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源流考暨揭穿“天下邓氏出邓州”的欺世谎言
- 中华邓氏网 2013年4月17日 邓富贵
邓氏源流考暨揭穿天下邓氏出邓州的欺世谎言
----现代版官场现形记
近些年随着我们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前,老百姓的口袋也日渐丰裕,寻根认祖的活动也随之日渐兴盛。我邓氏宗亲寻根认祖、修撰族谱也提到了各地邓氏家族的日程。
目前因河南省南阳市的下一级县级市邓州市为了当地投融资环境的改善,从而达到让更多的邓家人去邓州投资兴业和旅游,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借我氏寻根认祖这个切入口,通过文人撰文写稿、启动媒体宣传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大力宣传邓州是天下邓氏的唯一发源地,从而掀起了我邓氏家族发源地之争,并引起了我邓氏700多万族人的严重分裂。
现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章分节尝试论述清楚,力争用客观、公允的观点来揭开这其中的各方利益纠葛,让我们邓氏家族早日警醒,以免被天下人贻笑;同时也为大家寻根认祖、敦宗睦族尽一份力。
第一章 邓氏家族现状-----邓姓发源地之争
第一节 邓姓来源的历史记载
纵观历史,我们邓氏家族在发源地之不同的记载古来有之。正如下文所载:“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6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
也有说:“汉族邓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古邓国、姒姓和子姓。
第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邓国古址在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古邓国之后的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邓国国君邓伯温是黄帝的大臣,可见当时邓国的地位十分显赫。
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五朝夏朝。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太康传位仲康。仲康封其庶出之子于邓,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邓城,因在黄河北岸,也称河北的邓。
在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子孙被迫向东南迁于今河南省郾城东南的邓城,春秋时为蔡国之地,因在黄河之南,也称河南的邓。姒姓邓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候爵,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其中: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还有最近发现的一种说法:明代一位先祖在族谱中说邓氏是周文王的后代。
以上是我们邓氏家族在历史上的不同记载,那我们现代社会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各种不同观点呢?那么我们邓氏家族现在已知的发源地有多少呢?下文我就全面介绍一下能查找到的邓氏之源略作介绍(注:个人所知的可能不一定特别全面)。
第二节 邓氏之源
稽诸史料、古籍、史料、资料及综合众多邓姓族谱,我们已经可知的邓氏家族的源流有如下几支(我个人认为这几个源流是比较可信的):
1、作为占绝大多数的南阳郡邓氏,堂号以南阳堂为主(关于堂号的介绍,将另文介绍),尊曼公(字德阳)为太始祖。
2、南唐的李改邓,这一支主要是宣城邓氏。
3、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如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4、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5、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是一般可以通过资料、史料核实的来源。下面我再介绍一些我个人所得知的邓氏不同来源。
1、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某支邓氏,是元朝时期元政府说一国不可以有二王,只要是姓王的都要砍头,他们中的一些人为避难更姓我邓氏的。现在想来他们当初为什么不肯列入我福建邓氏族谱,应是与此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王姓老长辈2012年的某日在我店里看到我在整理我邓氏族谱是向本人亲口所述的。
2、某日在我邓氏QQ群里聊天时,一个重庆的邓氏宗亲自己介绍的,他们是清朝时期蒲氏更姓我邓氏的。
由此,我们也还可以不难想到,我们邓氏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肯定还有一些地方家族是由别的姓氏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因某些原因更改成我邓氏的,我们也可以大胆设想,我邓氏肯定也有改更其它姓氏的,如本人的一个叔叔(现在仍在世)就是更姓为江氏的。只是这些变动是不是有载入史册。
第三节 现代邓氏网站介绍
那么,明明有这么多不同来源的邓氏,为什么邓州还要掀起一场邓氏家族发源地之争呢?下面我就从我们的邓氏家族网站说起,将邓州掀起的这场所邓氏发源地之争的局面阐明。
首先说明一下目前我们邓氏家族的网站及宣传工具众多,全国性的网站主要有江西邓金林搞的中华邓氏家族网www.ds321.com、邓州市搞的邓姓之源网www.dxzy.org和配合性的杂志《邓姓文化》、深圳先泰涂料实业公司的老板湖北人邓腾搞的邓氏宗亲网http://www.dszq.org、湖北邓世鸿搞的炎黄邓氏网www.yhdsw.org、邓西华宗亲搞的炎黄邓氏宗亲网www.yhdszq.com;还有本人搞的中华邓氏族谱网www.zhds678.com.cn;及我邓氏家族第一个网络平台----邓自茗宗亲搞的华夏邓氏宗亲网www.hxds.com.cm,出于各方立场的不同,对我们邓氏家族的源流世系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另有一些地方性的邓氏家族网站就不再一一阐明)。
