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家姓 | 姓氏主页 | 新闻公告 | 源流古迹 | 家谱分支 | 姓氏人物 | 姓氏企业 | 芳 名 录  | 姓氏论坛 |
万山朝九嶷
舜寝九嶷
舜帝古陵
紫霞岩
千年学宫—宁远文庙
中华万家姓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邓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
                              中华万家姓 www.10000xing.cn       中华邓氏网      2007-02-18

 

    邓益烈士
    邓益(——-1931),江西省吉安县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农民武装。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初中级指挥员。参加了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同年秋,调闽西地区做军事工作,参加创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3月任闽西红9军参谋长,后调红21军工作。参加进攻东江的战斗。1931年在福建永定作战中牺牲。

    邓萍将军
    邓萍(1908-1935.2.27),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大安区)凉高山人。出身于一个盐工家庭,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奉命被派到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5师第1团做兵运工作。团长彭德怀安排他到第1营营部任书记官,不久调到团部任书记官,后又升为团部副官,负责该部中共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4月,与张荣生代表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吸收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并成立中共第1团党支部,任书记。1928年7月22日在特委指导下,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7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5军,任参谋长。同时建立中共红军第5军军委,任书记。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立即调集6个团兵力和湘鄂赣三省边界地主武装,直扑平江,企图消灭红5军。与彭德怀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向湖北边境推进,1928年10月,向南回师,直趋江西。12月10日到达井冈山与红4军主力胜利会合。1929年1月14日,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到处线作战,与彭德怀率红5军守井冈山。1月26日,国民党军纠集18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彭、邓指挥守山军民打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但因众寡悬殊,红军伤亡惨重。为避免全军覆灭,彭、邓率红军600余人,撤出井冈山向南突围,冲破层层堵截,全军只剩下500余人,在于都城南小密一带活动,与滕代远在战斗中负重伤,在小密养伤。5月,彭德怀率红5军重返井冈山,并接回滕、邓。9月,红5师奉命回师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随军部及第4纵队回湘赣边界,年底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1930年6月,红5军扩编为红军第3军团,任军团参谋长。此后,红3军团进驻平江。7月中下旬协助团长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粉碎湖南军阀何健3个旅的进攻,并攻克长沙城,任长沙警备司令。8月军团整编,兼任红5军军长。8月23日,红3军团南下浏阳与红1军团会合,组建红军第一方面军。率领红5军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8月在瑞金与何长工组建工农红军学校,1931年11月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训练部部长,为红军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1932年重返部队,继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1933年1月至9月,参加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是年6月,组建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参与重大战役的组织指挥。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掩护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与彭德怀奉命率红3军团撤出遵义地区。二渡赤水后,进抵娄山关。这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率4个团已抢先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止红军回师遵义。1935年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与彭德怀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入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作战。经过迅猛冲杀,拿下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连续打垮黔军的多次疯狂反扑。指挥部队反击时,连声高呼:“同志们追呀!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部队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在指挥攻打遵义城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7岁。
    彭德怀十分悲痛,流着眼泪向部队下达攻城命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红军攻进城后张爱萍沉痛挥笔书写挽诗一首: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器奇男。
    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政府将邓萍烈士遗骸迁葬于碧水环绕的凤凰山上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正面是邓小平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墓地坐北朝南,墓室由红砂料石扣砌,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碑铭横书张爱萍手迹“邓萍同志之墓”。左右侧室上壁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红军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其他一些红军战士,有坟茔和骨灰房,环境庄严肃穆。

