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卢”与草头“芦”是一家
- 中华卢氏网 2011年9月17日 卢旺达
虎头“卢”与草头“芦”是一家
(来源:北京卢鹏羽)
“天下卢氏是一家”。每遇同姓,分外亲切.。可有时遇一位同姓,他(她)却说:我姓草头“芦”,你姓虎头“卢”,你我不是一家人。闻之不禁愕然。于是开始留意此问题,经调查考证,确信虎头“卢”与草头“芦”本来是一家人。依据有三:
一、虎头“卢”乃中华大姓之一。考古今历史书籍、人物传记、方志图录,凡涉及中国历代人物者,卢氏人物辈出,灿若繁星;而“芦”氏人物则颇为鲜见。例如,1980年版《辞海》中所列卢氏人物辞条多达30人,而“芦”氏人物辞条则一个也没有。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姓氏都有名传天下的本家名人,即使比较少见的姓氏,通常也有几位传世名人。草头“芦”之所以较少本家知名人物,说明古代以“芦”为姓者不多。据河北保定卢铭宗亲《关于卢姓的一些资料(辑录)兼及当今范阳卢氏的人数问题》一文:“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卢蒲’为姓,并有芦蒲就魁、芦蒲癸等著名人物参与齐国朝政,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于他们的姓氏也写作‘卢蒲’,后来复姓改写为单姓时,就分别成为芦姓或卢姓。”齐桓公之后,出自这一支派的芦姓人在血缘关系上与卢氏是一脉相传的。因此,这些芦姓人和我们虎头卢是一家。
二、“卢”与“芦”在古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从甲骨钟鼎到石鼓碑版,大篆小篆中的“卢”与“芦”是同一个字。据1980年版《辞海》“芦山县”辞条说:今四川省有芦山县,隋置卢山县,元改泸山县,明改芦山县。可见古代汉语中“卢”、“芦”、“泸”是通用的。该书“芦沟桥”辞条解释:“芦沟桥,一称卢沟桥。”金时称卢沟河,架桥其上,故名:清康熙年代改称永定河。闻名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当时和后来许多报刊、史书写作“芦沟桥事变”。其实,卢沟桥的“卢”字是虎头“卢”,这有至今还在卢沟桥头矗立的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石碑为证。虎头“卢”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被用于姓氏。草头“芦”在古代汉语中只作“芦苇”解。1992年版《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芦”只有两个解释,一为“芦苇”,二为“芦菔”,即萝卜。
三、草头“芦”系由虎头“卢”衍变而来,在近现代才常见诸姓氏。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使用的文字是繁体字。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些姓卢的人,在书写自己的姓名时,往往图简便省事,把繁体字的“卢”简写成草头“芦”。有些不姓卢的人,也习惯于把虎头“卢”写作草头“芦”。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文字改革,开始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卢”被简化成简体“卢”字,一些人仍习惯于用草头“芦”,久之成自然,本来姓虎头“卢”,竟改成姓草头“芦”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负责户籍管理的人员,在办理户籍登记时,听说某人姓卢,就写成草头“芦”,于是将错就错,虎头“卢”被笔误成草头“芦”了。卢氏族人多有这样的遭遇:每当我们外出办理住宿登记,或到医院就诊,服务人员和医生在书写你的姓名时,往往习惯于将“卢”写作“芦”即使是卢氏族人,也习惯于这样写,于是就以讹传讹,人为地创造出“一家两姓来。”例如,范阳卢氏先祖卢植公故里例如,范阳卢氏先祖卢植公故里——今河北省涿州市卢家场村,由于人们的笔误经常被写作“芦家场村”,村中有些卢氏宗亲在书写自己的姓名和村名时也用草头“芦”。范阳卢氏联谊会会长卢振国宗亲的公子,就因为户籍人员的笔误,至今还姓草头“芦”。我的祖籍河北省抚宁县卢王庄乡,有卢氏一大家,本是同姓同族,历代先祖都都姓虎头“卢”,可到现代却有虎头“卢”和草头“芦”两个写法。家父的同胞弟弟、妹妹均年近七旬,平时仍习惯于写繁体字,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他们在写信、签名时总写作草头“芦”;以致我叔父的女儿也随之姓草头“芦”,而家父和我却姓虎头“卢”。这说明,虎头“卢”和草头“芦”实实在在是一家人。
