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柯贵善

    中华柯氏网 2009年1月27日 柯贵善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柯氏族务理事总会


--------------------------------------------------------------------------------

柯贵善 

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原, 这是当今全世界中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 , 绝大部分也在中原, 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中原”一词, 本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 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分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狭义的中原则指古代的豫州一带。其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这里的“河南”即指黄河以南至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因此, 当代人们论及中原常取狭义, 即指河南省而言。

  本文叙述中原姓氏寻根, 即取“中原”的狭义的概念, 着重介绍当前河南省姓氏寻根的情况。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 很难做出确切的统计。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11,969 个, 其中单字姓5, 327 个, 双字姓4, 329 个, 3 个字以上的姓氏2, 313 个。这么多的姓氏若要一一查明根源是非常困难的, 要查明其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是源于河南的也同样非常困难。今天谈论姓氏寻根问题, 只能以常见的、涵盖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基础。根据袁义达、杜若甫提供的资料, 按占世界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大小排列出前100 名大姓, 第1 名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194% , 第2 名王姓占7141% , 第3名张姓占7107% , 第100 名文姓占0. 17%。100 名大姓总计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7%。河南省姓氏学专家谢钧祥先生依据上述排序, 著《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一书(1996 年10 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 详细考察了这100 家大姓的源流情况。根据这本书统计,这100 家大姓中根源全部在河南或部分在河南的共73 姓。当然, 在这100 家大姓之外, 肯定还有很多姓氏是根源在河南的。1999 年8 月在云南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时, 河南省的刘翔南先生为博览会的河南展地撰写了寻根碑文, 记录了根源于河南的姓氏共150 个, 在世博会期间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这些数字资料尽管未必精确, 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姓氏多半根源于河南的事实。

  针对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优势的状况, 1995 年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积极进行姓氏文化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出版了不少有关姓氏寻根的著作和普及性书籍。如谢钧祥、王大良先生主编的《源于河南千家姓》, 1994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大良先生主编的《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 1995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郑秀桂等先生主持编写的《百家姓书系》, 1998 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 王大良先生主编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 1999 年起由中国气象出版社陆续出版。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还创办了以研究姓氏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季刊。从这些研究姓氏文化的著作及有关文章中, 更可以看出众多姓氏起源之根确在河南。



二、人文始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 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 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 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 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 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 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据古代传说, 伏羲居于陈地, 死后葬于陈地, 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 即伏羲墓。  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 即少典(娶有虫乔氏)之子, 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

具茨山, 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 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 也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 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

  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 他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1987 年, 濮阳出土了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图案, 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颛顼的墓葬。帝喾高辛氏相传是黄帝的曾孙, 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己姓, 他在河南的遗迹尚待查考。

  尧和舜见于史籍记载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 但他们也都是黄帝的后裔, 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遗迹与河南有关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 即今河南内乡、淅川境内的丹江。

禹建立的最早的国家即在河南, 即今河南的禹州。相传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曾劈开三门山导水东流, 其地即今河南三门峡。河南开封市内有禹王台,郑州的黄河游览区有大禹的塑像, 都标志着禹在河南的功绩及河南民众对禹的怀念。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 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 原为风姓, 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 , 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鲧之子, 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 , 禹之子启建立夏朝, 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 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 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 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 黄帝25 子, 得姓的有14 人, 除去其中重复的2 姓, 实有12 姓, 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 姓之中, 后世姓氏源于这12 姓的, 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 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 一名玄嚣, 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 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 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 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 字青阳, 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 非黄帝血统) , 即少昊金天氏。因此, 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 , 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 , 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 , 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 , 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 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 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 一说少昊字青阳, 那么, 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对于这个问题, 河南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写出不少论文, 其中程有为的《挥的身世与青阳地望考》、王大良的《张姓始祖挥及活动地域考》论述较详。经过多方论证, 大家

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 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 上游, 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 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 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 年11 月, 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 他对于濮阳市政府及河南省的专家学者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关于刘姓的寻根, 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 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 姓中的祁姓, 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 故刘姓是尧的后代; 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 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 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 其子留居于秦, 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 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 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 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 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 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 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现在, 河南省平顶山市申办2003 年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第四届大会的承办权, 已获成功, 正在进行有关的筹备工作。



三、都城寻根与姓氏寻根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 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 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 , 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 , 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 , 帝喾都于亳(今偃师) , 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 , 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 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 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 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 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 治中牟。”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 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在今河南中牟, 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 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 年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 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 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 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 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 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 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著名驭手造父, 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

公元前475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时, 赵襄子最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 公元前423 年赵献侯即位时迁都中牟。如今确定赵都中牟在河南鹤壁, 对于认识后世河南境内的赵姓的几大分支的源起, 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关于禹都阳城的考察, 对于禹的后代产生的姓氏来说, 也明确了最早的起源地。阳城本为山名,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古禹国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 阳城的位置后世屡有变动, 武则天时此地曾置告成县。当代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 一般都认为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也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这一结论使当代禹的后裔禹姓为寻得根源而感到高兴。除国内的禹姓之外, 韩国也有禹姓, 而且韩国禹姓也认为他们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 月, 韩国禹氏宗亲代表一行9 人来到中国河南寻根, 他们参观考察了登封王城岗遗址, 为能够亲自

