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柯氏始祖浅议

    中华柯氏网 2012年9月20日 万家姓


关于济阳柯氏的始祖问题,很早就流传着两种说法,各地支派的宗谱,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即有尊柯相为始祖者,也有尊柯卢为始祖者。针对一个宗族出现两个不同始祖的奇异现象,笔者想根据一些资料和历史惯例,谈谈粗浅的看法。作为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广大宗亲和方家,或曰与宗亲们共同商讨。
众所周知,济阳柯氏出自春秋时期的吴国,即吴氏。吴氏则出自西周前的姬姓。柯氏最早出现于宋代的各地支派宗谱,在追溯源流时,都是以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为蓝本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来重温一下这部历史名著的有关章节。《吴太伯世家》是这么说的:“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弟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之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强鸠夷立。强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这里,彼此间人物的关系再也明白不过,柯相是吴仲雍的六世孙,从吴氏演变成柯氏,是自柯相始,柯卢是柯相的曾孙。
柯相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易吴为柯呢?《史记》没有说。但早在北宋景德元年(1023年),柯光首修的江西乐源《柯氏宗谱》,却说得明白:“柯相为吴王(笔者按:应为吴国君)第六世,在位三十三年,先分治柯山,世居济阳崇德乡节孝里。仕周成王为大夫,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故相为柯氏得姓始祖。娶轩辕氏,生子强鸠夷。殁葬柯山。”北宋福建莆田柯伯玉始修的“闽谱”序、元代朝议大夫柯万荣撰写的“安徽庐江谱”序,还有明代浙江仙居“柯九思支派谱”序等等,都载明柯相是柯氏得姓始祖。连《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渊源》也说:“柯姓:仲雍之六世孙名柯相,周成王时会盟柯山,以山名为氏,是为柯氏得姓之祖,遂以柯为姓。”这就是说,《史记》和众多的各地谱牒,在始祖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柯相是得姓第一人,是当然的柯氏始祖。
后来,有的支派之所以尊柯卢为始祖,这也是有其历史原因和背景的。
一、柯相得姓后,其子强鸠夷、其孙余桥疑吾,据说没有随之姓柯,似乎还是姓吴。个中原因,因没有史料记载,不得而知。直到曾孙柯卢,因纪念曾祖柯山会盟得姓之盛典,确定从本人起后代都为柯氏。由于中间间隔了两代不是柯姓,于是就出现了柯卢为始祖之说。
二、随着后裔的不断繁衍和播迁,居址分散,年远事淹,远迁异地的支派,诸如广东琼崖(今海南海口)、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柯氏支派,在续修谱牒中,都尊柯卢为始祖。
三、有些辞书和文物,为“柯卢始祖说”提供了依据。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也说:“柯:[广韵]吴公子柯卢之后”。连江苏锡山市的至德堂,所供奉的宗亲十二姓始祖像,都有柯卢。这些,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两种不同的始祖说,使问题复杂化了。据说,前几年在湖北大冶市,编写《柯氏史志》和统编全国《中华柯氏大成宗谱》时,编辑们为始祖问题费煞脑筋,并展开了较长时间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各自引经据典,但都难以说服对方,最后还是双方让步,达成了“柯相为得姓始祖”、“可卢为定姓始祖”的共识。应该说,当时这样处理是明智的,因其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照顾了彼此的传统习惯,双方心理都能接受,使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一个宗族总不能有两个始祖永远并存。始祖者,乃一世祖也。按古代、近代区分始祖的原则,按全国各姓家族确认始祖的历史惯例,都是将得姓第一人尊称为本氏始祖。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家族都已忠实遵行,谁也难以推翻的重大原则。因为始祖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产生,不是后人可以追谥的。就事实而言,首先得姓者也只有一人,怎么能一个家族有两位始祖呢?当然也有极个别例外者,如吴氏是两位始祖并存的。因吴氏有其特殊性,兄长太伯无子,弟仲雍之子季简,既是太伯的嗣子,又是仲雍的亲子,一人顶两支。再则太伯、仲雍都是同一辈份的兄弟,将泰伯称为“开氏始祖”,仲雍称为“传代始祖”,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事情。而柯氏则不然。
说到这里,笔者观点和意图已是显而易见了。我以为,柯氏始祖非柯相莫属。其子强鸠夷、其孙余桥疑吾,无论当时是否姓柯,也是当然的柯氏第二世祖、第三世祖。曾孙柯卢自然是回归第四世祖,不再称其始祖。这样,柯氏得姓初期几代先祖的关系就理顺了。其理由是:
一、柯相是得姓第一人,如前所述,不再多言。
二、第二世、第三世两代先祖,当时虽未归柯姓,但与始祖的血缘直系关系未断,仍是柯相的嫡子孙。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其冠以柯姓,列入先祖行列。其实,我柯氏的许多支派宗谱,早就这样做了。今年三月,笔者有幸拜读到宜丰的吴氏族谱,这一支是“延陵季子”季札的后裔。在他们的谱牒中,也是将好几代柯氏先祖列为吴氏先祖的。这就是情同一理:柯中有吴,吴中有柯。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柯吴是彼此不分的亲情关系。
三、在那个阶段,柯氏后代也有吴姓者。《史记》所记的人物,不仅仅是宗族世次关系,更主要的是君主继承关系。可以想象,这些人决非代代都是独生子。在那个时代,君主贵族所实行的决非是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娶三妻四妾是道德规范内所允许的。如此,所生子女必然也多。然而不是君主者,《史记》是不作记载的。而实际上有一些柯氏子孙,其后代既有承接柯姓,也有承接吴姓的,已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状态。我们从易姓后柯氏还有近十代人,仍在继续当吴国国君的事实中,就可见一斑。继承柯氏最后一个国君的吴氏,也是柯氏的嫡子。当时柯吴两氏,是把姓氏仅仅看作一个符号而已,姓柯姓吴都无所谓,是不分彼此、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正如世界至德宗亲总会香港分会副主席、《中华吴氏大综宗谱》编辑部主任、历史研究员吴伟勋先生,2001年给《柯氏史志》题词所写,是“至德一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计较当时的两代先祖是否姓柯。
四、上列世次关系,不再提柯卢为“始祖”,并不是否认或推翻柯卢的定姓功劳。可以想象,柯卢在当时祖、父均姓吴的历史背景下,能作出从自己做起、从此后代都承接曾祖柯姓的决定,这是要有很大勇气和至诚至孝之心的。正如他有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英明决策,才有以后的柯氏大家族。柯卢是柯氏历史上有大功大德的贤人、伟人,是值得我们后代永远追念的。但是,如果将其奉为始祖,又将置其曾祖柯相于何地?这不是明显违背了柯卢承接柯姓的初衷吗?我们缅怀他,尊其为“始祖”,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违背血缘世次关系这一宗法原则。倘若将其“始祖”的尊称不变,如果大贤大德的柯卢英灵有知,也会于心不安的。总而言之,还是让柯卢回归“四世祖”的位置为好。


柯相,生于周成王已巳,卒年不详。袭封吴伯,为吴王第六世,在位三十年。先分治柯山,世居济阳崇德乡节孝里,会诸侯柯山,指山为姓,郡授济阳,为柯氏得姓始祖。娶轩辕氏,生子疆九夷(亦曰生子淑)。殁葬柯山(注:周成王在位27)。

柯卢,生周穆王丙申,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59年。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为柯姓,尊柯相为得姓始祖。

 


分享按钮>>福建晋江府柯氏源流
>>荣东柯氏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