其中邓自茗宗亲搞的华夏邓氏宗亲网www.hxds.com.cn可以称得上是我们邓氏家族的第一个网络平台,与在河南省南阳市下属的县级市邓州市及其走卒邓腾的较量中倒下了;虽说这个网站中有很多们邓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但是在邓氏总会的虚名之争中,最终以妥协退让、终止华夏邓氏宗亲总会的方式让位于邓州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成就了邓州及邓州帮的欺骗神话之旅。
第四节 邓州的欺骗性说法---“天下邓氏源于邓州”
在邓州的邓姓之源网、《邓姓文化》杂志和邓腾的邓氏宗亲网操纵下,中华邓氏家族网和炎黄邓氏网等多个网站沆瀣一气,全力鼓吹天下邓氏只一个源头就是邓州(目前只有只有邓西华的炎黄邓氏宗亲网和邓自茗的华夏邓氏宗亲网在中间不说话,本人搞的中华邓氏族谱网联合全国邓氏宗亲奋起抵制);他们提出了四种说法:
一、我们邓氏是邓伯温的后裔;
二、我们邓氏是姒姓仲康的后裔;
三、我们邓氏是源出子姓,是曼公的后裔;
四、我们邓氏是源出于“夸父逐日”而来的所谓的 “邓夸父”后裔
但是邓州帮提出这四种说法都认为邓氏家族的唯一发源地是邓州,这就是他们邓州帮所吹嘘的“天下邓氏源于邓州”之说。
他们为了能将“天下邓氏源于邓州”之说法欺骗的天衣无缝,有意将邓州的所有邓氏家族成员排挤在外(注邓州邓氏是大约在明朝时期从山西迁入);
他们同时以政府行政手段强制圈占了邓州当地百姓600亩农田,并用强制手段将这600亩地上的当地各姓氏家族的祖坟平坟;在此基础上建了邓氏春秋园和一座假的邓氏曼公十九世嗣孙吾离坟(注:圈地与假坟真相已被邓州当地其它姓氏家族的人员以网络方式公布,详情还可以查看邓伟坚老宗亲的文章《 “吾离墓”可能是他人之坟》此文发表于邓伟坚老宗亲的163博客:广东三水白坭邓氏
http://deng421215.blog.163.com/blog/static/170483164201301552840465/或是百度贴吧、猫扑、天涯社区等多个网站)为我邓氏谒祖之源;
他们以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合法批准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为名号;
他们以志斋公的后裔-----自福建汀州府上杭迁广东博罗继迁马来西来的邓威廉为走卒联合伪造的邓威廉邓氏假族谱为族谱史志工具;
他们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李乔等下三滥的文人为助手,插手我邓氏寻根认祖的家族内部事务------外姓人插手我邓家事务,欺我邓家无人;
他们以外姓的齐群强、肖华锟和闫富传及殷中玲、我邓氏家族邓香云及邓衔富、邓映奇、邓品贵、邓诗氽等为骨干;
他们以全国、全球大走访、大串联的联谊、修谱为方式;
他们以修炎黄中国邓氏总谱和各省各市分谱为手段;
他们以给参与人员“封官许愿” 为手法:冠名为邓氏会某某长(作者“佚名”在“邓姓之源网”上公布的《邓氏十九世祖邓国侯吾离陵园保护建设倡议书》一文中说:凡捐款者均勒石留名,捐款100元以上者刻碑纪念,1000元以上者在纪念碑上铭刻籍贯身份,1万元以上者单独立碑,5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10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15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20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50万元以上者建功德碑亭一座,60万元以上者建功德展览室。);
他们不惜害死邓国准、邓其伟等先宗亲的生命;
他们不惜挑起了湖北麻城、红安伯贤公数千后裔内部矛盾,对簿公堂;
他们通过上述方式号令天下邓氏特别是有钱的邓氏家族成员去邓州投资兴业,大肆骗取邓氏家族的血汗钱。
至此邓州俨然成了以邓腾、邓香云为总教主的邓氏家族的帮会总坛要地;成了中国的国中之国;成了号令邓氏家族的一方诸侯势力;邓氏宗亲联谊也成为他们打造的家族式高级富人会所、俱乐部。
我们邓氏家族成员,特别是不太了解历史的家族成员,以为邓州真的是我们邓氏家族的发源地、邓州是我们邓家人朝圣的故地,不惜重金向邓州输入大量资金,换来了如邓氏总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的虚名。
诸不知道,我们邓氏家族的部分族人就这样被搞的晕头转向,连自己的的祖先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都搞不明白的情况下还洋洋自得,成了天下千古笑柄。
第五节 邓氏家族的分裂
也正是邓州的上述行为这样,导致我们邓氏家族分裂成至少不少于如下几股力量:
第一种:以邓州的外姓人及配合邓州外姓人的邓氏族人的这一伙人,本文简称邓州帮。他们为了得到个人仕途或是个人金钱、名利上的收益,全力鼓吹天下所有的邓氏家族都发源于邓州,天下邓氏别无二源。
这里的代表人物有深圳先泰实业的老板邓腾(湖北人但身为深圳邓氏宗亲会会长)、四川籍邓氏邓锦坤、广西邓品贵、广东南雄邓衔富、广东韶关邓映奇、广东梅州志斋公后裔邓诗氽、邓香云、江西宜春邓煜及外姓人邓州的殷中玲、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乔、肖华锟等。
特别是邓腾和邓香云简直是有如邓氏家族的“总教主”,殷中玲这个邓州的县人大主任则有如是邓氏家族的幕后总策划,就像小说里的黑帮或是魔教的“总魔头”,也类似老百姓口中的“狗头军师”。闫富传、邓香云两个人就有如跳梁小丑一样,到处以炎黄邓氏总会的身份上窜下跳,到处串联,其形象、言行有如小说中的帮会长老;其实不过是对历史一无所知、胡编乱凑的白痴。
现特别附上殷中玲、闫富传、邓香云三人的相片,以便我邓家人永世相传。
(照片中人物从左到右分别为:殷中玲、闫富传、邓香云)
第二种:以广东邓伟坚、广东邓世荣、福建邓又铭、湖南邓东风、江西邓必军、湖北邓国准和邓其伟及河南新野的崔国安朋友等很多对史学有研究的宗亲及外姓朋友,他们全力反对邓州的胡扯蛋,他们从自身做起,在努力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希望我们邓氏家族能真实的做到尊重历史、恪守祖制,正本清源。
很不幸的是,目前有消息说邓国准、邓其伟两位先宗亲死于邓州帮邓腾之手。
第三种:前二种人以外的第三种邓家人,他们不明白我们邓氏之源,盲目认同邓州,但随时可能清醒。
他们很多人都以为邓州就是我们邓家的发源地,被邓州的一个邓字和邓州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这个名头就给欺骗了;这种现象正如我们中国话说的一样“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当然这种人当中又还可以再分一种人出来,那就像湖南邓学会的原秘书长邓红云,他是以“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的同时,自己另立山头,自己做山大王。成为邓氏家族分裂的第N极,甘心为他们做马前卒,同时也让更多的宗亲跟着他一起“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第四种:介于三种人以外的还有一种邓家人,他们是在中间,不发话,就算要发话,也是两边不得罪,在这些人眼里,祖宗是挂在墙上的,自己能过好就好。
