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氏渊源考

    中华单氏网 2012年10月22日 万家姓


单姓,在中国既是古姓又是小姓(约50.4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古老是其历史悠久,来源正;小姓,表明其纯而不杂。故单氏为血统较纯正之族也。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唯有中华文明。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虽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但我国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推,历史就难以连续考证了。硕不揣简陋,提供所知资料,供诸君参考,以期研究者尤其是单姓共同努力,弄清脉络,是我们继承、倡导文明,共创和谐社会,责无旁贷的重任。
  始氏族社会阶段,氏族就是一种血亲团体而姓只是宗族的标记,应用范围较窄,因而有关远古社会的姓的记载也就十分罕见。
  当周武王立国前后,由于部族的瓦解,以部族聚居的社会生活模式已经消亡了。在这种情况下,氏用来表示部族的作用自然也就消失了,氏名为国名所取代,这是社会文明向前推进的结果。由于部族的消亡,社会的基本单位,便以家庭为主,作为血缘关系的两个标志——姓和氏,自然随社会的发展,出现一些必要的调整。《史记•五帝未纪》集解引郑玄曰:“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就是说,姓已成为表示家族的族号,而氏则用来表示家族的分支。《左转•隐八年》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预注:“立有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我们知道,周武王立国后,求虞舜之后,得妫满,封之于陈。由《左转》和杜预的注我们可以看出,妫满姓妫,氏陈。以此类推,周公旦封于鲁,当姓姬,氏鲁,武庚封于送,当姓子,氏宋。
  姓产生于母权社会,早期的姓表示的自然是母系。随着母权社会的解体,男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姓才逐渐由母系转为父系。对于母系的姓,我们无从得知,我们研究的重点只能放在父系的姓和父系的氏上。《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班固又说:“所以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事,闻其氏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的宗法制度,到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并以国为氏。到了战国时期,姓和氏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姓氏合一后,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很快稳定下来,姓名的基本模式也完全确定下来,这种基本模式就是姓加名姓在前在后。可以说,我国姓氏的格局,早在汉代以前就确定下来了。宋人编撰的《百家姓》集姓五百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在汉代以前就开始使用了。汉以前文献查不到用例的仅有五十个。我国的姓氏格局已形成就意味着我国的姓氏在两汉以后不可能再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因为姓氏制度虽然再战国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并没有改变我国宗法社会的实质,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姓氏仍然是家族绵延的标志,当人们对姓氏有了自主权以后,姓氏的承继性必然强化了。具体地说,任何人从前代继承了姓氏,如无特殊原因,都不会轻易放弃它,放弃了自己的姓氏意味着血缘关系中断,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绝后”。即使在今天,人们的宗法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大大地削弱了,但“绝后”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都在维护自己家族的这个微不足道的标志,很少有人在为子女命名时,不用自己的姓氏,而改用他姓或重新发明个姓氏。这种情况注定了我国姓氏的格局不可能被打破。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使一些问题复杂化了,要考察姓氏的来源,特别是汉以前的姓氏来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历史风化作用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大致的轮廓,许多问题如果追根究底,很难得到圆满的答案。因此,我们在考察姓氏来源时,没有必要纠缠在个别的结论上。只要求同存异,使一些史料共同存在,待后世随社会进步和发展,以更多的资料和方法去伪存真,理清脉络找出真正的源头。正如我们考察黄河、长江的源头一样,在汇成黄河、长江的上游是很多小的支流,在很难确定哪一条是正源之前,在很多地理教科书上也只能统统地说他们分别发源于青海省巴彦克拉山的北麓、南麓,有的地方甚至竖起了“三江源头”的石碑,都大可不必过分纠缠的。而对于我们“单”姓的来源大体有以下一些说法:
  清同治九年,单紫诰在《序单氏谱稿》中云:“按周史所记,成王十有八载封少子於单县,是吴族受姓之始也。其所指单县,有人认为是山东省单县,我不敢苟同。
  据《百家姓》注:“单,徽音。南安郡。系出姬姓。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河南洛阳北)。为畿内候。世相王室,号单伯。”
  毛玉良编著的《千家姓》中:“单,南安族,周卿士单襄公之后。”(襄公名乾,定王姬瑜前604-前586卿士)。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版《百家姓探源》单条载:“单,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候,因氏焉,襄公、穆公、靖公二十于代为周卿士。(见《元和姓纂》)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见《魏书•官氏志》)。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单氏源自周文王的曾孙,算起来大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同时,他们还世代都是周天子朝廷上的卿士,声誉卓著。
  到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单氏又有新的成员加入,即由阿单氏、渴单氏所改而为单氏。起初,他们的单氏读作dan,后来与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单氏融为一体,只留下shan这个读音。
