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氏早期迁虞世系考

    中华宗氏网 2012年10月15日 万家姓


近日于上海图书馆偶得《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虞山宗氏早期先祖宗林的生平事迹、生卒年代以及其子、孙世系,是研究宗氏早期迁虞的重要文献资料。根据史料记载,虞山宗氏为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之后裔。宗泽第12世孙武功大夫怡莼公世臣于元代至正年间由润州(即今镇江)侨寓常熟,为迁虞始祖。光绪16年(1890年),族人宗汝刚、宗嘉谟曾辑《虞山宗氏谱略》,记录了宗氏家族的历史、世系。另外《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对虞山宗氏也有零星记载。但各处对于宗氏迁虞早期世系却各有不同。
   根据《虞山宗氏谱略》记载,宗林为迁虞始祖宗世臣之孙,其迁虞早期世系如下:
   但根据《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记载,宗氏迁虞始祖为宗林之曾大父,即曾祖父。另根据《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宗发所书《常熟支派序》,宗氏迁虞后至宗发的世系为:
   与《虞山宗氏谱略》两相比较,发现这里多了光国公这一代,从而宗林成了宗世臣之曾孙了,宗子宾的字也变成了龙坡(《虞山宗氏谱略》记载宗子宾字光国,号龙坡)。而且,至宗子宾以下两代的记载也与前者大相径庭。两者必有一误,那么谁的记载更符合史实呢?以笔者之见,似乎《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与《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常熟支派序》的依据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其一,《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的撰文为吴一鹏,其父与宗林有葭莩之谊。该《墓志》是宗林之子宗杰请吴一鹏撰写的,关于世系,应该是宗杰提供的,而且当时宗氏迁虞仅数代,故其可信度较高。
   其二,《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宗发所书《常熟支派序》成于崇祯13年(1640年),其世系的记载较《虞山宗氏谱略》更为详细。而且宗发为九皋之子,对于其祖辈的记忆,应该不会有差错的。因此其可信度亦高于光绪13年(1890年)编写的《虞山宗氏谱略》。
   其三,《虞山宗氏谱略》关于宗世臣为荣庵公宗芳之父的记载是根据万弢公宗发之旧谱乘跋推断的,其原文如下:“相传吾宗自武功大夫怡莼公讳世臣元季至正年间自润州侨寓常熟占籍于兹今八世矣据此则公实荣庵公之父。”这显然与宗发在《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常熟支派序》中的叙述自相矛盾。但这里并无宗世臣为宗芳之父直接证据,且对于宗子宾之前的世系记载非常简单。而且以“兹今八世矣”来推断还存在一个起始与终止辈分的定义问题,其依据自然没有上述二处记载更为直接。
   其四,从年代上来推断,《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及《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常熟支派序》的叙述更为合理。《虞山宗氏谱略》并无生卒年代的记载。而根据《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宗林卒于明正德八年八月十七日,死时年七十一岁,则可以得出宗林的生卒年代为1443年-1513年。而宗世臣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迁虞,其时因为成年。我们不妨假设宗世臣于1368年,时年20岁,则其出生于1348年,比宗林整整大了95岁。祖父比孙子大95岁,无论在古时还是现代,似乎不大合理。而上述的假设已是宗世臣出生年代的低限了。因此宗林为宗世臣的曾孙更为合理。
   尽管关于宗氏迁虞早期世系存在诸多疑点,但《虞山宗氏谱略》毕竟是研究宗氏家族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是编撰者宗汝刚、宗嘉谟依旧谱“邮书千里,穷年商订”而成,其地位相当于正史。在没有文献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宜随意否定。更何况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光国公的存在,而且关于宗子宾子孙的世系仅凭《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常熟支派序》一家之言就予以否定未免草率。但上述考证可以作为另说记录于当代的资料中,让今世或后世宗氏子弟继续去发现、去探索。