当然,还有一种人就如第一批发起邓氏家族宗亲事务的宗亲如江西的邓艺宗亲、重庆的邓自茗宗亲等人,他们因前期发起、参与了我们邓氏家族的宗亲事务,被邓州帮指名道姓的骂成分裂天下邓氏的历史罪人;不堪沉重的心理包袱,暂时不说话(如还有其它分裂族群,本文就不再细分)。
面对我们邓氏家族这样四分五裂的局面,无奈之下,现在本人只好联合全国喜欢史志、族谱研究的宗亲,一起以中华邓氏族谱网www.zhds678.com.cn为网络平台,希望能和宗亲们一起来正本清源,为正确编撰邓氏族谱一起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全头到尾将我们邓氏家族的发源、发展、迁移史搞明白。也希望这样有助于我们邓氏家族的分裂局面能有所缓和或改善,直至敦宗睦族,达成家族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第二章 姓氏的演变:“图腾---姓---氏----姓氏”
我们要搞清楚邓氏家族数千年以来的发源、迁移史,首先应搞清楚的是姓氏的演变,下面我就先解答一下姓氏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据考证,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的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社会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往往尊奉此物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在母权制早期实行族外群婚,子女只知母而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凡在一个氏族名下(即同一图腾)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而这族姓,正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不少图腾后来都转化为氏族的姓氏. 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在《图腾崇拜的规则》中指出:“氏族及个别成员都须釆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后来的“姓氏”。
氏起源于父亲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分,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中华大字典》引清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的话,称其本意为“木本”,即草木之根,并说“转注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的意思。
刘恕《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当时,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即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综上可知,从母系社会的氏族徽号----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进而到了父系社会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氏,再战国时期姓氏合二为一,逐渐再过渡到后来平民百姓也拥有自己的姓氏,且以地望明贵贱。
致此,本文要特别交代一下,目前没有任何正式史料记载我们邓氏家族的图腾的。目前流传的所谓的邓氏图腾是王大有这个人为杜撰的,不可相信。
那么,我们了解了姓氏是“图腾---姓---氏----姓氏” 的演变过程以后,也明白了我们邓氏家族并没有独立的氏族图腾,大家就会问我们邓氏是怎么来的,哪一年作为一个姓氏正式列入百家姓的。下面我就此问题向大家简述如下。
第二章 邓姓始祖曼公与邓氏正式列入百家姓的确定年份
第一节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邓,邓灭
据《史记·楚世家》称:“(西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六七八年)伐邓,邓灭”。邓国子孙和邓国百姓遂举国为姓。
稽诸史料、古籍及我们所看到的众多邓姓族谱都认定,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商王朝第二十二代君主武丁(武丁姓子)封其叔父于邓、赐他叔父姓曼。由此来看,邓姓是由曼姓改来的。进而可知,我们邓氏这个姓氏是由子姓中分封出曼姓得来的。曼公被尊为我们南阳郡邓氏的始祖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以封地邓为姓,曼姓出自殷商子姓。这就是我们南阳郡邓氏比较确定的来历。
由此可知,殷商王朝第二十二代君主武丁(武丁姓子)封其叔父于邓、赐他叔父姓曼,曼公成为邓国的第一个国君。这一段史料也简明的向大家展述了邓氏的简明来历:姓子的殷商王朝国君武丁封其叔父于邓,让曼公做了邓国的第一个国君,到了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文王给灭掉了国家,邓国子孙以国为姓。因此
《史记》总结说:“邓,曼姓侯国。”
第二节 吾离陵是一座假坟
那么到此估计大家都会问,这邓国到底是在哪呢?关于这个答案,国务院很早就给我们邓家人给出了答案。当然在此本文要先证实一下为什么说邓州的吾离陵是一座假坟。
为什么说邓州的吾离陵是一座假坟其实最应站出来揭穿骗局的应是我们邓氏家族在邓州的邓氏宗亲,他们没站出来。但是纸还是包不住火。
河南邓州的外姓朋友大胆的站出来了,2012年6月7号14点25分他们在猫扑这个网站上:“说起来平坟,南阳邓州市还专门划了600亩地建了一邓氏家族的一个在墓园。毁坏600亩地只为了建一个只有三个大土堆的坟,这就是平坟?????只许管州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处级以上干部家庭不用平坟...”(载于网站http://tt.mop.com/read_12238021_1_0.html )
2012年6月3日16点39分他们还说:“说起来平坟,南阳邓州市还专门划了600亩地建了一邓氏家族的一个在墓园。毁坏600亩地只为了建一个只有三个大土堆的坟,这就是平坟?????只许管州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本文载于百度网站知道频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5711021.html)