    邓一飞烈士
    邓一飞(1919.2.1-1942.12.14),又名邓维述,参加革命后改名罗森,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区护龙乡东盛村人。出身于一个侨眷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开侨中学读初中,在开侨中学读书时,参加了由谢永宽成立的进步青年组织“红黑社”读书会,初步接触到了当时国内外一些新思想。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校内外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与从广州回来的学生在赤坎牛眠沙办了一份叫《突击》的杂志,宣传抗日。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开平地下党较早吸收入党的党员。9月经党组织的安排,奔赴陕北上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接受转战敌后的任务,随部队奔赴胶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在胶东抗大5队任政治教员。
    1942年胶东遭到日寇3次大“扫荡”。冬季那一次,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出马,纠集日伪军3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胶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全体动员起来,展开英勇的反“扫荡”。邓一飞所在的2营5连担负着牙山地区的内线作战,防御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进行外线作战。12月14日,邓一飞所在的阵地被日寇重重包围。在突围战中,他冲进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邓一飞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广泛宣传邓一飞的英雄事迹,用以鼓舞牙山地区全体军民进行战斗的信心和决心。经过牙山地区全体军民的英勇战斗,最终粉碎了敌人的“拉网扫荡”。为了表彰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邓一飞等37人,抗大胶东支校于1943年在栖霞县李家沟口建立了一座英雄纪念碑。全国解放后,胶东县人民政府在牙山地区的桃村建立一所胶东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园中矗立有邓一飞的墓碑。

    邓山铎烈士
    邓山铎(1879-1932),湖北省松滋县人。佃耕为业,兼营中医。1930年在长子邓河才的动员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办事勤谨认真,对伤病员体贴入微,受到官兵一致好评。1931年任红3军经理部主任,兼管军运工作。1932年,敌长江“剿匪”司令徐源泉兵据房县,红军奉命出击。在随军作战中,不幸被俘。在狱中,向难友宣传革命道理,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遂被敌杀害,时年33岁。

    邓义山烈士
    邓义山(1900-1932.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11月参加了“黄麻起义”。1930年3月任红军第1军军医院政治委员。1931年1月任红4军军医院政治委员。1932年夏任红25军第74师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豫南转战皖西,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同年9月率部在安徽省六安麻埠地区与敌作战牺牲,时年32岁。

    邓小平将军
    邓小平(1904.8.22-1997.2.19),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百恩斯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
    大革命时期,1926年初离法国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国民革命军联军冯玉祥部从事政治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在上海与张茜元结婚,改名邓小平,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8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7军、红8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妻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8月,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以后,历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与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等一起,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4年1月24至26日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月22日,首次提出了“两种制度”构想。1992年初,在深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邓文山烈士
    邓文山(1905.6-1938.5),原名邓海峰,辽宁省凌南(今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大北沟村人。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1929年随父移居黑龙江省德都县红化碛屯。因同恶霸打官司败诉,被逼迫投身绿林。1931年夏被奉军收编任副营长。“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马占山部抗日,任义勇军团长。1932年5月,在马家船口一线阻敌,因部队伤亡过大而溃散。1934年3月组织100余人,报号“平康德”举旗抗日。首战德都龙河警察署,缴获长短枪12支。4至10月,带队在海城窝铺、谷家楼、通南、南镇等地同讷河县警察队作战6次,歼灭日军官7人,伪军80余人,署长催根宣、分队长史明华等被击毙。1935年末,义军已发展到1000余人,许多抗日队伍归附,形成了龙江西半部到处都有“平康德”抗日的局面。1936年2月,应邀赴苏联考察。4月和副首领杨老五(平日军),刘景和(复中华)从苏联回来后,立即调动部队到中苏边境进行活动。部队进入北山后,遭到日伪军包围,在两个多月战斗中部队伤亡很大,不得不分散突围,9月带100余人进入深山密林。时近寒冬衣单腹空,义军难以生存,再次化整为零,分散行动。1936年带20余人,到家乡北部山林潜伏起来。日军找不到邓文山,便将文母、外甥等投入大牢,并烧毁了他家的房屋财产,扬言交不出邓文山,就把红化碛屯的百姓斩尽杀绝。12月初跑回辽宁老家,不久就拉起30余人的抗日队伍。1937年春与县讨伐队交火时,曾两枪击毙两名机枪手,夺过机枪,打退了敌人。秋末的一天,药王庙警察署长杨志凌闯入大北沟,邓文山一枪击毙其乘马。吓得杨某跪地求饶。因此,邓文山在建昌地区很有名气,许多人前来投靠。不久就扩展到100余人的队伍。
    1938年5月28日晨,邓文山在棒槌山下被包围,头部负伤。傍晚,被邓连贵等背到长脖子沟隐蔽。敌人几次搜寻不得,就杀害了邓文山亲人邓文忠等四人。由于缺医少药,伤口恶化身亡,时年33岁。

