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氏跨越600年千里寻根记

    中华解氏网 2012年10月11日 万家姓


在玉溪,很多姓氏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先祖是从哪里迁来,为何会定居玉溪?那段缺失的历史,给这些姓氏的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然而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村委会解家营村的解氏后人或许很幸运,依据一本偶然捡到的家谱,历经多年的寻根努力,如层层剥茧,终于揭开了通海解氏家族的前世今生。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蒋跃 李梅 文/图)

“一面高山拥翠微,光明磊落画屏帷。松筠秀腊排青嶂,桃艳争春发锦机。层叠鱼鳞迎爽气,参差凤翥映斜晖。吾家乔木居仁信,质实无文老布衣。”这是通海解家营先祖解守《江南八景诗》其中的一首《亭峰叠嶂》。

凭借着先祖解守的《解氏家谱序》和《江南八景诗》,解氏后人不远千里,前往江苏南京句容寻根。功夫不负有心人,解氏后人在江苏句容终于找到了600多年前先祖的根。

出差途中突发寻根念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600多年来,解家营的解氏族人一直保持着记录家谱的习惯,并保留着一些家谱,这些家谱记载的只是解氏族人从江苏迁到通海后的族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氏族人渐渐与留居句容的族人失去了联系,为此,解家营的解氏族人心里一直都有挥之不去的寻找江苏族人的心愿。

2004年10月,一名解氏族人到江苏南京出差,无意中在南京的地图上看到“句容”这个地名,凭着一点模糊的印象,他觉得好像自己先祖的祖籍地也是句容,于是便产生了寻根的念头。

2004年10月16日上午8点,他坐上了去句容的客车。车子出南京后沿着沪宁高速公路行驶,沿途经过南京江宁区的汤山等城镇。看着车外的风景,他心情并不平静,遥想着当年先祖含泪告别世代生息的故土,踏上去往云南的风雨之路,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

南京到句容约50公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句容汽车站。下车后,他拿出身份证指着“解”字问当地有没有这个姓。一名微型车司机看后,说句容大卓镇有个解家边村,愿意带他去,于是他们来到了解家边。

句容,我还会再来的

在解家边,这名解氏族人拜访了70多岁的解永钊老人,并向他介绍了云南的解姓是明朝时从句容迁过去的,如今他想寻找这个村子,但只记得迁移前先祖所在的村子村名里有个“铺”字。

解永钊老人说,村里原来有祠堂,还有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毁了,只是听祖辈说解家边的解姓是从江西迁过来的。解永钊老人还说,在大卓镇还有一个村叫解巷,那里有个叫解龙叶的人,他可能知道一些句容解姓的情况。

随后解姓族人又来到解巷,找到了解龙叶老人。由于对解姓的世系变迁等已无实物可考证,解龙叶只告诉他,解巷的解姓是古时先祖带兵打仗,战败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的。

由于天色已晚,这名解姓族人匆匆告别了解永钊和解龙叶两位老人,返回句容城,坐上了回南京的客车。一天的寻根之旅,这名解姓族人并没有找到先祖的根,但他在心里说:句容,我还会再来的。

从南京回来后,他参加了通海解家营的祭祖活动,并得到了一本《解家营村志》,从书中,他了解了解氏家族辛酸曲折而又令人骄傲的历史,这也更加坚定了寻根的信念。

完善家谱 千里寻宗

与这名解姓族人在南京寻根的同时,通海解家营的一些解姓族人在查看家谱时,发现家谱中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并开始着手搜集资料重修家谱。解宝孝、解保锦、解家犹等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组成了解氏理事会,负责重修家谱的相关事宜。

解氏理事会成立后,重修家谱的事有了主心骨,为了让家谱能更加完善,去伪存真,很多解氏族人也加入到解氏家谱的重修工作中。

一听说要重修家谱,族人解保锦便主动说,自己家里藏着先祖保留下来的《解氏鉴宗》,并将这本鉴宗拿出来,解宝孝看到这本鉴宗非常兴奋,为了保存那本先祖的鉴宗,他便影印了几份,以便重修家谱时用,原有的鉴宗仍由解保锦保存。

除了查看以前的家谱,解氏理事会的理事还走家串户收集族人的资料信息。听说要重修家谱,一些解氏族人便到山上寻找墓碑,查抄墓碑上的文字资料,并到一些解氏后人的家中去寻找资料,从他们的手中,找寻解氏先人留下的物品。

“这些东西平时他们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但一听说是为了修家谱,他们都主动把自己的传家宝拿出来让我们拍照。”解宝孝说。

为了让家谱的内容更丰富,先前曾到南京寻根的解氏后人提出再次到南京寻根。由于上次到南京并没有寻到根,这名解氏后人通过电脑上网等方式查询句容的地理、历史、人文等信息,并与江南一带知名的家谱谱碟学家、江苏兴化市图书馆张培元先生取得了联系,经查阅宋代、明代句容地图和《弘治句容县志》,初步将解氏祖籍地锁定在今句容市下蜀镇一带。

实地踏勘 印证诗中描述家乡美景

2005年10月,这名解氏族人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寻根之路,并与张培元相约句容,一起去探寻600多年前先祖居住的地方。

10月12日上午8点,解氏族人与张培元等几人从句容市区乘车到达下蜀镇,并了解到该镇空青村的上解村有姓解的。在村民解明义家,他们了解到,该村解姓只有40多人,家谱被祖上装在瓦罐内,埋在解明义一位侄子家墙角,但其侄儿怕危及房屋不愿挖。解明义还带他们到上解村田间水沟旁查看一块古碑,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在上解村寻访没有结果,解氏族人在解明义带领下到亭子镇租车去鹿山村,一路上景色很美,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到达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子——鹿山村。解氏后人觉得,此村前后有山,蜿蜒起伏,与解守《解氏家谱序》中描述的北泽村非常相似,但经过拜访村中老人,该村从来没有过解姓在这里居住。