  在我国汉代单氏的表现极为出色,如在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榜中,就有过以定三秦的大功而被封为昌武侯的单究,以及曾经在刘邦寒徽时送过一匹马,后来以击败英布之功而被封为中牟候的单右车等。
  播迁到南方以后的单氏,在宋明之际表现十分优异。如宋代嘉佑年间的宜兴人单锷,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以三十多年的时间撰成一部《吴中水利书》深受后世推崇。
 明朝初年的萧山人单俊良,更是一位功在我国农业社会的杰出人物,在各地农村一直沿用至今作为灌溉的牛车,就是他发明的。
  辽宁北方电视台制作的《中华姓氏每日谈》电视解说词,对于单姓的发源地作了如下介绍:“古时候这个地名叫单。当年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编者按:即雒邑,今河洛,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称为成周。周成王封自己的小儿子臻为单伯,作为成周的甸内候,世袭周王朝的卿士。臻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这就是单姓。”
  河南省孟津县,是黄河流域的一座历史名城,他南依洛阳,北临黄河。早在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世代,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状态的华夏人就已在这里生息繁衍。在孟津县境内,有四千年以上历史的文化遗址,就多达四十多处,在这块放射着华夏文明耀眼光辉的热土上,诞生了不少中华民族中的望族。(编者按:世居显贵之族为当地所仰望。)其中就有在此以地名为姓氏的单氏家族。商朝末年,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天下八百诸侯,并誓师伐纣。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前1042-前1021)继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把小儿子姬臻封在这里的单地,世称单伯,单伯的后人中便有人以单为姓,成为最早的单姓人。如今生活在故土上的单姓子孙,还勤奋的装点着他们的家园。(电视画面:孟津县国寺,“根在河洛”碑刻、巍巍的邙山、滔滔的黄河,记者采访孟津县单寨……),登上埋着数以万计的帝王将相嫔妃官吏的邙山,远眺奔涌着中华民族喜怒哀乐的滔滔黄河,在感叹根在河洛的同时,单姓朋友你心中是否多了一份厚重的使命感!
  在单姓的名人中,汉初有大臣单右车;东汉有车骑将军单超;隋唐有名将单雄信;宋代有书法家画家单炜;还有水利学家单锷;明代有一位脚踏式水车的发明者单俊良;明代的开国大将兵部尚书单安仁以及词人单恂等。单超是东汉时的宦官,曾经和另外五位宦官徐瑛、唐衡等合谋诛灭外梁冀,五人同一天封侯,世称他们为五候。单超后被任命车骑将军。
  2003年二十七件青铜器的出土,将单氏的起源大大地推前了。而且还验证了《百家姓》、《千家姓》中关于单氏郡望为南安郡的说法。(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望族,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据《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72页至73页载:2003年1月19日下午,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一组的五位农民载取土时无意中发现了埋在地下的二十七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经过清理。专家坚定发现这批器物组合完整,有礼器、酒器、水气还有食器。器物中有鼎、鬲、盂、壶、盘,其形体硕大、造型精美,文饰繁缛,尤为珍贵的是27件器物上均有铭文,这在考古史上实为罕见。
  经过初步整理,专家们目前统计的数字为:27件青铜器上的铭文约有4000余字,其中立足附耳“逨”盘上的铭文共有372字,这是建国后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整理铭文后发现,不少铭文都记录了西周“单”氏家族与周王的关系。“逨”盘文字最多,反映的史实也最多:单氏家族第一代先人“单公”在辅助文王、武王灭周后,对周朝新占有的土地进行国土治理;第二代先人“公叔”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第三代先人“新室仲”帮助周康王处理朝廷事务;第四代先人“惠仲父”辅佐周昭王、周穆王讨伐楚国;第五代先人“零伯”辅佐周共王、周懿王;第六代先人“懿仲”辅佐周孝王、周夷王;第七代先人“龚叔”辅佐周厉王;第八代辅佐当朝天子周宣王(姬静)治理朝政,并出任管理山林的官员。
  此外,出土的12件鼎中,铸造于周宣王42年的鼎有两件,铸造于周宣王43年的鼎有大小10件,这些鼎的铭文主要是纪念周宣王对“逨”的多次赏赐。42年鼎的铭文记载了“逨”因为征伐戎族(当时的少数民族)打了胜仗,并缴获了很多车马,俘虏了很多敌兵,周宣王赏赐“逨”美酒和土地,以及“逨”对周宣王赏赐的感激之情。43年虽共有10件,但铭文所记录的内容大致相同,其中讲了周宣王为了赏赐“逨”给他换了一个官职,从过去主管山林变成负责祭祀和法律行政。43年鼎铭文还记录了周宣王赏赐“逨”车马、马具、礼服、头盔的事。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建皓介绍说:“单”氏是西周时期地位仅次于周公、召公的第三大贵族,他是掌握军权的显赫人物,相当于今天的司令官。
  由以上众多资料可以看出“单氏”、“单姓”最早形成于西周初期。并和周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按周始祖后裔,原居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迁到幽(今陕西彬县):古公亶父时,定居于周原,日臻强盛,周文王(姬罗)迁都于丰(亦作酆,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武王(姬发)灭商后,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年幼由其摄政),东征后营建洛邑(即雒邑,为成周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为东郡,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不但定出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还进一步肯定了商制的甸、候、绥、要、荒等“服”(国服不同于家之“五服”),京畿五百里以内叫“甸服”,甸服者须供应每天的祭品。故成王(姬涌)封其少子姬臻于洛阳北之单地,为甸候。西周早期的都成以及居地基本上在陕西宝鸡以东,西安以西一带,故周天子的宗庙均分部在今天宝鸡市的周围,“单”氏历代辅佐周天子,自然其应在周天子左右。这次出土27件青铜器的眉县就在宝鸡市东,距《百家姓》注、《千家姓》中所载“单”姓郡望南安郡(治獂道,今甘肃省陇西渭水东岸,辖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等地)不足200里。
  欢迎诸君就文中问题展开讨论,相信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单”姓的渊源。


分享按钮>>破解“单氏”渊源 挑战“天子九鼎”
>>明清时期高密单氏家族文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