蔼然成风”。“故其为文亦澄莹雅正,读之而知为熙世之英,自明迄今,星霜屡易,求公集者不衰”。
重刊版《柯竹岩集》收编文章14卷,诗4卷及补遗。文集前后有序、跋,还有附录等。内涵丰富,相关材料均有。14卷文章中第一卷收编《经筵讲草》、《疏》、《议》3目6篇;第二至第七卷收编《序》77篇;第八卷收编《记》15篇;第九卷收编《传》6篇;第十卷收编墓表6篇;第十一卷收编碑铭、志铭6篇;第十二、十三两卷收编志铭16篇;第十四卷收编《说》2篇、《赞》3篇;《祭文》7篇;《哀辞》3篇、《书》7篇、杂著3篇;第十五至十八卷收编诗作203首,其中五言诗10首,五言律诗28首,五言绝句7首。七言古诗66首,七言律诗67首,七言绝句18首。此外,还有补遗诗3首,廷试策1篇,谢恩表1篇,族谱引1篇。
相关文章:一是序文。明代兴化郡守董士弘、莆人康大和、清代莆田知县余承禧等为《柯竹岩集》撰写的序;二是跋。柯维骐校编时撰写的,还有柯潮、柯玉树重刊时撰写的;三是明代礼部尚书万安撰写的《柯公墓志铭》,詹事府少詹事吴希贤撰写的行状,翰林院编修李东阳撰写的祭文,明刑部尚书彭韶题的《像赞》等。四是明史本传、《四库全书·柯竹岩集》提要等。这些另类篇杂,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介绍柯潜的生平、政绩,评介其诗文,对读者解读《柯竹岩集》起辅助作用;对后人认识柯潜“清德粹文,于今罕俪”的一生有个全面系统的铨释。
《柯竹岩集》的艺术特色
《柯竹岩集》不仅内容多,而且内涵丰富,体裁多样,文风淳朴端正。其艺术特色:
(一)为文,平妥整洁有法度
柯潜殿魁后,一生虽兼多职,但始终不离翰林院,他除完成朝廷指定编纂国史外,常与文士咏诗赋文,成为雅兴。他的文章,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博得历代名家好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潜在当时,负词林宿望,流风余韵,荫瑛玉堂。……文亦峻整有法度,盖其时何、李未出,文格未变,故循循轨度,犹不失明初先正之风焉。”康大和在《柯竹岩集·序》中说:“詹学士清德邃学,流誉词林。”“其为文平妥整洁,不事浮苑艳藻、佶屈聱牙之习,而风神气格,廻出凡近”。当时有许多人都想得到他的文字,但性格狷介的柯潜,不是有求必应,对一些奸邪小人,他不愿与之同流,甚至欲求文字亦被拒绝。董士弘曾在序中指出:“每大篇出重于鼎吕,故京师有柯家文章之称,邻郡炳貂,气焰薰灼,欲得公一言,竟不致,其文价之重似此。”因此,文集中序、铭或其他文章,大都为正人君子而作,且多是肯定对方的品格、政绩、文论,鼓励为国尽忠,为民勤政。
《陈情疏》是一篇表露心迹的奏疏,是立身尚忠节的自我表白。柯潜丁父忧,在家守制,皇帝要诏复起用,柯潜向皇帝如实地陈述在家守制的情境,并力求终制,言词垦切,感人肺腑。疏先陈述服制未终的原因,接着向皇帝倾吐衷肠,表达报效朝廷的一片忠心。再阐述尽忠尽孝的关系,他认为若未能尽孝尽忠,“受众喙之责,蒙垢含羞,何以立于世乎?”最后陈述自己“尤病相仍,身体羸弱,茕茕在疾,心死形存”的困境。表示“终丧之日,幸而荀存余息,即当赴阙”。眉山万安在《柯公墓志铭》中对此事写道:“踰年母宜人继卒,踊哭几绝,有司以闻,上遗官谕祭,辛卯,诏出起复,为祭酒,具疏力求终制,辞甚恳切,上览而允之。”
“序”在文集中所占份量最多,6卷77篇。书文在前置序,古今皆然。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已曰:“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读、《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也有作赠序体文章的。序文有自己写的,也有请别人写。能被邀请为书文作序的,多是德高望重人物,要么职位高,要么学识广。柯潜“抡魁天下,学士大夫仰之”。他作序的自然就多,单收《柯竹岩集》就有77篇,可见其在翰林院的名望。
