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解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解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家谱整理,请求支持 已阅:2717 / 回复:1(楼主)

⑹与其它四村解氏关系:今安庄镇丰收村解氏与库山乡解家河解氏来自满堂坡于洪武初年,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氏和桑圆解家沟解氏均来自海东18村,四村全部来自洪武初年,桑圆解家沟解氏来自海东18村,据此,以上四村当来自同年。海东18村应有解姓村子,此村当在今连云港市的海州区或东海市。而满堂坡却在今沂水县,与海东18村有无关系,尚难认定。⑺1941年之前尚有另外四个解姓为主的村庄,一个在今安邱市之柘山镇,另一个解姓村子亦在今之莒南县之大店镇,坪上镇附近地区也有解姓村子,今诸城市的贾悦镇西北7里亦有一个解姓村子,它们与以上四村解姓有无关系尚在调查中,不过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氏祖先曾在今之莒南县老峪子村居住数代,有谱可查,与莒南县之大店镇解家沟来自一家。据2005年5月14日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光先老人说他们与满堂坡不一家,但现在却又承认是一家了。公婆山村的解姓有两支:一支来自山西、一支不知来历,现在均与刘家官庄镇解家庄为一家了。
B  失谱时间:光绪17年序言说“沦丧时在雍正8年”,查《莒县志》“雍正8年6月19日大雨,连续7昼夜不止,24日洪水横流、25日县城被冲淹”,先祖为躲避洪水,当于20—24日迁移,失谱时间大概在此,最迟在公元1730年年底。
C  世系传承:光绪17年序言说“清鼎至道光11年,以托祖继序之5世。以卓祖为世祖,卓祖居三公、生4子”,就谱文来看,卓祖为三公,根据传说本族传为四支,现在我村尚有三支,另一支为无继,符合传闻。先祖自顺治6年(1644年)至道光11年(1831年)共187年、传5世为托祖,则30多年传一世、似偏少,且当时早婚早育;是否自1644年算起卓祖为10-11世,以此为基础继续传承?因为,洪武以后至1644年共276年,似乎应传承9—10世?总算至现在应为16—24世、可否?根据1935年《重修莒志》提供的当时部分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分析:本地90个代表村庄的46个姓氏分别为洪武初年(1—5年)、洪武年间、明初三个阶段迁入莒地,其平均传世分别为20.74、20.75、19.19世,总平均为20.22世,据此可以断定明初洪武早年迁入的家族一般可以传世20-21世,平均为27-30年一世,前期30多年一世,后期25-28年一世。先祖传至1935年当为20世,此时清朝以来最低世头为12世,则先祖传世明朝宜为8-9世,最多为10世,即我们现今世头可以改为谱上世头加8或9或10,我意加9,一来与其他家族协调,二来适合先祖贫穷势寒、孤苦无依、远居深山、交际不便,传世较慢的特点。不过,尚须根据其他地方解姓族人传世情况而定。涛雒、刘官庄解家庄、桑园解家沟村自清朝以来都传15世;其它各姓1935年后至今普遍传3世。本世系传承亦应根据本县本族及县内其它来自海东18村外姓世系而推算世系数额,也在调查考证中。
D  辈份标志:自清朝卓祖开始至8世以前“有无辈份标志不一,亦应推考。8世以春”为辈,春乐一世、世维同辈,用字不同而已。今“祥”后拟加16字辈份如下:夏生花蕾,秋收果实。冬孕叶枝,四季轮禧。可否?各村支脉均可提交辈份用字、以供参考。

作者:xx4120 (2007/6/28 13:43:14)   回复此贴
  回复:家谱整理,请求支持 第 1 楼

我是安徽灵璧尹集镇解阁人,叫解浩,硕字辈。我们这里的辈份一至七世无从考究,从八世开始是:语、崇、徵、甲、景、廷、成、兆、天、心、道、有、硕(大)、德(安)、为(维)、传、家、宝、以下为后续的:志、勇、卫、华、邦、国、泰、建、伟、业、稽、首、庆、贞、祥、惠、政、民、尊、信、福、荫、继、世、强、同、尚、仁、礼、义、万、代、颂、盛、昌。据族谱记载,我们这里的解姓是唐叔虞的后人解良之后,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入,我们这一带有解姓近万人。有知情者与我们联系。电话是0557—6765301 QQ号是415298508、873358668    电子邮箱:xiehao548@126.com

作者:60.175.239.* (2008/6/24 10:25: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解氏论坛  执行时间:86.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解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