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上人--丁惟宁

    中华丁氏网 2012年10月15日 万家姓


诸城南九仙山之阳的丁家楼子村内有保存完好的“柱史丁公祠”和“仰止坊”(今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柱史丁公祠”内壁镶嵌九方大理石碑刻。其正堂一方,题“羲黄(皇)上人”四个遒劲大字,落款署“太原王稚登书”。这“羲皇上人”即指隐居此处的“早年叱驭,强仕悬车;盟坚泉石,性癖图书”(王化贞《祭丁柱史文》)的嘉靖乙丑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的丁惟宁。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娶纪氏。他是文林郎丁纯之次子,是我国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大师丁耀亢的父亲。
丁惟宁聪明卓荦,二十四岁(嘉靖乙丑)即进土及第。初仕保定清苑县知县,“遇事敏练,无留牍”。后除补长治县知县,为民兴利除弊。不久,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因“治行第一”,“声闻于朝”,擢拔侍经筵,巡按直隶。时有白莲狱株连千人,他一一考察审判,全部宽释。《丁氏家传》载:巡按直隶时,“直隶土豪某,江陵相国(张居正)戚也。恃势稔恶。公始视事,诉者数百人。尽斥之去,而以主客礼致土豪。至,则令对簿。不服。前数百人乃自署中出,互质之。土豪曰:‘服矣!然念张太师,当宽我。’公曰:‘固宽汝也!’斩之庑下。”丁惟宁风度严正,不避强御,忤犯张居正,不久即出京外任为河南佥事,后迁泰州兵宪。万历七年(1579年),任陇右兵备佥事,旋凋江西参议。万历十四年(1586年),督饷陕西。同年,又任湖广副使兼郧襄兵备副使。十五年(1587年),郧阳巡抚李材,改参将署为书院讲学,激起兵变,乱兵斗围抚院,“汹汹不解者二日”。丁惟宁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现场,“厉词往谕之”, 以期平息这场兵变。然叛将叛兵“欲杀惟宁”, “兵环刃,几不免”,幸有人往救,才保全性命。而李材却倒打一耙,具疏上奏归罪丁惟宁,“诏下吏议,贬惟宁三官”。后补官凤翔,不就,遂致仕归里,当时丁惟宁才四十五岁,卒葬沙哥庄。惟宁病殁时,五子耀亢十一岁,耀心六岁。
丁惟宁蒙冤罢归故里后,即隐居九仙山之阳的别墅(即柱史丁公祠)读书、著书,时达二十四年。这漫漫二十余年中,丁惟宁曾参加了“东武西社”,与同志结成“八友”,同明末的阉宦进行了殊死斗争;也曾应诸城知县王之臣之邀,参与了万历《诸城县志》的撰修,且予此志作“序”;也曾罄囊捐金,资助诸城的城堞维修……故“乡人敬之”;年六十九卒。
明代文学家王稚登为何誉称他为“羲皇上人”呢?“羲皇上人”乃古代隐逸之士的代称。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丁惟宁罢归隐居九仙山,“盟坚泉石,性癣图书;尘外之契,托堵名山”(王化贞语),用丁惟宁自己的话说即“削就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这种情怀是相当超脱的,与“羲皇上人”相同,这种情怀与《 》作者“清标不染尘埃气,贞操唯持泉石盟”(《 》八十四回)的情怀相同。且与《 》卷端“引首”词中作者自述:“也有些风,有些月,也有些凉”的“凉风暂至”的山居情况相同,故王稚登称之为“羲皇上人”,暗示即“兰陵笑笑生”。



 


分享按钮>>文学巨匠--丁耀亢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