2012年6月4日9点38分他们在百度贴吧又说:“刨老百姓祖坟确划了600亩地建了一邓氏家族墓 可笑否?(本份文字原文载于网站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633621663 )”。
按我们中国人的风俗,刨老百姓祖坟,那是犯下了大忌,是对活着的人最无耻的人格侮辱。可见他们为了建吾离陵这个假坟,已经是做到了丧尽天良与人性。
第三节 古邓城遗址与"邓城不卖活鸡"
现在我们已经通过邓州百姓之手知道了吾离陵这个假坟,那就再回头看一下湖北省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是怎么说的,请看下文。
1981年,古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旧唐书.地理志》“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古邓城也。唐初称安养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改临汉县为邓城县。”直到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撤并入襄阳县。
邓城是南阳盆地南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古代都城和延续时间较长的县级治所,是襄樊市建城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它呈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周长3233米,面积约0.64平方公里。原城墙四周墙基轮廓清晰,城外有宽30余米的护城河环绕。虽岁月已久,但旧迹仍依稀可寻。城址内外文物古迹丰富,秦砖汉瓦时有发现,在城内的田间地头目前仍散布着大量春秋至汉代器物残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展示观赏价值。
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6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邓城是春秋时期邓国的故都,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灭邓,邓城又为楚在汉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
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湾、团山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地,"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也分别出土于山湾和蔡坡墓地。
另有余岗九冢古墓群位于樊城西北约15公里处竹条镇九冢村。相传邓国一公主死后,为防被盗而在一夜间埋了9个冢子,故名九冢。余岗至九冢村一带,历史上曾有众多的大型古墓封土堆,这些东周或汉魏古墓应与邻近的邓城古城址密切相关。多被逐渐夷平,仅存九冢村大型封土堆一座,坐落在张营小学院内,封土呈圆形,高约7米,底径约50米。
1972年以来,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在邓城、蔡坡、陆寨、黄家、余岗村一带发掘了近400余座古墓及大批文物,其中有石器、漆、木、陶、铜、玉等礼器装饰品及大批兵器共达数千余件。较著名的文物有石器、蔡侯鼎、邓公鼎、吴王夫差剑、徐王义楚元子剑等等。如:
1973年,省考古专家在陆寨北0.5公里处发现并采集了旧石器时代打制的石核、石片、石尖状器件3件,现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鉴定,约为10万年前器物。
1976年在蔡坡M12号大型古墓中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剑为青铜,长27厘米,上有铭文10字:“攻 王夫差、自作其几用。”后将铭文拓片寄送郭沫若,请予解释。郭于6月29日复信如下:“五月十四日信阅悉,因病迟复,乞谅。”剑铭文,释如下:“‘攻 ’即吴,古器名或作功铭,或作功鱼,吴之古称。攻 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其几用’一般多作‘其元用’,但此铭确是‘几’字,或系铸损,吴王夫差剑出于襄阳,盖吴灭于越,越又灭于楚,故。”此墓群与春秋邓国有直接关系,为研究古邓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76年秋,在张袁出土了一座东汉绿釉陶楼,楼为重檐式两层,通高47厘米,现存于襄樊市博物馆。
从1977至2007年期间,团山镇境内出土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2005年以来,在邓城附近连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灰坑、文化层、莫葬品,其古墓就有300余座,各类文物2000余件,这些发掘和发现更是把襄樊建城史的相对年代推定在西周中期,距今约2900年或略早。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网站http://www.gov.cn上公布的国办函〔2013〕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再次确认并要求:“八、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襄阳古城和樊城历史城区传统风貌。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紫线管理要求,重点保护好樊城陈老巷等历史文化街区、邓国故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绿化工作,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保护好汉江、连山公园等山体和水体,加强汉江景观主轴线的保护和建设。”
以上资料还正好否定了邓州帮的说法----“吾离死后,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区东南三公里处八里王村。因吾离前的邓国王陵无考,吾离陵是现在所知邓国国君陵墓中最早的一个,故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明明这个天下邓氏第一陵是圈占了600亩农田,并在他姓祖坟被强制平坟的基础上造出来的假坟,还有何脸面说是天下第一?再说了,邓国国君陵墓明明在现在的襄阳市邓国故址上,吾离陵这座假坟,还有何资格说是天下第一?在强大的考古证物面前,吾离陵这座假坟用什么来证明是天下第一?
