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阳善溪宣氏宗谱序(2007年)
- 中华宣氏网 2012年10月16日 万家姓
重修谱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炎黄子孙每个姓氏皆有族谱。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则流自长。人之有子孙,当知本思源,追先祖之德,启示后人之道也。若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
吾宣氏源于周之宗室,本属姬姓。建康列国时有功于鲁,谥宣伯以受封为姓,嗣后子孙蕃衍,散处各方。以前皆年远无考,至唐贞元间,珍之公状元及第,为吾族善溪宣氏之始祖,至今已传四十余世。阅历次修谱之序,如亲聆祖上遗训,深知祖宗为族之生存而用心良苦。自富春迁居诸暨金兴乡后,先祖耕读传家,吃苦耐劳,子孙蕃衍,已成诸暨、义乌两地之一大望族。
吾族修谱迄已一十九次,原定二十年一修,最后一次酝酿于抗日烽火中,修成于抗战胜利之时民国乙酉年(1945年),历时两年,迄今已逾六十有二年矣。此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本该国泰民安,休养生息,族谱可望续修,并期民国乙酉谱中之缺疏漏之处详以纯正,不幸政治运动不断,尤以十年“文革”之浩劫,家谱作为四旧而遭焚毁殆尽,修谱之事于焉熄灭寰中,思念及此,无不痛心疾首。然乌云不可遮日,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了,邓小平拔乱反正,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始开民主自由之风气,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初现太平盛世和谐社会之气象。到了2005年春,诸暨、义乌两地宣姓后裔长辈共思续修宗谱,以致承前启后,不使吾族淹殁于宇内,相距六十年后商讨续修族谱,多承蒙祖宗有灵,幸于中央宣村历经万劫之后,得有识族裔珍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孤本,使吾族后裔为之欢庆,雀跃不已,乃决定续修二十次族谱。
本次修谱,时已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由于历史原因,社会诸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族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亦属情理之中,对修谱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亦不足为怪。然而,中外许多研究人类思想行为的学者,在传统观念和现实主义之间深深思索着,中国几千年的治族治家之道,逐渐得到广泛认同。2006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海峡两岸同胞同时举行了祭孔大典,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世人的瞩目。今天,家谱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闪耀着特有光芒。它上可传承中华文明,下可凝聚族人之心,故吾呼吁族人重视本次修谱。
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伦理的一种形式。“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以志为鉴”。谱志虽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但它同官方撰写的史志相同,只不过记述面狭窄些而已。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变迁,起到补充史志之不足。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家谱,无论经过多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家族始终是社会的基础。家族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它受到传统血缘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同时,也与维系家族制度的具体措施密切相关,族谱就是维护家族制度的产物。修谱起源于周代,兴于明清,直到今天仍盛传不衰。许多世家望族汲汲作为炫耀之资,庶家寒族期期作为传示后人之作。民国以后,谱志内容及其作用又有新的突破,它除了尊宗敬祖、传示后人以外,许多中国社会的研究者,利用谱志来研究一个家族的发展情况和人口、优生、民族、家庭妇女以及风俗问题,成了研究中国社会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素材。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历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为海内外中国人寻根认祖提供了方便,而且也具有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族谱,维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血缘与精神联系,也寄托着外迁族人寻祖追根的慎终情怀。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探源寻根,尊宗敬祖的风气日盛,修谱也时髦起来。一地、数地乃至大范围地同宗联谱,不泛其族。
以前数十年,诸义两地宣氏同族,缺少联系,不相往来,此次修谱,族人重聚,称兄道弟,呼爷唤叔,排辈问候,不也乐呼,此乃谱之功也。据谱记载,宣门家族和睦相处,松菊同盟,克勤克俭,惟读惟耕,治家有法,教子有方,子孝孙贤,以忠以信,不求非份,不作非为,受人称赞,名扬于世。本次修谱,就是承前启后,发扬光大,饮水思源,上敬祖宗开天劈地之艰难,下传子孙勤耕苦读之家训。
但由于距上次修谱时间跨度大,族人因读书升学、工作、外出定居虽事属常例,但仍为本次修谱带来诸多不便。然而编委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长达两年的精心准备,力求尽善尽美,随着国家法律的进步,对原宗谱中部分条例运作适当修改。然地跨诸暨、义乌两地,村庄多,工作量大,终不免出现瑕疵之处,想总能期达承上启下之目的。在新谱完成之时,合族乡亲世世完能共享繁荣,世代昌盛,乃续修宗谱之厚望也,是为序。
裔孙方向敬撰
2007年月日
分享按钮>>宣氏家谱
>>重修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