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义庄承载的慈善力量 舒珊珊 2014年08月27日 22:08 hdl48130 发放奖(助)学金 hdl48131 慈善总会义庄分会成立 hdl48128 义庄图 hdl48132 爱心人士为义庄慈善慷慨解囊 坐落于永康中部的芝英镇是有名的工业重镇,经济强镇,今年8月,芝英镇入选最新一批全国重点镇名单,承担起加快当地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任务。欣欣向荣的工业背后,青砖黛瓦、重脊高檐的历史古迹为这位“经济硬汉”增添了不少温婉和底蕴。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弄堂前行,在芝英镇历经沧桑的古建筑群中,有一座逾百年的祠堂———芝英义庄。对芝英应氏一族来说,义庄不仅是族人团聚议事的宗祠,还是当地百年来慈善传统和慈善文化的根基。 慈善总会芝英义庄分会成立 8月20日,永康市慈善总会在芝英成立义庄分会,这标志着“义庄慈善”将不再只是应姓人的关爱伞,它把慈善的力量传承、扩大和发扬,希望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资助和温暖。 “每年高考后,我们都会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20多年来共发放了近30万元。今年又有21名学生受到奖励和资助,每人800元至1500元不等。”芝英义庄分会会长应福贵说,分会成立后,他们的善款发放将不再只局限于应氏人群和助学项目,“不论孤寡还是病痛,只要是有需要的人群,义庄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数十年来,“义庄慈善”之所以能够持续发挥温暖的力量,完全凭借村民和有识之士的捐助。当天,来自芝英镇20多个村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为充盈义庄分会的爱心善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分会一共筹到了28.8万元善款。 新修订的《芝英义庄慈善分会章程》规定,下列村(居)民或组织都有条件成为救助、奖励对象:遭遇突发性灾害或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其子女上学有困难的;身患残疾、生活困难的;孤寡年老人员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的;学业突出的学子;其他困难情形经理事会讨论需要给予救助的。 古村落里的“慈善机构” 芝英义庄位于芝英四村,总建筑面积215平方米,被称为是“古村落里的慈善机构”。 1873年,时任江苏省按察使、署布政使的芝英人应宝时创建了芝英义庄。当时,应宝时捐了良田2400余亩,归族共有,设立义庄。以其田产出租收入,常年按月给族内残、寡、孤、独等贫困者发放救济粮。其侧室刘夫人积累每月针线钱,置田130亩,附义庄经营,用以赡养族中的节妇、贞女。 上世纪50年代后,义庄被改作他用,逐渐荒废。直到1994年,应宝时后人应式文为继承先人夙愿,率先向义庄捐资10万元,与芝英应氏族人一起重启义庄善举。当时,芝英工作片共有14个村捐款,每个村民10元以上。 2013年9月,芝英教育基金会与义庄奖学基金会合并管理。至此,义庄募救对象从芝英一至八村应氏族人扩展到14个参与村的全体村民。 义庄创始人应宝时(1821-1890),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因其为国效力,功绩累累,且心怀百姓,行善义之举,应宝时卒后,光绪皇帝还特为其谕祭,祭文中赞其“行纯良,才能称职”。 芝英人和芝英的慈善文化 据考证,芝英古镇是永康应氏世居之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芝英应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封其子于应(今河南省叶县),后世遂以国为氏。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汝南人平南将军应詹(字思远),随元帝渡江南征,在抚平芝英一带流民扰乱之后,赏识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此垦荒种地,形成了一片官方拥有的田地,叫“官田”。后因屯田规模不断扩大,故又称“大田”。到了宋代,族众繁衍,形成由诸多应氏群居组成的大村庄,故更名为“诸应”。明洪武之时,紧依村旁的应氏祖坟长有灵芝,人们以为是祥瑞之兆,芝英因此得名。芝英清代属游仙乡,1931年后属芝英镇。 芝英人的“慈念”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传承下来的。芝英许多祠堂兼有管理慈善事务的功能,在救助难民、供养老人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代晚期,芝英大宗祠堂开始筹办“大宗义仓”,对孤寡老人实行供养,每月发放口粮。 距大宗祠堂不远的希范公祠也是一个慈善机构,这里主要为死后无力安葬的应氏后人提供白皮棺材及安葬费用。 到了清代,“义仓”又发展到“常平仓”。在粮食收割或丰收之时,大宗祠堂内设的“常平仓”出面收购粮食,进行贮藏。遇到青黄不接或闹饥荒时,“常平仓”就会开仓平价销售,起到平抑粮价和稳定人心的作用。 (记者 舒珊珊/文 高和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