第四节 现在的邓州在历史上是邓国的附属国
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大刚,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再次論證說文解字中关于邓州记载的正確性。
說文解字说
說文解字中说:简明字是,南阳穰乡,穰县乡名也,从邑。婁声,力朱切,古音在四部。(注,此字用电脑是无法打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录入现代汉字目录中)
說文解字所说的穰为何地呢?其实穰县就现在的邓州城。
我们查勘史料得知,周朝时,吾离是周封邓国侯。这点无可非议!邓国有两个附属国一个鄾国、一个邑,鄾国在邓城(邓国的都城)西南地区、6公里处;邑在邓国的西北40、45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邓州城区。
舒大剛在《周易》、金文“享考”釋義(周易研究2004年4期)说西周國族名,在今河南鄧縣。是從刑南伯簋的考古中发现的金文(銘文)。
又有史料记载说邓城县:
晋分邓县置,春秋邓国地,汉置县,晋分置邓城县,寻省,北周省邓县,唐复置邓城县,宋省,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县北,按晋志有邓县属襄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自晋分置邓城,宋齐以后,当即因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
再看邓州的历史沿革:
后魏置荆州,隋改曰邓州,又废州为南阳郡,唐仍曰邓州,又改南阳郡,寻复为邓州,宋曰邓州南阳郡,金亦曰邓州,治穰县,即今河南邓县外城东南隅,明省穰县入州,属河南南阳府,清因之,民国改为邓县。
西魏置,并置邓宁郡,隋废郡,改为扶州,故治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春秋邓国,战国秦穰邑,汉置穰县,后魏移荆州于此,隋改曰邓州,明初省穰县入邓州,属河南南阳府,清因之,民国改州为县,旧属河南汝阳道。
又说邓:
周国名,曼姓,即今河南邓县,《春秋醒公七年》邓候吾离来朝,后灭于楚。《彚纂》释例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地理志南阳郡邓县故国,应劭曰邑候国是已,晋之义阳郡,治新野,在今邓州东南七十里,故邓县属之,若襄阳府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彚纂误。
春秋鲁地,为邓国之鄙,彚纂误。《左传隐公十年》公会齐候郑伯于中丘,盟于邓,为师其。《杜注》鲁地,《彚纂》路史,黄帝臣邓伯温国,当在竞州府境。
春秋蔡地,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春秋醒公二年》蔡候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之国都,孔疏谓此为蔡地,非邓国,春秋地生实以孔疏为是,又《左传昭公十三年》“蔡朝吴以蔡公之命召于干子析盟于邓。”亦即此。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史记秦纪》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括地志》故邓地大河阳县西在十一里。
因此本人个人综合国务院等国家各部委文件及大量的考古实证、史料认为:
第一,我们邓氏这个姓氏,原来是子姓分封出来的曼姓演变而来的。
第二,我们邓氏家族尊武丁季父为我们邓氏的始祖,称他为曼公,但是他不姓邓。
第三,公元前678年作邓姓为一个姓氏正式成为百家姓的一员。
第四:南阳郡邓氏的祖先应是发源于现在的襄阳古城邓城,也就是邓国故址;绝对不是现在的邓州。
第五: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但得不到任何考古证物支持的吾离陵是一座假坟。
第六:现在的邓州在历史上是邓国的附属国,叫。
第四章 揭穿邓州掀起的邓姓之争
现在就到了最关键的一点:为什么邓州说还有一个夏禹姒姓邓氏仲康子国邓和“邓伯温”。为什么邓州说自己是天下邓氏的总发源地。为什么我们又说邓州说的这些是欺骗我们的,下面我就这邓氏家族最关键的发源地之争简述如下,以便大家更清清楚楚的。
按“邓州帮”的观点都认为邓氏源于邓州,现在我就综合各正反双方的辩证进行全面解析之真假,以揭真相于天下。
第一节 邓伯温说
“邓州帮”第一种的观点:邓伯温部落据传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部落,就存在于今邓州市一带,并跟随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之野。
唐陆德明《经典释义》载:炎帝传位于第八子曰榆罡,另一后裔蚩尤势力强大,“恃亲强恣”,逐榆罡而自立。于是榆罡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爆发了著名的涿鹿之战。正当炎帝后裔部族自相攻伐之时,居住在邓地的炎帝后裔部族中,有一位名叫“温”的君长,举旗跨过黄河,臣服于黄帝的指挥,参与讨伐蚩尤的涿鹿之战。这位名叫温的君长,后被封为伯爵,史称“邓伯温”。
我们现在就来查证一下“邓州帮”这第一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对这种观点,首先,我应肯定邓伯温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唐陆德明《经典释义》及宋代罗泌著《路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三提邓伯温并没有确实提到邓伯温与邓州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李乔他们这些邓州帮的文人们是怎么读文识字的。
第二,我们广东的伟坚老宗亲在《“邓夸父”又名“邓伯温”? 》一文中说:《春秋左传·隐公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鲁隐公十年即公元前713年)据《山东疆域志》云:“会盟台在县西南三里,昔齐鲁会盟处。”《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此台为春秋齐鲁交兵会盟之地,在巨野县城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也就是说,邓伯温的封地在鲁(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 。这个封地与邓州也没有任何关系。
南宋罗泌著《路史》记载为:邓伯温封于鲁地(今山东兖州)。
第三,我查找神仙天庭建制或是道教的《道法會元》(此文可以在道教学术资讯网站http://www.ctcwri.org上看到)及《中国神话神、仙一览》可以明确知道: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中的四目神仙分别为:邓辛张陶(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
另据http://search.infzm.com/search.php一网发布的道教资料也明确记载:乃天上雷部三十六天将为首之神——邓伯温,名燮,字郁光。据《道法会元》记载,邓公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侵欺,以强凌弱,国王辅弼不能制御。
再据《道法会元》之八十《欻火律令鄧天君大法領籍上仙披雲楊耕常傳授》一文所说:欻火大神,乃雷霆鄧帥也。霹靂,乃天關迸煙使者崔宣也;右符檄鄧伯溫欻火律令大神,部領蠻雷十一員大將等眾,疾速起發嶽府城隍司社令雷部使者,當境十廟英烈神祇將吏,疾速運雷掣電,起風布雲,大震霹靂。
最后,我们可以确实知道的,到目前为止,我们邓氏所有的族谱中,还没有任何一份族谱有记载哪一支邓氏是邓伯温的后裔。
综上各资料,我们可以全面肯定:所谓的邓伯温,名燮,字郁光,天上雷部三十六将天神之首;如一定要按邓州的理解方式,那也不过是炎帝后裔部族居住在邓地的一个部落酋长。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邓氏家族承认是他邓伯温的后人;他所住的邓地就是现在的山东荷泽市巨野县或是鲁地(今山东兖州)与邓州无任何关系。而且,部落不是国,最多只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同族聚居点,连乡镇编制都达不到。邓州帮将部落说成国,这简直就是欺世之作。
第二节 夏商邓国在邓州说、姒姓邓氏说
接下来我们分析邓州帮的第二种观点:夏商邓国在邓州。
“邓”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写作“登”,作双手捧豆型。“豆”是古代高脚盘状陶器,“登”就是五谷成熟、,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豆祭拜天地。后来在登字旁加上“邑”,说明邓地不仅物产丰富,且适合建都立邑。这也是邓姓图腾的由来。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夏、商、周时是古邓国所在地,并因邓国而形成了邓姓。邓州是我邓姓发源地,邓国、邓姓、邓州源远流长,一脉贯通。
对邓州帮的这一观点我同样的引用史料来佐证真实相。
一、《説文解字》注解:登,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籀文登,从収。又见于“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写作“登”,造字本义是指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佛。”这是动词,是一种祭祀行为。《吕氏春秋》中说“农乃登黍。”《诗 • 大雅 • 生民》中说“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就算是如邓州帮的说法一样,当地物产丰富,也没说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的“登”字就是指邓地特产丰富。从此字出现的本义来看,说明了邓州帮文人的明显卖弄文墨。至于此字引申出来的动词义为丰收、五谷丰登,那是后话。
再说,在当时经济、农业都不发达的年代,先民们有那么一点物产收入,可能就很满足的视为已经是丰收了,但这样的丰收在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看来,已经是相当相当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谈何丰收之说?
