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宁干氏人才辈出,且多有建树

    中华干氏网 2012年9月29日 万家姓


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明代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率领庞大的船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七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10万余里,到达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非洲等地区,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外友好交往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至之处,都是当时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

 

航海自然离不开海图,当年郑和船队云帆高张,劈波斩浪,其丰富的航海经验,后来汇集成中国地图学史上最早且最完备的一份海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它的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保存在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第二百四十卷中。

 

海图标注郑和船队所经之处各重要山川、河流、岛屿、市镇等名称,在原图第十页,明确标注包括著名的船标塔“关锁塔”(即姑嫂塔)、“永宁卫”、“崇武千户所”、“祥芝巡检司”、“深沪巡检司”等名称和方位,足以说明“关锁塔”在船海导船中的重要地位。南京电视台摄制组一行在宝盖山顶实地拍摄时,对关锁塔的位置、建筑及文化内涵惊叹不已,真切地感受到“手摩霄汉千山尽,眼入苍溟百岛通”的气息。当他们得知“关锁塔”连同“六胜塔”、“林銮渡”已作为“海丝世遗”正式申报考察点后,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名副其实。”

 

“三宝溪”与“镇海神针”

 

当摄制组一行来到石湖,拍摄“六胜塔”和“林銮渡”时,陪同采访的蚶江林先生讲述了一段与郑和有关的传说。相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船队停泊在泉州港。出海时,船队经过石湖洋面,突遇狂风,情况危急,郑和遂下令将“镇海神针”投入海中,顿时风波平息。林先生还介绍,当年郑和投入石湖海中的“镇海神针”现保存在泉州古陈列馆中。

 

这当然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其实据博物馆研究人员称,石湖村民传说中的郑和“镇海神针”,极有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遗留下的一个“铁锚”,现陈列在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中。该“铁锚”出水于1981年9月,系古代巨型四爪铁锚,除了锚杆首部及锚爪稍有破损外,基本保存原样,总线长78厘米,锚杆残长268厘米,口径17厘米,总重量785.3公斤,据推算使用该锚的船舶可载重400吨以上。石湖当地至今仍将当年郑和船队经过的洋面称为“三宝澳”或“三宝溪”,足证传言不虚。

 

据福建省机械研究所当年对“铁锚”取样检测,通过光谱分析与化学分析,该锚材料为熟铁,含碳量较低,仅0.05%,接近于工业纯铁,制造时经过锻造处理。其形状和制造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所描述的铁锚相近。在对铁锚表面氧化层进行检测时,发现其氧化层厚达5厘米,推测其形成时间约500至600年之间。因此,专家认为该“铁锚”系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遗物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这件“铁锚”的发现是继后渚港宋船出土之后的大收获,证明石湖在古代泉州海交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明初,为巩固海防,在东南沿海选择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处所建立卫所,拱卫边防,当年闻名全国的“永宁卫城”即位于现在的石狮市永宁镇。郑和曾抽调沿海卫所将士随同下西洋,充当护卫,事后有功人员均得到封赏。根据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代《卫所武职选簿》的不完全统计,曾随郑和下西洋因功封赏的石狮永宁卫所将领共有8名,分别是:干八秃帖木儿(蒙古族将军,封永宁卫指挥使正三品)、钟王宣(永宁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李实(指挥佥事,正四品)、潘佑(永宁左千户的副千户,从五品)、宋德(左千户所副千户,从五品)、穆斌(中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徐海(百户,正六品)、李忠(百户,正六品)。由于明代档案缺失且搜集考证不易,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石狮人数量当不在少数,只是难以找到相应的确切记载。如据《瓦希德传》称,印尼前总统瓦希德先生的先祖陈金汉极有可能是永宁卫的一位将军,跟随郑和下西洋而留居印尼(有关情况,本报曾作过多次独家报道)。

 

现在永宁古街还保留一条名为“干厝巷”的小巷,提起它的来历,就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前文提到的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明初从顺天府宝坻县(今属天津市)来永宁卫任职。永乐年间跟随郑和下西洋,升授永宁卫指挥使,其后代世袭指挥使,并取“干”字为姓,繁衍至今。

 

明代永宁干姓人才辈出,且多有建树

 

明代,永宁干姓人才辈出,且多有建树。如干辅参与重修泉州清净寺,至今寺内碑刻尚存题名。干以临掌管永宁卫军储、屯田,调度有方,为官清廉,时人为之树立《永宁卫户侯干君督屯德政之碑》和《卫侯俨峰干君德政碑记》,现保存于永宁镇海石风景区,成为珍贵的历史碑刻。于是,干姓家族在永宁聚居的那条街巷,被称为“干厝巷”,沿用至今。

 

干姓家族不仅以武绩显赫一时,明代还出了一名著名诗人干宗亮,与晋江朱梧、江一鲤、陈鸥、朱汶合称“晋江五子”。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称赞他们的诗歌格调清越,音节铿锵。干宗亮作的《送派上人移居巢云》诗中“小径松筠长,新堂雪月明”等佳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摄制组一行在干厝巷拍摄外景时,虽觉得略显冷清;然而,面对几座掩照在余晖下的干姓老厝,却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凝重感。他们对石狮至今仍较好地保护与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迹表示赞叹;同时,也对有关方面协助摄制组如愿完成拍摄计划表示感谢。市博物馆研究人员认为,石狮三面临海,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拥有广阔的海洋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各方关注的亮点。蔚蓝色的大海,始终寄托着石狮人新的希望。进一步认真做好包括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遗址等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宣传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传统文化,凸现地域特色,发展海洋经济。

 


分享按钮>>干氏简史
>>记光绪六年杨志祥独资修建诸暨会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