到“禹都阳城”旧址祭奠先祖而引以为荣。

  值得提起的还有谢姓的寻根, 同古代谢姓始祖封地的寻根也大有关联。谢姓出自炎帝之后, 传到西周末年周宣王的舅舅申伯, 被封于谢邑, 于是申伯即成谢姓始祖。但这个谢邑在什么地方, 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谢邑在今山东兖州市附近的谢城, 二说在今河南汝南的谢城, 三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 四说在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 五说在今河南唐河县。而在唐河县的这种说法又有唐河的上屯、郭滩、苍台三种。

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观点倾向于谢氏根源在南阳、唐河两种说法。世界谢氏总会既承认南阳, 也承认唐河。世界谢氏总会会长谢汉儒认为, 古谢邑“究竟在唐河, 抑在南阳?此事关系祖先源流, 不可不慎??继续追寻发掘, 以科学方法探求实证, 今年不成, 期之来年, 今世不成, 期之子子孙孙继续努力”。他的意见符合情理,深得海内外谢姓人氏赞同。

  当代河南关于其他古都古城的寻根, 也做了不少工作。如河南潢川对黄国故城的考察, 确认该城在今潢川县西北6 公里处的淮河南岸、小黄河西岸。又如河南沁阳对于阝国故城的考察, 确认该城在今沁阳市西北11 公里处于阝邰村东, 由此可断定这里是于姓的起源地。诸如此类对古都古城的考察, 所取得的成果为姓氏寻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四、门类文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原文化积淀丰厚, 历史悠久, 一些门类的文化寻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 年9 月, 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在淇县召开了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华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门类,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渊源。

  对儒家文化及洛学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寻根有联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东人, 但孔姓的祖根却在河南。据历史记载, 孔姓源于黄帝后裔中的子姓。传说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 被赐姓子氏, 后代又将“子”字加“乙”为“孔”字, 传数世即为商的始祖成汤。再传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 , 此后孔姓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 再后来到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儿子孔防叔逃往鲁国, 才有山东的孔氏。因此, 当代孔姓后裔既以山东曲阜为本根, 也以河南商丘为本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邵雍祖根是西周的召公。召公原来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 , 东周时召公后代被改封于王屋(今河南济源市邵源乡) , 战国时召氏流播于汝南、安阳等地, 因避祸而将姓氏字加偏旁为“邵”。洛阳程氏源出风姓, 颛顼时有重和黎兄弟分任司天、司地之职, 即程氏始祖,其后裔在周初被封于程, 建立程国, 其地在今洛阳市东。宋代邵雍与二程的出现, 是邵姓、程姓后人的骄傲, 因此当代邵、程二姓后裔的寻根问祖也有人到洛阳瞻拜有关的遗迹。程颐晚年居住在洛阳龙门南耙楼山下, 即今河南嵩县田湖镇程村, 此地今被称为“两程故里”。程颐的十八代孙明朝的程世寅曾编撰《两程故里志》, 后又由程宗孟续修, 当代河南太康人程鹰等重新加以整理, 已于1992 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于探寻程氏祖根及宋代理学渊源, 都是一份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道家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是没有疑义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即李耳, 字伯阳, 是李氏远祖中的重要人物。考察道家始祖的渊源, 也即是考察李姓的渊源。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称李耳为李利贞的十一世孙, 宋代编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又做了更详细的记述。据记载, 李氏祖根为颛顼之子大业,其孙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 之职, 之后数世皆为大理, 以官命族为理氏。又传数世至殷纣王时的理徵, 获罪被杀, 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 食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 得活命, 就改理氏为李氏。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 声名显赫, 其子孙流播陇西、赵郡等地, 再四处迁居, 皆成望族, 于是后世李氏多为李昙的后裔, 也即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 当代世界李姓后人寻根问祖, 也常见到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祭拜老子, 把道家文化的寻根同李氏的寻根自然地结合起来。

  关于墨家文化的寻根, 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河南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与考察的结果认定墨子的里籍为鲁阳, 即今河南鲁山。关于兵家文化与武林文化的寻根在河南也不断有新的活动。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在云梦山讲学, 一代名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都是他的学生, 其地在今河南淇县境内。淇县政府对有关遗迹予以修复, 于是这里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校”, 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研究兵家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价值。武林文化源于北方, 河南是源头之一, 尤其是少林武术源于嵩山少林寺, 号称“天下武学正宗”。而同姓氏寻根关系密切的文化寻根还有隐逸文化寻根。这就是许姓的寻根。据历史记载。





http://xzf.2000y.net/mb/1/index.asp?depid=14463

yykgs@163.com

QQ 138537599


分享按钮>>[本姓宗亲]敬晓光----内科专家
>>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真的是暴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