    邓文风烈士
    邓文风(1900.3-1932.7),辽宁省凌南(今建昌)县鸽子洞乡高杖子村人。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早年曾入奉军任连长。1926年在汤玉麟部下任连长,因不满汤军腐败,乃弃职还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带头组织抗日武装,投入郑桂林麾下,历任营长、团长、统带、副司令等职。其部为48路义勇军之劲旅,在辽西抗战中,率部出征,骁勇善战,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每战皆捷,威名大震。曾攻取车站、毁敌坦克、击落日机等显赫战功。1932年5月10日,在绥中县范家乡,郑桂林、邓文风率领的第48路抗日义勇军1500余人在范家乡三山与300余名企图向九门口进犯的日军遭遇,向来不惧怕日军的“天狗司令”郑桂林果断命令副司令邓文风率部迎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几次发生肉搏。日军自恃武器先进,派出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助战,以壮大声势,义勇军将士怒不可遏,在飞机低空飞翔时将其击落。不久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为第17路抗日义勇军,任副司令。敌人派重兵围剿,邓文风率义勇军顽强迎战,在绥中县前所与敌遭遇,两次战斗共歼敌110余人。
    1932年7月间,国际调查团到达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召集东北各路抗日义勇军将领到北平开会。会上邓文风慷慨陈词,痛陈时弊,愤怒控诉了日军侵华罪行,还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不抵抗和排挤、迫害义勇军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会者都十分钦佩他的爱国责任感,但引起国民党亲日派特务的极瑞仇恨,竟采取在西瓜中投毒的卑鄙手段,使邓文风食后中毒,抢救无效而死,时年32岁。
    1991年(7月16动工,9月3日竣工)中共建昌县委、县政府为慰祭抗日救国英雄郑桂林(见: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2375楼《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郑桂林烈士》)、邓文风、邓文山(见上)烈士,用群众捐款在葫芦市建昌县城南,地处辽西名山——大黑山脚下,大凌河畔修筑锦西抗日英雄纪念碑,碑高17米。碑的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用当地名贵建材大黑山花岗岩石镶嵌而成。碑园占地面积1369平方米,即37×37米,寓意1937年“七·七”事变。碑的主体由平台、碑坐、碑身三部分组成。碑台阶的两个缓平台分为三段,象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碑的平台为12米×12米的正方形,双12意为全面抗战;平台高3米,寓意三位英雄为一个目标而结成一体;平台围栏高815公分,象征“八·一五”祖国光复;碑身高14米,象征东北人民英勇抗战14年。碑的总体为方形,意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勇军战士汇聚而成的坚强战斗整体。碑身由一只利剑、两把单刀组成,体现抗日歌曲《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的主题——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碑身主体表面是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石板。碑平台地面为红色,平台的墙壁为豆绿色,雨后呈深绿色,平台围栏为雪白色。碑的正面和两侧的题词由原冀热辽区第18地委书记、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王国权题写,正面是:“抗日英雄郑桂林将军永垂不朽”;左侧是:“邓文风烈士业绩铸丰碑”;右侧是:“邓文山烈士英名载史册”。碑的背面题词“抗日救国,功昭千秋”由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热河省主席、国家司法部副部长、现任中顾委委员李运昌题写。碑文记载了三位英雄的生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允庭烈士
    邓允庭(1879-1931.4.22),湖南省郴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89年10岁时承当地一位私塾先生的厚爱,免费收其门下读了6年书。189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期民主革命时期,1897年离开家乡去外寻师习武。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等进步同学结为好友。毕业后曾在粤军任团参谋长。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愤然离开粤军。在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湘粤边境的九峰山区,突遭一伙人拦住去路。因武艺高强,众莫能敌,被邀上山入伙,推举为九峰二寨主。上山不久,即用自己的旧民主革命思想对这支绿林队伍逐步进行改造,并将队伍冠上民国独立师的番号。5年后寨主病故,被推举为民国独立师司令,并打出了杀富济贫的旗帜以号召群众,迅速将队伍扩充到5000余人。1921年北京政府派员来收编,在随同北上途经长沙时,遭军阀扣留,队伍亦流散到湘南各地。
    大革命时期,1925年秋返回家乡不再外出。1926年春在当地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当获悉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驻扎在粤北地区时,立即前往联系。在乐昌经过同朱德、陈毅恳谈之后,接受立即返回郴州加紧组建赤卫武装,准备发动工农暴动的重任。1928年2月率郴县农军配合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部队攻克郴州城,并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7师师长。湘南起义期间率部参加了许多出色的战斗,为建立湘南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4月底,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后,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副师长兼32团团长。不久部队缩编,奉命留在井冈山从事地方工作,并于5月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此后在特委书记毛泽东的领导下,常深入宁冈、遂川、莲花等县开展建党、建军等工作。曾任大井乡工农政府的党代表,并将这个乡建成革命政权的模范乡,受到毛泽东、朱德的多次表扬。在中央苏区几次反“围剿”中,积极组织苏区群众为红军筹集粮油、服装、药品等物资,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4月22日,在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错杀,时年5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玉南烈士
    邓玉南(1906-1933.4),湖南省平江县人。出生于一个铁匠家庭。1926年10岁起给地主放牛,后到本地辜家洞一家造纸坊户当童工。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9月参加当地共产党人领导的要求增加工钱的罢工斗争。1925年加入平江县辜家洞造纸工会。1926年又积极投入当地的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平江农民自卫军第九中队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国民党当局集中兵力“围剿”平(江)浏(阳)苏区时,随湘鄂赣独立师坚持游击战争。1930年7月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1年伤愈后,被中共平江县委任命为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长。1932年4月又调任湘鄂赣省红16军第7师1团团长。1933年4月初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率部随军向南昌进逼途中,于宜丰与敌相遇。激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落入敌手,举枪对准自己头部开枪牺牲,时年27岁。