其次,就算这个登字说明的是当地物产丰富,也没说是邓州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到目前并没有说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写作“登”的就在邓州考古时发现的。
二、字义解说明了了我们就再来核对夏、商时期的邓国到底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实在无法查找邓州帮们说的夏、商、周不同年份的邓国。那我就从夏、商、周的历史年份来着手分析。
1、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为商朝所灭。
2、夏朝的十六个王分别为: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5、发(发惠),16、履。
3、由于尚未发现夏朝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后世记载的史料也相当匮乏,且文献记载与考古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目前完全搞清夏朝疆域还不太可能。但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豫晋其他地区及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省与狭义的中原交界地区都在夏王朝的政治疆域之内,这当没有疑义。
4、我们再对仲康这个特定人物进行核实。
仲康,姓姒,名仲康,又作中康。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朝的第四任君主.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
仲康出生地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立都于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年号为仲康元年
目前唯一能核实的仲康在位期间只在仲康六年(己未,公元前2042年),任命颛顼之后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市),称夏伯。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
同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听说过哪个地方有仲康封其子于邓而得姓为邓氏的消息。
这也正如邓州帮的文人给出的结论一样:夏朝邓境就是“夏帝仲封其子于邓”(《明嘉靖邓州志》)的邓国。“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邓国在邓州境。这个邓国究竟终灭于何时,为谁所灭,因缺乏史料记载,无从考证。
最后,我们来看看殷中玲自己在《夏商邓国国都考》(此文发表在邓姓文化研究会及邓腾的邓氏宗亲网http://www.dszq.org/detail.asp?id=1649)一文中说:夏朝的都城目前能认定的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部)、斟寻(今登封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另外还有原(今河南省济源)、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北)以及均台(今河南省禹州市)等,这些都城都处在夏王朝统治的中心部位——豫西晋南。
再来看看邓州帮的肖华锟是怎么否定他们杜撰出来的 “仲康子国”的说法:
肖华锟在他发表的《帝中康建都于邓》已经明确地表明:“‘夏帝仲康封子于邓’于史无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查遍了许多史籍,从来没有这一观点或史料。”“太康死,弟中康立。当然,这种记述不过是司马迁的正统思想而已,夏既失国,无国无权,称帝已是虚名,在没有国都和实权的情况下,中康自己尚不能左右,又怎么能封子于邓呢?再者,仲康封子于邓,子为何名?没有任何信息。”
综上我们可看出夏朝并没有仲康封其子于邓而建立的邓国;或也可以说“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邓国在邓州境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是一种脱离了历史的欺骗性说法。连殷中玲和肖华锟这些邓州帮的人自己都在否定了所谓的“邓国在邓州境”。足见邓州帮是前后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再说了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我们怎么去相信邓州帮的文人们杜撰出来然后又自己否认的所谓的夏朝邓国?如果真有这么一回事,为什么杜撰人又自己否定呢?这不是邓州帮的文人们自己抽自己的脸吗?就算是有仲康封其子于邓这么一回事,但是由此得姓为邓的根本没有传后;对这个一个绝嗣的杜撰用得着我们邓家人来承认吗?要承认也得这些邓州帮人自己姓氏的人去承认。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商朝。
第三节 武丁封其叔父于邓
商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公元前1556年,至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该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界采用。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046年至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商朝六百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中国已经发现的第一批文字符号。商文化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我邓氏家族考证祖先发源地起了重大作用,也在人类史上开创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纪元。
以下是史料中对我南阳郡邓氏祖源的文字记载,这也是我们邓氏族谱一致的记载:
《姓考》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为邓侯,赐曼姓,后因氏,是为因名因国受姓之始。武丁乃成汤第十世孙,历姓子氏,由成汤上溯契、帝喾,更上溯黄帝具详。
《春秋释例》曰:吾离,国在义阳邓县(今邓城)。维长源《路史·殷后国名纪》曰:邓,曼姓,今邓城,二汉邓县,秦昭王使左更错伐楚,取邓置南阳郡,其纪殷后之邓城。
