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后人谱就应氏“家史”

    中华应氏网 2012年10月11日 万家姓


按2004年的统计数据,义乌市姓应者为2259人。在义乌66万常住人口中,应姓人氏在人数上,只占少数。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底,义乌应姓人氏却做成了一件大事:2005年11月面世的《义乌应氏宗谱》,成为记录了中国应氏上下3000年发展、迁徙史的第一部完整版“家史”。这样一部“小小”家谱,现在已经被上海、浙江、河南三地图书馆收藏,足见其厚重的分量。
江南应氏本是一家
义乌原有古本《义乌应氏宗谱》为私人收藏。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古本《义乌应氏宗谱》记载的历史断断续续,很不完整。2005年初,为理清“家史”脉络,义乌应氏后人应维明、应元亮、应好云、应喜银等人开始酝酿续修宗谱,并组成续修宗谱理事会。
按照原有宗谱资料中的历史记录的片断,义乌应氏后人自义乌应氏始祖廿府君纪年上溯,与永康可投始祖的宗谱成功对接,并发现,浙江应氏本为一家:晋元帝大兴年间(公元329~323年),应氏第46世祖詹公随元帝渡江南下,敕封为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忠国武平王,守括婺两州。应詹公便是江南应氏的同一祖先。
2005年11月,166套新版《义乌应氏宗谱》面世。由于改竖排为横排,《义乌应氏宗谱》只用了上下两册,就完整记录了上下3000年的“家史”。
周武王曾封古应国
义乌应氏续修宗谱理事会寻根溯源,来到河南平顶山(原叶县)市,在被称为“鹰城”的平顶山,应元亮等人在历史遗存的史料中,不仅找到了义乌应氏太始祖,还第一次完整了解了古应国的历史。
据先贤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考古发现,义乌应氏源出姬姓,为西周武王姬发后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即应氏太始祖。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应国史存世史料甚少。所幸20世纪90年代末,有上万件珍贵玉器、青铜器的应国古墓群遗址被发现,一批考古史料公诸于世。这其中,一方鹰玉图腾,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河南文物部门)。以鹰为图腾的古应国被掀起神秘面纱,一下子消弭了义乌应氏后人与先祖的时空距离感:因为尽管上下3000年,但历史的印记一直在义乌应氏得以承传,祖辈以鹰为图腾的旧俗,一直沿袭至今。
千秋厅思接三千载
2005年农历十月十八义乌苏溪塘头应大宗祠千秋厅结顶。来自义乌市塘头应、东陶、里宅、东洪、佛堂、后宅高塘、东阳市河山等16村的应氏后人代表齐聚一堂。千秋厅遗迹存世已600余年,在《义乌嘉庆县志》、《义乌崇祯县志》均有记载,属义乌市历史文物,它记录了义乌应氏的迁流史。
翻开《义乌应氏宗谱》,记者发现,义乌应氏先人中多名人,亦多轶事。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建安七子”中的应瑒(?~217),便是其一。“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当年曹植的这首《送应氏》,就是赠与应瑒的。而如今杭州城里的六和塔,则是江南应氏始祖应詹公儿孙迁葬其时所建。而现代名人中,1988年创立“应氏杯”国际顶级围棋大赛的应昌期,与义乌应氏也同出一脉。
如今,义乌应氏后人不仅重修了千秋厅,还拟建立“中华古应国历史研究会”,设古应国历史文物陈列室,并已经与河南文物部门进行了合作商谈。相信不久以后,当我们进入义乌应氏千秋厅,就能了解“古老的应氏、神秘的应国”的历史了,而那些价值连城的古应国文物,也可能来义乌展览。(来源:金华新闻网)
 


分享按钮>>南渡功臣 ——三垟应宅应氏宗匾漫谈
>>奉川乌峰应氏存义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