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人人都想和刘洋家做邻居
- 中华邓氏网 2012年7月18日 扬子晚报
郑州出现大面积停电。某小区停电后,业主打出了一个条幅:刘洋,别回家,家里没水没电。董事长张瀛岑在这条维权微博发出17分钟后发出致歉微博,同时称向受累的业主每户补偿500元钱(7月16日《郑州晚报》)。
高温断电,可能是夏季再司空见惯不过的事情,却因为刘洋家也在停电区域,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变。致歉、500元补偿,与其说这是“智慧维权”,不如说是“傍名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维权当然无话可说,别说补偿500元,就是数字再大,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问题是,这样的“幸运”,对盛夏中的其他电力用户而言,估计是无法复制的绝版。因为,刘洋只有一个。
当然你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没有与刘洋娘家成邻居,还有景海鹏、还有刘旺。目光更长远一点,还有各色奥运冠军,再不济,三流演员、四流歌手也能凑数,反正,“名人”身上的附加值就是舆论关注力,而关注力兑现的原理就是“领导重视”,只要领导一重视,公平正义的效率就高了许多。名人之话语张力,在诸多事件上有个非凡的体现。飞机晚点了,名人能得到道歉;东西丢了,名人的找回来的就快……再譬如国家版权局日前公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再次征求社会意见。与3月31日公布的第一稿相比,第二稿增加了3条,删除了3条,对48个条文进行了改动。其中,备受高晓松、汪峰等数名音乐人士非议的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条款,在第二稿中被删除——然而,全国140名时评人曾联名寄信国家版权局,就著作权法修改提交意见,但他们的意见却石沉大海。
名人好说话的背后,无非是两个悖谬的逻辑:一是公平的弹性太大,名人一个理,凡人一个理,而且还是反正咋说咋有理;二是社会资源自觉不自觉地吸附于名人身边,哪怕是一人得道,也必得鸡犬升天——这种失衡的配置法则与名人本身可能无关,却是社会趋利冲动下的某种明规则。也正因如此,活着的名人要争,死了的名人更要夺。从《红楼梦》到《西游记》,从《牡丹亭》到《金瓶梅》,一边拆文物,一边抢“原产地”……
停电而成功维权的少之又少,因此才显得刘洋娘家小区的这“500元补偿款”如此稀贵。不过,职业也好,身份也罢,其实与法律上的公平权益并无直接关系。何况,刘洋的成功,也许还有我们小区邻居家孩子的直接或间接的奉献。停电了,维权的横幅上是不是也该带上刘洋一笔?被滥用的名人效应,本身是对某些规则的一种调侃或戏谑,而成功的名人效应,却成了一则黑色寓言,写满对公平权益的追问与反思。
(江苏 邓海建)
分享按钮>>叶檀专栏:房企该破产时就破产
>>李国旗:南海诸岛礁图应尽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