柯潜为其作序的,一是同窗好友,文坛韵士。如“少与君同读书,日上下追逐,心其适也”的表兄戴文弘,将到会稽赴任,柯潜特为其作《送表兄戴君文弘之任序》,文中回顾与表兄相处时“日以谈诗鼓琴为事,间又连骑出城寻幽绝处,班荆坐,亹亹作清语,竟日始归,夜则对床听雨,怡然忘其为久”的志趣相宜的愉悦时光。勉励表兄,赴任后要勤政为民,不忘故谊。末了希冀:“予闻会稽多佳山水,又多文人韵士生于其间,君去而与游,将必有甚乐焉……君果能不余忘乎,则中之所乐,发于声而为诗者,幸以寄我。”二是慕名求索。如《恩荣三世图诗序》,“三世”为莆田九牧林之后林永杰父子、祖孙相继登朝。特绘恩荣三世图以庆之,旁及赋诗赞咏,进士杨朝珍、陈汉崇请柯潜为之作序,柯潜欣然允诺:在序中柯潜自豪地称赞“若今林氏一门,三世接武于朝,而贵实父子又皆以进士显,是不独莆人荣之,虽天下之人闻之者,亦莫不称叹!”三是学有成者求索。翰林侍读钱先生三年满秩,士大夫相率载酒豰进贺。柯潜认为同僚钱先生“为人英爽、气高、力厚,发为文章,捭落尖新,直与古人争雄,诗肆而密,操舍自命,不拘常律。”“潜犹赋诗者意也,故潜为之序”。
其次碑铭、志铭。有3卷22篇。铭为刻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表示纪念之意,铭诸肺腑。铭有碑铭、志铭,还有墓志铭、座右铭等。需作铭的均比较慎重,因而要请大手笔代作,文集里收编以墓志铭为多。柯潜为其代写的,也多是亲朋好友、文苑韵士。墓志铭除了记述墓主生平事迹外,有时也寄托作者哀思。如《东洲林先生墓志铭》就是一篇叙议结合、充满思念之情的墓志铭。东洲林先生系柯潜之师,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拜广州府新会令。先生俩儿子与柯潜友好。当东洲二孤寄书请柯潜为其父作座志铭时,柯潜“具牲弊哭先生于灵次”。并写了一篇1000多字感人肺腑的志铭:1、记述东洲先生家世及与东洲师生情谊;2、称誉东洲先生的学识:“林公游问学,深于造诣,为文章捭落尖新,蔚然成一家言。”3、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介绍东洲先生为政清廉、除暴安民,受到民众爱戴清白光辉的一生;4、用描述与抒情相结合手法,表达对东洲先生由衷怀念之情。“凝重为泥塑人……朗诵晋魏人诗,音节谐金石,琅琅可听,……辄整步徐行于东阡西陌间,鬚鬓皓白,老气英英,见者嗟叹,以为今世中见古人也。”
在文类中,还有其他篇杂。如《记》、《传》、《墓表》、《说》、《赞》、《祭文》、《哀辞》、《书》、《杂著》、《疏》、《议》及《经筵讲章》等等。虽然篇幅不多。但都写得言简意赅,文从句顺,章法笔翰清新高古,不假雕琢,不事浮华,自然天成。以散文《移竹记》为例,全文不到300字,短小精悍,意境高超。开篇由花谈到竹,直叙爱竹之心:“置小居植花卉数十品,光翠可人,然犹以无竹为未快。”“竹之情标雅韵类大贤君子”。继写移种的竹子生长欣欣向荣之态:“柯叶鲜润”,“杨蕤布缘”。然后笔锋一转,由竹谈到贤才的进退和任用,作者以种竹比喻任用人才:“时犹欲用贤者,旌帛已具。而曰:时未可也,姑徐徐云尔”。“若夫席珍待聘,进必以时,在贤者不可不自量力也”。文章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意旨豁然开朗。柯潜的散文,自然淳朴,一扫萎弱奢华文风,佶牙聱牙之习。读之似清风扑面,清新如流,令人耳目一新。又如《鼠记》、《盆鱼记》等,皆是散文精品之作,只是数量不多。
(二)为诗,冲淡清婉
《柯竹岩集》收编诗作203首。多为五言、七言,体裁多样。柯潜的诗作,历代名家有较高的评价。纪昀说:柯潜“其诗冲淡清婉,不落蹊径”。康太和认为柯潜的诗,几乎可以与长于描绘自然景物的晋末陶渊明、宋初谢灵运、唐代王维、孟浩然相提并论。
诗言志。尚若说,前文所述序文、志铭之类文章为应人之邀,撰文时受到特定环境和主人翁的局限,仅能记述生平事迹,评介其为人品格、诗文学识以及勉励主人翁之类的话,而作者的思想观点较难在文中显现。而吟诗则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喷射口,可表达政治抱负,表现爱憎立场,可托物兴怀,抒发对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情怀。柯潜常与一班文人墨客聚集柯亭,分韵赋诗。把吟诗作赋作为一种雅趣,相互激励,灵感袭来,逸兴遄飞,歌词诗赋跃然纸上,内容丰富,体裁众多。