《史记·楚世家》称:“(西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六七八年)伐邓,邓灭”。邓国子孙和邓国百姓遂举国为姓。也就是说曼姓邓国建立大约190多年以后,商王朝被周武王(姬发)所灭,曼姓邓国转而臣服周王朝,成为周王朝侯国。再过了368年的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这时才改曼姓为邓姓。
遍观我邓氏宗谱,均以商周邓国为发源地。宗谱中邓国指夏代邓国被灭后,商王武丁于丁巳年将其叔曼公封于邓地,成立曼姓邓侯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元和姓篡》)“殷武丁封叔父曼于邓,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广韵》)。“小乙五弟曰曼,字德阳,武丁丁巳封其于南阳邓国”。
综上,稽诸史料、古籍及我们所看到的众多邓姓族谱都认定,我们南阳郡邓氏是以南阳为郡号,但没有以邓州为郡号的,这是天下不争的事实。
同时也认定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商王朝第二十二代君主武丁(武丁姓子)封其叔父于邓、赐他叔父姓曼。由此来看,邓姓是由曼姓改来的。进而可知,考证史、谱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邓氏这个姓氏是由子姓中分封出曼姓得来的。曼公被尊为我们南阳郡邓氏的始祖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以封地邓为姓,曼姓出自殷商子姓。
第四节 “夸父逐日”的邓林说
邓州帮们认为:传说中的 “邓林”及“邓墟”也存在于邓州境内。
中国古代有一则《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在邓州境内。现邓州西南方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即可证明。在邓地还存在有一个邓墟。这个邓墟与原始社会末期的帝舜有关。“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徒成都至邓之墟而十有万家”(《庄子·徐无鬼篇》)。
他们还根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八里遗址(位于邓州市东三公里处湍河南岸)发掘出土的遗物标本进行的碳14测年测定,该遗址形成的时间上限距今为6800年,这表明早在距今6800年前就在人类在邓州生存定居。邓州帮们还认为史书最早记载:在这其中,与邓州史前文明相关的历史传说有三则,即部落首领邓伯温、邓林与邓墟,这三则历史传说中涉及的“邓”字就是夏帝将其子封于邓的根由之所在。
那么,真相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首先要提出我的强烈怀疑:
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说八里遗址这里6800年前有人类居住一定就是我们邓家人?为什么不是李乔或是肖华锟或是殷中玲自己的祖先居住呢?是不是他们李家、肖家或是殷家的祖先根本不是人,是畜生?要为什么一定是我们邓家的先祖住在八里遗址这个地方?
其次伟坚宗亲指出:“夸父弃杖化作的邓林”连当今的中学生都知道出自古籍神话《山海经·山海北经·夸父逐日》传说故事。
伟坚宗亲还指出:“夸父弃杖化作的邓林”是否真实?是一回事;“夸父弃杖化作的邓林”的“邓林”又何止邓州人所说的“林扒镇的邓林”?又是一回事。至于殷中玲所说:“现邓州西南方的林扒镇古时称邓林镇”已无据可查?只能说是她个人所说。不过,“现邓州西南方的林扒镇古时”的称谓,也就是“邓州林扒镇的地名由来”却是有据可查:
2012年5月5日福建龙岩邓又铭宗亲在我于2012年4月13日发表的《夏朝邓国新说-读肖华锟<论帝中康建都于邓>的见解》在“评论”栏目发表有一段回复:“《河南省志·地名志》第二章 聚落地名 第六节,载有今邓州市林扒镇的地名来源:“林扒[Lin Pa]在邓县县城西南21公里,排子河北岸。古为通往湖北光化县的要道。明代林姓由福建迁此开店,名林家店,村因店名。因路旁有数里长的大剌笆,易名林笆。后称林家扒镇,简称林扒。”
“夸父弃其杖化作邓林”是《山海经·山海北经·夸父逐日》的记载。最早有说“夸父弃其杖化作邓林,在当今陕西潼关至河南三门峡的‘桃林塞’”。【南宋】罗泌著《路史国名纪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罗泌所说是说明“仲康子国”的地理位置,并非专门讲述“邓林”,他没说是指《山海经》所载“夸父弃其杖化作邓林。”也没说“邓林”在“林扒镇”。
清代毕沅著《山海经新考证》指出:“夸父弃其杖化作邓林即桃林,在安徽、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大别山。”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邓州帮又是怎么否定他们自己的这一说法的-----殷中玲否定了原先对“邓伯温(夸父)”的说法:
殷中玲在她发表的《浅谈邓姓发源地与邓姓南阳郡望》已经明确地表明:“尽管邓字的形成有可能与夸父追日的传说有关,但这不能说明夸父与邓姓起源有关。理由为:目前尚无发现任何明确记载夸父是邓氏先祖的任何文献记载?”“另外将夸父弃杖化为邓林的邓字冠于夸父之前,也显得牵强,况且还有‘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之说。因此,将邓姓得姓于史前夸父的说法不准确。”
现在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邓州帮的这帮混蛋是自说自画的,先说传说中的 “邓林”及“邓墟”存在于邓州境内,然后又来否定,说是牵强、不准确的。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殷中玲这人当官呢,还算有点胆,敢说敢骗敢否认。只是她也知道,我们邓家不是这么好欺骗的,所以只好最后自己来否定她们的欺骗性说法。由此可以认为:这个人吧,做官也还算做得有点人性,还不致天良泯灭。我们也从邓州帮这里看到了人性最可怕的一面-----翻云覆雨.淋氓以上四个后。族人的这一伙人,他们全务
通过以上四章共十三节的全面分析可以得知,邓州帮提出的“天下邓氏出邓州”是荒唐、可笑的,毫无历史根据与考古发掘来佐证。他们是自己提出然后又自己否定。倒是有不少的邓家人还在这场欺骗性的谎言中洋洋自得,显得是多么的可耻与可笑!将他们欺世灭祖的流氓习性向世人展示的是如此淋漓尽致。这也算得上是精彩绝纶的、邓氏家族版的、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第五节 揭穿邓州搞邓氏发源地之争的经济根源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邓州帮人这样做尽不要脸的、耍尽翻云覆雨手段的邓氏发源地之争。在此我引用邓州的原话来揭穿他们的真实目的-------