一、虎头“卢”乃中华大姓之一。考古今历史书籍、人物传记、方志图录,凡涉及中国历代人物者,卢氏人物辈出,灿若繁星;而“芦”氏人物则颇为鲜见。例如,1980年版《辞海》中所列卢氏人物辞条多达30人,而“芦”氏人物辞条则一个也没有。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姓氏都有名传天下的本家名人,即使比较少见的姓氏,通常也有几位传世名人。草头“芦”之所以较少本家知名人物,说明古代以“芦”为姓者不多。据河北保定卢铭宗亲《关于卢姓的一些资料(辑录)兼及当今范阳卢氏的人数问题》一文:“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卢蒲’为姓,并有芦蒲就魁、芦蒲癸等著名人物参与齐国朝政,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于他们的姓氏也写作‘卢蒲’,后来复姓改写为单姓时,就分别成为芦姓或卢姓。”齐桓公之后,出自这一支派的芦姓人在血缘关系上与卢氏是一脉相传的。因此,这些芦姓人和我们虎头卢是一家。
二、“卢”与“芦”在古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从甲骨钟鼎到石鼓碑版,大篆小篆中的“卢”与“芦”是同一个字。据1980年版《辞海》“芦山县”辞条说:今四川省有芦山县,隋置卢山县,元改泸山县,明改芦山县。可见古代汉语中“卢”、“芦”、“泸”是通用的。该书“芦沟桥”辞条解释:“芦沟桥,一称卢沟桥。”金时称卢沟河,架桥其上,故名:清康熙年代改称永定河。闻名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当时和后来许多报刊、史书写作“芦沟桥事变”。其实,卢沟桥的“卢”字是虎头“卢”,这有至今还在卢沟桥头矗立的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石碑为证。虎头“卢”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被用于姓氏。草头“芦”在古代汉语中只作“芦苇”解。1992年版《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芦”只有两个解释,一为“芦苇”,二为“芦菔”,即萝卜。
三、草头“芦”系由虎头“卢”衍变而来,在近现代才常见诸姓氏。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使用的文字是繁体字。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些姓卢的人,在书写自己的姓名时,往往图简便省事,把繁体字的“卢”简写成草头“芦”。有些不姓卢的人,也习惯于把虎头“卢”写作草头“芦”。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文字改革,开始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卢”被简化成简体“卢”字,一些人仍习惯于用草头“芦”,久之成自然,本来姓虎头“卢”,竟改成姓草头“芦”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负责户籍管理的人员,在办理户籍登记时,听说某人姓卢,就写成草头“芦”,于是将错就错,虎头“卢”被笔误成草头“芦”了。卢氏族人多有这样的遭遇:每当我们外出办理住宿登记,或到医院就诊,服务人员和医生在书写你的姓名时,往往习惯于将“卢”写作“芦”即使是卢氏族人,也习惯于这样写,于是就以讹传讹,人为地创造出“一家两姓来。”例如,范阳卢氏先祖卢植公故里例如,范阳卢氏先祖卢植公故里——今河北省涿州市卢家场村,由于人们的笔误经常被写作“芦家场村”,村中有些卢氏宗亲在书写自己的姓名和村名时也用草头“芦”。范阳卢氏联谊会会长卢振国宗亲的公子,就因为户籍人员的笔误,至今还姓草头“芦”。我的祖籍河北省抚宁县卢王庄乡,有卢氏一大家,本是同姓同族,历代先祖都都姓虎头“卢”,可到现代却有虎头“卢”和草头“芦”两个写法。家父的同胞弟弟、妹妹均年近七旬,平时仍习惯于写繁体字,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他们在写信、签名时总写作草头“芦”;以致我叔父的女儿也随之姓草头“芦”,而家父和我却姓虎头“卢”。这说明,虎头“卢”和草头“芦”实实在在是一家人。
分享按钮>>投稿:欢迎卢氏宗亲在卢氏网各专栏发表署名文章
>>荣宗耀祖卢氏名人(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