有对民族英雄、忠烈志士表示敬佩之情的。《读宋陈忠肃公传有感》是柯潜读乡贤陈文龙传记后所写的七言歌行,也是柯潜忠国敬贤的代表作。南宋抗元英雄陈文龙,状元出身,精忠报国。他被诏为参知政事,但授命于宋朝廷危亡之际,元兵攻临临安,陈文龙力主收集残兵反击,却受投降派排挤。临安失守后,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陈文龙再度授命为参知政事。景炎二年(1276年)福州陷落,赵昰乘船逃往广东,陈文龙回到兴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对元军的劝降,不但严辞拒绝,还在囊山寺伏击元军,后因叛徒出卖,兴化城沦陷,陈文龙被擒。他立即绝食,在向北押送途中痛骂诱降之将,经白沙时,作诗与家人诀别:“斗垒孤危弱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疆场是此时。须信累巨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论胥北,唯有丹衷天地知。”到杭州时拜谒岳庙,悲恸不已而气绝,陈文龙殉国后谥为“忠肃“。柯潜读陈文龙传记后,深受感动,挥毫写下这首攝人心魄的七言古诗。
诗的开头写元兵长驱直入,天下大乱。陈文龙在福建坚持抗元,由于君臣失散,陈文龙一夜愁白了头;接着描述陈文龙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国难当头,他不愿苟活以负国恩,高举义旗挽救颓势,虽在兴化被孤立的小城,但仍能与敌人频繁作战直至兵败。古诗着重描述陈文龙被捕后宁死不屈的精神与押送途中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作者称陈文龙是龙虎之躯,其身可擒,其志不可夺。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怒气冲冲,其气概能把山推倒,赤胆忠心,天地可鉴。眼见途中“岭海间关草树寒,四顾无人双泪弹,国破家亡唯一死,首阳有薇那忍餐”。指出陈文龙气节文章埋不烂,犹如万丈长虹照耀云天。最后表达自己读史感想:“我怀往事悲复歌,凛凛英风鬓丝乱。”全诗一气呵成,越写气概越高昂,风神气格,激人泪下。
《蔡忠惠颂》也是柯潜歌颂乡贤蔡襄的诗作,虽平白如话,自然淳朴。但琅琅上口,清奇典雅(本诗未收文集)。诗云:
莆阳巨域,人物英英。
孰为第一,蔡公端明。
精粹之文,冰玉辉映。
遒劲之书,心正笔正。
四贤有作,忠义昭昭。
君子道长,郡邪潜消。
呼嗟乎么,名重当世。
后千万年,凛有生气。
柯潜不仅敬佩先贤,就是对同时代仁人志士,亦多劝勉他们勤政为民。如《送编修黄仲昭赴湘潭知县》,黄仲昭莆田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对宪宗命翰林院官员进“元宵烟火诗”,仲昭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谏阻,希望皇帝以国家民生为重,直谏触怒了宪宗,三人均遭廷杖贬官,黄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作为同乡志友,柯潜既敬佩黄仲昭刚正忠直的精神,又同情他遭不幸,特地写一首五言古诗为其送行。劝勉仲昭,以国家为重,以惠民为念,抛去恩怨,坦然赴任。诗云:
朝上金銮坡,暮陈忠悃词。
感慈恩宠蕃,报德安可迟。
圣朝拟姚姒,直道讵肯遗。
重念湖湘民,连岁遭困饥。
……
去就奚足论,所贵心不移。
最哉保终节,庶以慰我思。
又如五言古诗《送仲弟邦纪任通州学正》,开头表达送别仲弟依依不舍的心情:“常时送归客,中怀亦凄其。况此骨肉亲,胡宁不伤悲。”最后勉励仲弟上任时,要学前哲,饮水思源,勤政为民:“慎勿嗜梁肉,饮水足忘饥。最哉继前哲,庶以慰我思。”临别赠言,虽平白如话,但一片骨肉真情,感人至深。
在40多首赠送诗中,柯潜常把勤政廉政作为赠友之语。如《送检讨庄孟旸赴桂阳州判官》诗中云“直言非不用,高志自难酬”。《送翁侍郎赴衡州太守二首》中云:“爱国心常赤,忧民鬓欲斑,节高星斗上,名在鼎彛间”。另一首曰:“人笑谋身拙,天知报国心。”《送莫宗元赴太平府同知》:“古来别驾有王祥,青史留名长不灭。”
柯潜不仅自己为官清正、俭朴,也经常勉励友人崇尚清廉、俭朴之风。如《送行人司正郡震使安南》诗云:
天王出震继唐虞,
宇庙重新化日长。
要使车书归一统,
远颁正朔到殊方。
碧天尽处通容管,
瘴雨晴时过富良。
珍重平生情苦节,
莫将薏苡载旧囊。
还有一类诗是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愫。柯潜身在翰林院,心怀天下百姓,他的许多诗歌表达了这种思想。如《牧牛图》,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作者先描绘一幅农家牧牛欢乐的彩图:“田家牧儿朝放牛,稳骑牛背如乘舟”。接着回叙“昔年县官督租严,作践民苦日饥牛”情景,表达对农家受苛捐杂税盘剥的深切同情。当得知皇帝下诏,减轻农民徭赋时,顿感欢悦,“闻牛自乐牧儿亦,解知帝恩拍手唱”。
题咏诗在柯潜的诗作中,占较多分量。虽然写得平实清淡,但短小精悍,内涵深邃。在平白如话的诗句中蕴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眷恋。如《游灵云寺》:
朝回天尚早,骑马到岩扉。
涧水流花去,山云载鹤归。
和羹芹菜嫩,荐酒蕨芽肥。
适意坐来久,空岚吹满衣。
灵云寺在南京中山陵东,古为开善寺,明改灵云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该诗所写是游寺时的见闻和情景,抒发作者悠闲憇适的心情,寄托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愫。
又如《乌石松涛》,诗云:
乌石山高不可跻,
梵玉楼阁苍云迷。
长松落落数千丈,
短松亦与悬崖齐。
山中一夜西风作,
怒卷涛声泻秋壑。
梦回误听蛰龙飞,
便欲乘之上寥廓。
诗的首联描写乌石山的高峻与山上佛寺建筑的雄伟。颔联描述高低错落的“长松”“短松”,松喻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充满雄健、蓬勃的阳刚之气。颈联转换时空,白昼、夜间,由静而动,跌宕腾挪,富有变化,气势蓬勃,动人心魄。尾联由涛声联想到腾飞的蛟龙,想像奇特,表示要乘龙而上,遨游天宇,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怀。
柯潜的题咏诗,有不少是他畅游祖国名山大川时所作,还有为丹青高手、翰墨名家山水画的题咏。如《题山水图送林伯安还乡》、《天风海涛图》、《山水图为岳部郎中王恕题》、《题司业吴会川蒲湘夜雨图》、《题山水图》等。而对家乡兴化府的山川、名寺,足迹所涉之处无不留下诗章。如《重游松隐岩》二首、《仙溪龙华寺》、《重游芝山》、《乌石松涛为陈延威作》、《涵江书院为陈太守作》等。以物托情,寄寓对家乡爱恋之情。
诗如其人,综观柯潜道德诗文,与他的人品一样深受天下学士,大夫敬仰。他在翰林院的两位门生、也是同僚修撰吴希贤、陈音,在柯潜两首诗序与跋中,对柯潜“清德邃学,流誉词林”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吴希贤在《游文峰岩诗稿跋》中评:“先生为人风度凝远,胸次俪落,故发之诗篇,率清新俊,迈如登千仞之岗,天风飒至,爽气袭人。”陈音在《梁溪胜会诗序》中评:“先生以文自名,然绷中自彪以外,诗文笔翰,清新高古,出于天趣之自然,不假敦琢而成,盖号文士者,所不能追文魁。”陈音认为天下幸与不幸者,在于能否得到柯潜之诗文也。
参考文献:
(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柯潜传》
(明)董士弘《柯竹岩集》序
(明)万安《柯公墓志铭》
(清)张廷玉《明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名臣》
《兴化府莆田县志·人物》
(明)康太和《柯竹岩集》序
(明)吴希贤《游文峰岩诗稿跋》
(明)吴希贤《竹岩柯公行状》
(清)柯玉树《柯竹岩集》序
(明)《柯竹岩集》
分享按钮>>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朱人瑞撰文《替殷纣王翻案》
>>[本姓宗亲]敬晓光----内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