在2010年3月5日邓州发布的《刘树华市长等领导到吾离陵考察工作》一文中说:刘市长在听取察看吾离陵保护建设情况后,明确指出: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邓姓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极大的优势,构建邓州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加强联谊,广泛联络,让世界邓氏宗亲了解吾离陵,了解世界的邓姓发源地(注:上文已经说明了我们邓家的发源地是很多个),了解邓州,为推介、宣传邓州,把这项活动做实做好。
现在我将这官方译成简明的普通话:充分发挥邓姓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极大的优势,借助我们邓家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推介、宣传邓州,为邓州的招商引资服务。
紧接着他们邓州在2010年7月11日又发布了《邓国侯吾离陵园保护建设项目被纳入邓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一文中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就是推介邓州的潜在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通过发布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借助外力推动邓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此次邓州在深圳、东莞等地举办招商引资活动,把吾离陵园项目作为邓州市重点项目对外发布。
致此,我们可以全面总结为:邓州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借助我邓氏寻根谒祖活动,搞了假坟邓国侯吾离陵,哄骗我们邓氏家族的有钱人去邓州投资兴业,哄骗我们邓氏家族的人去邓州寻根,哄骗我们邓家人将自己口袋里的钱交出来发展邓州的地方经济。
第六节 公开邓州哄骗我们邓家人的价格表
现在我们通过《邓氏十九世祖邓国侯吾离陵园保护建设倡议书》一文所公布的资料来全面了解一下,揭穿邓州哄骗我们邓家人钱财的公开价格表:
《邓氏十九世祖邓国侯吾离陵园保护建设倡议书》一文中说:凡捐款者均勒石留名,捐款100元以上者刻碑纪念,1000元以上者在纪念碑上铭刻籍贯身份,1万元以上者单独立碑,5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10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15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20万元以上者授予邓州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50万元以上者建功德碑亭一座,60万元以上者建功德展览室。
换句话说:你只要肯出钱,你就可以按下面的价格表得到一些封事情:
出钱100—1000元者刻碑纪念;
出钱1000—10000元者刻碑纪念,但会加刻籍贯身份;
出钱1万到5万元者单独立碑纪念;
出钱5万到10万元可以封官为邓州市邓氏会名誉会长;
出钱10万到15万者封官为永远邓州市邓氏会荣誉会长;
出钱15万到20万者封为邓州市邓氏会的永远名誉会长;
出钱20万到50万者封为邓州市邓氏会的永远荣誉会长;
出钱50万到60万者在邓州为你个人建功德碑亭一座;
出钱60万以上的建功德展览室。
按以上价码,我们可以得知,只要你出钱越多,给你的封号是越大。只是这些封号都是虚名,利呢?我们常说无利不起早,那么,现在利从何而来?当然我相信愿意出这些钱的人肯定有他谋利的方案。只是这样行为是见不得阳光的,我们已经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来是将我们邓家寻根谒祖的活动变成了赤裸裸的名利交易行为。
换句话说,邓州掀起的邓氏发源地之争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名利交易行为。我们邓氏家族也肯定有很多暴发户,手上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加入邓州的这场交易还可以万古流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是我们要求邓州将我们邓氏家族成员到邓州的投资、捐款明细、用款明细公布的话,我相信,这场遗臭万年的名利交易行为将会在阳光下让世人唾骂万年。
在此我们也提醒邓家的这些有钱人记得,请不要被眼前的风光所蒙住眼,眼光放长远一些,这是花钱买名,这买来的名利并不会真的万古流芳,而是遗臭万年。因为邓州并不是我们邓氏家族的发源地。
总结 邓氏家族与邓州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通过上文四章十五节的全面分析,大量的史料已经精确的向世人说明了现在的邓州城是当年邓国的一个附属国所在地。与我们邓氏家族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邓州是怎么样花言巧语,说什么我们邓氏是邓伯温的后裔;又说我们邓氏是姒姓仲康的后裔;还说我们邓氏是源出子姓,是曼公的后裔;再说我们邓氏是源出于“夸父逐日”而来的所谓的 “邓夸父”后裔;都只不过是他们的文化策略,都只是想证明他们“天下邓氏出邓州”的欺骗谎言。他们罗织这么不要脸的欺骗谎言,不过是为了邓州改善经济环境、招商引资服务。他们并没有想过要真心实意的为我们邓氏家族寻根谒祖服务。邓州也不是什么邓氏家族的发源地。
从邓州当地的族谱来看,邓州邓氏到目前也没有超过20代人,也就是说邓州邓氏的历史目前要是按族谱记载来说只有不到700年历史,根本不是我们有数千年历史的邓氏之源。
从客观来说,当然,如果大家一定要投入邓州的怀抱,承认邓腾、邓香云、殷中玲这些魔教教主的地位,那是你们自己的意愿,与他人无关,但是请不要扯上邓氏家族。如果你们要扯上我们邓氏家族,那就是天理不容。我们邓氏家族永远不会承认邓州,也不会承认邓腾、邓香云、殷中玲这些人的教主地位,因为我们不是黑帮、也不是帮会。
要是用我们现在语言来形象点说,那现在的邓州这些少数外姓人导演的邓氏发源地之争不过是小三想做正室的无聊之争!是典型的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还希望我邓氏家族成员不要卷入这场荒唐的故事中。
本文系本人拙作,终稿于福建龙津河畔,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指正!
如须转载,请注明是从本网转载!
福建邓氏:邓富贵 拜撰
原文由本人发布于中华邓氏族谱网http://www.zhds678.com.cn/Html/?564.html
分享按钮>>【殷氏网新闻】徽歙殷氏族谱《家世源流序》译文
>>【衡氏家谱源流】衡氏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