    邓古儒烈士
    邓古儒(1892-1934),字铁梅,辽宁省本溪县磨石峪村人。出身于一个士绅家庭。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1917年,进入旧警界,逐步晋升至风城县公安局长。1929年,因不预与上司同流合污遭革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危亡之际,10月下旬在岫岩小汤沟顾家堡子顾家大院召开大会,创建东北民众自卫军,任自卫军司令,率领自卫军爱国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于凤城、岫岩、安东(今丹东)、庄河等地,威震辽东地区,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12月26日夜,指挥东北民众自卫军向凤城发起猛攻。12时,自卫军在凤城火车站打响第一枪,并将车站和城内的守敌分割包围。自卫军捣毁县衙、公安局,砸开监狱,将被日伪逮捕的爱国人士尽行放出。夜袭凤城是“九·一八”事变以来,辽东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对日军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武装反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经过这次战斗,东北民众自卫军军威大振,声誉传遍辽东。东北民众自卫军的不断胜利,引起了敌人的恐慌。不久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命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1932年春,邓铁梅率部频繁出击,先后收缴了庄河、大孤山伪维持会武器,智取卡巴岭三义庙警察所,紧接着又连续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围剿,将司令部移往龙王庙。部队总人数达1.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武装中的一支劲旅,成为辽东著名抗战区。在抗区内制定了财政、税收、粮食政策,设置了医院、被服厂、印刷厂、税捐局等机构,并提出了“不投敌、不妥协、抗战到底;不扰民、不贪财、不调戏妇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等口号,受到抗区群众的拥护。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敌人见进剿不成,便采取诱降手法,邓则将计就计,虚与周旋,最后将日伪当局的所谓谈判代表,日本参事官反田俊章等6人诱至夙城县刁窝堡处决,人心大快。日伪当局恼羞成怒,遂调集日伪军1万多人,对抗区发动了大围剿,由于义军缺乏战斗经验,一开始便采取了处处设防、分头迎击对策,致分散了兵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损失严重,只剩下1000多人。紧接着日伪军又连续发动两次大讨伐,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活动。1934年5月,由于长期奔波,身患重病,不能随军活动;便秘密来到夙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家中养病,不料为特务侦知,于1934年5月30日被捕,并立即解往奉天(今沈阳),监禁在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日伪高级官员,曾以高官厚禄诱降,均不为所动。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并开始绝食。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来到狱中,伪装斯文地说了些佩服、敬仰之类的话,然后请在其折扇上题字。邓当即挥笔疾书了14个字:“五尺身驱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表明了誓死的决心。日伪内部通报也称:“邓铁梅已抛弃生死之念,求死更重于求生。”在看守所中,慷慨悲歌岳飞的《满江红》,并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以示自己效仿古人的民族气节和至死不降的决心。
    1934年9月28日夜,被日寇秘密杀害在奉天伪陆军监狱,时年42岁。
    邓古儒所立下的抗日不朽功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即《八一宣言》)称为“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邓民山烈士
    邓民山(1910-1935.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在当地组建游击队。曾任游击队队长、区游击连连长。后率部活动于兴国、于都、赣县交界地区,消灭了当地反动武装靖卫团残部。1933年冬,所部改编为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独立第3团,任团长。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第5师第1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随红军长征。1935年5月在四川会理作战牺牲,时年25岁。