村中有一家人说有一位解姓的亲戚,原来住在铺头解家村,因1958年修北山水库拆迁,现安置在大卓镇一个村子,名叫解碧荣。由于解碧荣不在家,他们从解碧荣的妻子那里了解到解碧荣的哥哥——解昌荣,是家族的族长,住在大卓镇云塘行政村平头山村。

于是,解氏后人一行又去了平头山村,但没找到解昌荣。于是他们便去了俞家山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与解姓一起充军云南的俞姓的家谱,但俞家山的人称俞姓祠堂与家谱已毁于“文革”期间,而且600多年前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最终一无所获。

夕阳西下,寻根的人将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解昌荣身上。找到解昌荣后,他们向解昌荣介绍了云南解姓的情况,并拿出《解氏鉴宗》、《解家营村志》给解昌荣看,经过家谱中关于北泽村的记述与解昌荣对铺头解家村的描述相对照,二者完全吻合。

600年后聚首

在场的人都说解昌荣与通海解氏后人在相貌上非常相像。解昌荣愧疚地说,铺头解家村已于1958年修建北山水库时被淹没在水下,“文革”时,由于查得比较紧,族人没有办法保存家谱,家谱在“文革”中被烧了。

经过会面,解氏后人初步确定解昌荣这一支就是600多年前与通海解氏同祖同宗的支系,彼此都有一种很自然的亲情感。“经过这么多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先祖居住的地方,心里非常高兴。我把带去的《解氏鉴宗》、《解家营村志》、照片等资料全部赠送给了解昌荣,族人之间中断了几百年的联系又衔接上了。”这名解氏后人很兴奋地说。

第二天,为详细了解原铺头解家村的村庄情况,他们来到北山水库,根据解昌荣描述修建水库前这里的村庄坐落情况,张培元绘制了一张原铺头解家村草图。经对照,这里的景物与解守《江南八景诗》里描述的非常吻合,诗里提到的一些地名依然存在。

找到了自己的根,这名解氏后人看着蜿蜒起伏的花碌山和右边的大亭山这些先祖在家谱中曾有描述的景物,心中顿生一种酸楚的感觉。“我们的祖先曾经安居乐业,人才辈出,休养生息的一方乐土被淹没在这一片白茫茫的水面下,我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惆怅。”这名解氏后人说。

虽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他依旧非常清晰地记得与南京族人别离时的情形:“要离开时,解昌荣握住了我的手,久久不放,我看到他的眼里全是泪水。遥想618年前我的祖先因受人诬陷,背井离乡,指顾之山河泪滴,踏上了充军云南的血泪之路。600多年后,我回到了曾经的故乡,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故人犹在,这正是‘六百余载滇云恨,而今共话同根情’。”

仍将传承的“同根情”

通过对解氏先祖遗留下来的几个支系的家谱、碑记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编撰,历经四年时间,无数解氏后人的努力,2009年时《解氏家谱》在几经易稿之后,终于完成。家谱的完成对将来解氏后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有重要意义。

“自南京句容以上追溯祖先,实在是难以寻觅资料,按照家谱记载,句容解姓与曾出明代才子解缙的江西吉水解姓是同一宗系,但句容解姓是由江西吉水迁来,还是江西吉水解姓由句容迁过去,尚无法考证,此乃我辈之憾事。”解宝孝在《解氏家谱》序五中这样写道。

为了能让家谱传承下去,解宝孝说,以后的解氏家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这样做可以表达后人对先人的崇敬,同时也可以记录解氏家族血脉的传承。”解宝孝说。

除了重修家谱外,解氏族人还对字辈进行了编排,便于解姓各支系男女子孙,统一按世系“字辈”取三个字为名。“经过研究,我们新编排出三十个字辈,一直可以用到第五十一代。”解宝孝说。

2003年解氏后人举行了解放后的第一次祭祖活动,当时近千族人前来参加活动。自此,解氏族人就一直保持着祭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小祭的时候,只是解家营的族人参加,大祭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地方的族人也会来。”解宝孝说,“以后祭祀活动还要继续下去。”

寻根祭祖活动渐多

2007年,通海县700多名宋氏族人代表聚集在通海县义广哨村宋氏宗祠内,由族长宋延定带领,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

2008年3月18日,位于红塔区凤凰路街道办事处灵秀村委会的陈表宗祠修缮工作完成。修缮工作除了得到红塔区政府、凤凰路街道、灵秀村委会的支持和投入,村民们也积极响应,筹集资金支持宗祠的修缮。

2009年11月28日,通海杨广镇义广哨宋氏宗亲理事会举行云南宋氏历滇627年纪典,此次纪典活动吸引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宋氏宗亲,河南、贵州、台湾的宋氏宗亲代表团也参加了当天的纪典。宋氏祭祖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

位于通海县四街镇四街村的常氏宗祠,历经200多年风雨,损坏较严重,为了修缮常氏宗祠,当地村民先后共集资25万元。

“重修家谱、家族祭祀、修宗祠等都是寻根的表现之一。”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泰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泰敏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华侨到内地寻根的人很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地寻根的人也越来越多。“寻根活动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陈泰敏说,“如果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整日还是忙于生计,怎么可能去做修宗祠、家谱之类的事呢?”

此外,寻根活动通过血缘关系,将族人维系在一起,一方面满足了感情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把拥有各种资源的人整合起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族人爱国爱家。

 

 


分享按钮>>走进解氏宗祠
>>解氏家谱揭开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