   这个神秘的“光国公”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的眼光可以多放在宗林之孙宗子宾(《虞山宗氏谱略》记载其字光国,号龙坡)身上。根据《光绪重修常昭合志》记载,其“少卓越能文,性严重,慎取舍,重然诺,与严文靖、陈壮靖辈以文章道义相切劘,以诸生入成均,谒选光禄寺署丞。归举乡饮宾,自为生志铭”,是宗氏迁虞后承上启下,振兴家族的重要人物,必定会在常熟的历史文献上留下一些印迹的。若还原了宗子宾的详细资料,对于宗氏家族历史的研究将有重要的意义,或许有些疑问也会迎刃而解了。
   提及虞山宗氏早期人物,令笔者又想起了明嘉靖年间的抗倭英雄宗礼。
   宗礼,字周通,号清渠,明苏州府常熟人,隶籍于燕中,少知兵,善骑射,嘉靖武举,由祖职署指挥佥事,任参将。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率部赴闽,道经浙江。时徐海、陈东等引倭寇攻乍浦,掠嘉兴、皂林。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发兵抗击,见宗部南来,恳切邀留。即命参将宗礼、裨将霍贯道等率客兵八百(明邑令张定志撰《宗都督碑文》作九百)急去崇德追击徐海部数千人。宗部皆壮士,骁勇善战,一胜于崇德,再胜于石门。三战于皂林三里桥,斩获甚多。然而兵情紧急。出战时仅持一日粮,自崇德至皂林数十里,且战且追,竟日未举炊。明日再战于绣溪桥,将士皆有饥色。宗礼仍率众奋力拼杀,屡挫其锋。第三日敌分路央攻,又无所得食,将士空腹无力持刃。宗礼仍奋怒格杀多人。然因困于垓心,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宗礼、霍贯道暨全体将士,皆壮烈殉国。后诏赠宗礼将军都督同知,世袭指挥佥事。隆庆年间(1567~1572)时,敕建褒忠祠于绣溪桥侧,有司春秋祭祀。后,祠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题名宗阳庙。抗战时,庙为日军烧毁,今地名犹存。
   宗礼是宗氏继宗泽后又一位民族英雄,其事迹在《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在《同治苏州府志》、《光绪重修常昭合志》、《雍正浙江通志》中均有列传,明桐乡邑令张定志撰有《宗都督碑文》以资纪念。在殉国之地桐乡,将军更是为当地人所纪念,并建有宗阳庙,百姓历代祭祀。旧时本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宗礼将军殉难之日都要在宗阳庙举行庙会。如今虽然庙会不再举行,但每年九月初九这天仍有不少人前往宗阳庙烧香祭礼。但在英雄的故乡,他却默默无闻,近代史志均无记载,家谱中也无记录(《虞山宗氏谱略》中抱瑜公九功之子宗礼并非此宗礼将军),连宗氏族人都已慢慢忘却。
   那么宗礼将军到底和虞山宗氏有什么关联呢?笔者有幸查阅了明焦竑所撰《国朝献征录•佐击将军赠都督同知谥忠壮清渠宗公礼》一文。文中虽然没有提及宗礼的世系与虞山宗氏的直接关联,但可以肯定宗礼的先祖为常熟人,其身世脉络也较为清晰了。文中记载了宗礼高祖宗成至宗礼之子孟言、彭年,共六代世系。宗礼的高伯祖,宗成之兄名阿佛公,明朝初年跟随燕王朱棣北征,隶籍于燕中。建文元年(1399年),在靖难之役中,阿佛公阵亡于著名的郑村坝之战。其弟宗成因此补授总旗,并在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中立下军功,授应天卫世袭副千戶。阿佛公阵亡于1399年,此时距怡莼公宗世臣迁虞(约1341-1368)年代并不久远,可以推断阿佛公为宗世臣之子或之孙。宗世臣为武功大夫,应该也是武职,据《宜兴美樨宗氏家乘》记载,其堂兄弟宗晋臣、堂侄宗光祖均为世袭千户。因此,宗世臣的后代于明初从军,跟随燕王朱棣北征燕中也符合清理。另在《宜兴美樨宗氏家乘•各支簪缨录》湖广黄州黄冈支中记载了宗礼以下三代世系,其中宗礼之曾孙宗彝为清顺治戊子(1648年)进士,授江西丰城知县,山东东昌府同知,云南大理府知府。那么宗礼后裔是否迁黄冈了呢?还需要查阅有关史料予以佐证。根据上述资料,宗礼一支世系如下:
   虞山宗氏自武功大夫宗世臣迁虞至今已七百余年。数百年间,先祖忠简公宗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一代代宗氏儿女束身轨物,以诗书传家,以武功报国,方使家世蝉嫣不绝。但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族人宗亲反而忘了系之所出。今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封,寻找祖先的足迹,非为徒张门第,而是为忆古昔今,继承家族的传承,弘扬先祖光辉业绩。诚如泽祖墓前楹联所书:“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宗氏子弟当以此共勉。
   虞山宗氏后裔:宗皓
   2009.1.5
  
   参考文献:
   1、《虞山宗氏谱略》,清宗汝刚、宗嘉谟辑
   2、《明承事郎乐耕宗公墓志铭》,明吴一鹏撰文
   3、《宜兴美樨宗氏家乘》,民国宗炳南等纂修
   4、《光绪重修常昭合志》
   5、《国朝献征录》明焦竑撰
  
 


分享按钮>>致江浙宗亲的一封信
>>兴化宗氏一门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