    邓岳生烈士
    邓岳生(1911-1931.1),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户小康人家。1918年7岁时入本地国民学校念书,毕业后又读了3年私塾。1925年春,到共产党人举办的平民夜校学习。农民运动在浏阳兴起时,被选为九溪乡农民协会委员长。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先后出席浏阳县农民代表大会和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被中共浏阳县委派往本县东山里游击队工作。1929年春,奉派到向坪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一支200人的赤卫队,在白区开展惩霸、筹款等斗争。1930年5月,被任命为浏阳赤卫军第6师第1团副团长。同年7月率部配合红三军团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8月被任命为浏阳赤卫军第6师副师长兼第2团政治委员。率部随红一军团参加全歼文家市敌军等战斗。1931年1月率部攻打敌重兵驻守、地势险要一关口时,不幸腹部中弹牺牲,时年20岁。

    邓型石烈士
    邓型石(1894-1933),安徽省金寨县人。早年自学成木工。1929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班长、排长、师修理所所长、红四方面军修理处处长等职。工作认真踏实,技术精益求精,战斗勇敢坚强,多次立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多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他留守鄂豫皖边区进行游击战。后编入红75师。1933年红75师在湖北罗田一带与敌周旋,在一次遭遇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9岁。

    邓乾元将军
    邓乾元(1904-1934),湖南省溆浦县人。出生于一户小康人家。早年入溆浦二区高级小学。1922年秋考入常德教会学校―隽德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任隽德中学团支部书记。为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文化进行侵略,领导了集体退出教会学校的斗争,使这所教会学校被迫停办。1925年,转入长沙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曾根据省学联指示,率领十余名同学成功地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4名被捕党团员营救出狱,后去武昌两湖党校学习。1926年冬以中共湖南区委特派员身份前往汉寿,指导建党工作和农民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调省委组织部负责党团员的秘密联络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调任中共醴陵县委书记,组织工会武装,准备秋收暴动。后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春被中共湖南省委派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赣边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同年12月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在红四军挺进赣南后,领导边区军民配合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开展斗争。1929年初,井冈山一度失守,退往酃县坚持斗争。4月组建边界红军独立第1团,并通过恢复和整顿工作,在永兴、莲花、宁冈、酃县、遂川、茶陵相继建立县委或临时县委。5月主持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由宁冈转到永新和分散开展游击战等重要决定。同年8月赴上海党中央机关汇报工作,途中写了《湘赣边界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边界工作的经验教训。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如欲改造边界党走向布尔什维克的道路,其基本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加强党的无产阶级之意识领导……第二是要严密党的组织,认真执行党的章程……”。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去鄂西寻找宜昌起义部队。后辗转到武汉,任武汉军委委员,指导湖北、湘北、豫南地区的军事组织工作。12月参与领导大冶兵暴成功。后任红5军第5纵队政治委员。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第8军政治委员。7月率部参加攻占岳阳和长沙的战斗。在红三军团前委扩大会上,认为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未根本改变,攻打长沙是军事上的冒险行动;主张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积蓄革命力量。不久,因提出上述意见而被撤销红8军政治委员职务。1932年初调瑞金中央军事学校任教。1933年,在“肃反”中被“左”倾领导诬为AB团分子”,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34年长征前夕去世,时年30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瑞余烈士
    邓瑞余(1910-1936.1),江西省遂川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6军团17师50团团长。1934年8月随军团西征,率全团挺进湘中,转战湘西,参加湘鄂川黔反“围剿”作战,南下湘中,西进贵州。1936年1月在便水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

    邓逸渔烈士
    邓逸渔(1906-1931.8),安徽省无为县人。幼年读私塾。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后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无为县特委委员。1928年赴芜湖参与组建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作为交通联络站。被敌破坏后,返回家乡创建义务小学,并深入宋家庙、李家潭、小江坝等地,积极建立农民协会和革命武装。1930年领导了“六洲暴动”。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并先后任无为武装宣传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3游击纵队大队长等职。1931年7月,代理中共无为县委书记,1931年8月在真武殿被叛徒杀害,牺牲时25岁。

    邓智慧烈士
    邓智慧(1908-1929),江西省永丰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考入吉安吉州中学。1926年因在校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同年8月赴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1月回永丰从事革命活动,任国民党永丰县党部委员。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1928年参加江西工农革命军第7纵队,任政治干事。1928年任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区分队长。1929年冬,在吉安塘东作战牺牲,时年21岁。

    邓毅刚将军
    邓毅刚(1904-1932.2),又名邓伟,字厦材,湖南省汝城县附城乡邓家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秘书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初从本县濂溪高小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夏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并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10师28团7连连长,红4军军部特务营长。1929年1月起随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曾任红4军第1纵队参谋长,龙岩县赤卫军大队长等职。同年秋率赤卫大队在马坑成功伏击进攻龙岩的敌运输队,缴获弹药10箱,棉衣近500套,以及其它军用物资20余担。1930年上半年先后任闽西红军独立1团团长、红9军军长和红12军军长,在军内举办各种训练班,学习革命理论、军事技术和文化知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率部转战于龙岩、漳平、南靖等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根据地,成为闽西苏区著名的红军将领。同年6月,率所部1纵队与红4军4纵队合编为红21军,任红21军参谋长兼4纵队纵队长(亦说军长)。同年11月调任红35军军长,率部参加巩固和扩大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1月底率部攻克大余县城,全歼守敌1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和20000多块银元,使全军军威大振。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中,配合红一军团于吉水县取得全歼敌1个师和1个旅的重大胜利。同年夏,率部作为左翼部队投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以游击战术诱敌深入,为红军主力部队创造了莲塘、良村、黄陂3战3捷的战机,重创敌军,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功勋卓著。同年10月所部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师后,任红独立3师师长,率部先后拔掉瑞金周围的10多敌据点。在瑞金、安远、寻乌一带打击靖卫团武装,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1932年2月,指挥部队攻打瑞金九堡敌靖卫团据点时,奋不顾身,带头冲锋,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1987年,原红35军政委罗贵波挥毫为《邓毅刚烈士传》题写了8个大字:“革命英烈,浩气长存。”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中我中华  版权所有,禁止复制
中华姓氏网、中华姓名网、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天驷文化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TSCC)
 本网宗旨:繁荣华夏文化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赞助电话:0755-26444255  26484177 传真0755-2648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