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家族及其家族文化

    中华洪氏网 2012年10月24日 万家姓


洪氏家族及其家族文化
2010年5月6日洪俊华整理
 

 

 内容提要 洪氏家族是宋、明、清时期著名的“钱塘望族”,南宋时计有洪皓、洪适、洪遵、洪迈父子一品宰相级官4位,明代计有洪钟等一品宰相级官4位、二品尚书级官3位,清代则有大戏曲家洪昇,对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有多种历史高峰性的建树,对杭州自宋明以来的地域文化发展影响甚大。学术界对其中的某些个体有一些研究,但未及全部;从家族史和地域文化史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尚在开山中。

  以南宋洪皓在杭州始传的洪氏家族,于宋、明、清三代出过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南宋的洪皓、洪适、洪遵、洪迈父子,明代的洪钟、洪澄、洪瞻祖、洪楩、洪吉臣、洪吉晖、洪吉符祖孙,清代的洪昇,等等。集中出现如此多人物并对地域文化做出多领域贡献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研究杭州洪氏人物前人已下了一定功夫,但从家族史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尚在开山中。

 

  一、杭州洪氏家族及其家族文化特征

  洪氏家族是著名的“钱塘望族”,政治和文化影响甚大。这个家族的人物有政治理想和政治作为,却不拘泥于政治名利,而且文化抱负更为远大,在数百年里形成家族传统,同时也形成鲜明的家族人格特征。

  1.洪氏家族多重要政治人物,并有优良的从政传统

  洪氏一门在宋、明两代有多名任高官。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内有楹联:“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上联指南宋洪皓父子,下联指明代洪钟祖孙。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洪适曾任同中枢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即宰相兼军事首长。洪遵曾任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洪迈曾任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官居一品。南宋时实际计有一品宰相级官4位。洪钟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太子太保,也为一品官。洪钟曾祖父洪荣甫、祖父洪有恒、父亲洪薪因洪钟而追赠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洪钟长子洪澄官至内阁制敕中书、翰林院待制,次子洪涛以父荫授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曾孙洪瞻祖曾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抚,皆为正二品,视同尚书。明代实际计有一品宰相级官4位、二品尚书级官3位。

  洪氏人物于官宦生涯中重气节大义,有为官和做人的原则。洪皓(1088-1155),字光弼。宋政和乙未(1115)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完颜宗翰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辞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①完颜宗翰要杀他,幸有其臣下说情救助。但被流放到蛮荒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后又辗转到云中、燕京等地,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才赦归。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洪皓在金15年,受尽折磨污辱,几乎死去。但在危亡困苦中,仍时时心系宋室,不但寻机致书被幽禁在五国城的徽、钦二帝,还多次派人南下转达敌情,请求兴师,以图恢复。时人称其为“宋之苏武”。洪皓三子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野处,卒谥文敏。他也曾使金,金人逼他改称“陪臣”,洪迈坚决不从,受到金人多方困辱。洪皓长子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皓使金时年方13,即能任家事,高宗赞其:“父在远方,子能自立,忠义之报也。”绍兴十三年迁秘书省正字。是年父自金归,忤秦桧,洪适出任通判台州军事。绍兴二十八年,除知荆门军。后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兼提点刑狱。任内皆著政绩。后迁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司农少卿、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任内也为人称道。乾道元年(1165),任翰林学士签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任怨革弊。次年久雨成灾,他努力治灾,却自责而引咎辞职。后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乾道五年,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洪氏人物重民生,多行德政,宽人荐贤。洪皓“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登政和五年进士第。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辞。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民坌集,皓恐其纷竞,乃别以青白帜,涅其手以识之,令严而惠遍。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其后秀军叛,纵掠郡民,无一得脱,惟过皓门曰:‘此洪佛子家也。’不敢犯。”②洪皓次子洪遵(1120-1174),字景严,卒谥文安。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命尚书苏保衡由海道窥南宋两浙,浙西副总管李宝驻兵平江府御之,洪遵受命知平江府,为李宝筹措资粮、器械、舟楫等,为其战胜金军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但洪遵并不以此而邀功争赏。在知太平州任上,50多岁的洪遵还组织民众修筑损坏的圩田。曾向宋廷推荐李焘、郑伯熊、林光朝等人。洪迈除在朝廷做重臣外,也曾在福州、泉州、赣州、绍兴等地作地方官或教官,多惠政。

  洪氏人物多政治谋略,善于用科学原理治政,并有担当精神。洪遵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长期困扰朝廷的“钱荒”问题(金属货币短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铸钱诸监》条云:“七月庚辰,洪景严为起居舍人,为上言铜器之害。上言出御府铜器一千五百事付泉司,遂大敛民间铜器以铸钱,许告赏。其后得铜二百万觔。”③洪遵七世孙洪钟(1443-1523),字宣之,号两峰居士,卒谥襄惠。明成化乙未(1475)进士,谙习宪典。成化二十一年(1485),奉命前往江西、福建、两广安抚流民。回京后向朝廷建议,鉴于流民和移民错杂、习于争斗的实际情况,应设立乡学、社学,教民诗书,使之受教化、懂礼让。时人以为是知本之论。弘治二年(1489)起先后任江西按察副使、四川按察使。“所在发奸擿伏,无所扰避;而听决如流,庭无宿讼。由是豪横屏息,自土官宣慰使,皆懔懔奉约束。”④弘治九年(1496)后又任江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顺天等府,兼整饬蓟州诸边备。时朵颜虏势日猖獗,以边备积弛,向朝廷建议增筑边关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直抵居庸关,延亘千余里,修城堡370所。又奏减防秋官兵6000人,岁省挽输犒赏之费以数万。创建浮桥于通州,以利病涉。毁永平陶窑,以息军民横役之苦。将权贵所夺民产及牧园草场悉还于民。由于得罪权贵,遭诬告,改任云南巡抚、贵州巡抚。正德二年(1507),升布政使、右都察御史。正德三年,任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寻升南京刑部尚书。正德四年,改任北京工部尚书,又改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赐玉带。正德五年,负责川、陕、湖、河四省军务。先后以计擒灭丘仁、杨清、蓝五、杨友、杨爱等流寇。朝廷七降敕奖励,赐白金麒麟服,进太子太保。但其7次上奏章推辞乞归。后任南京刑部尚书、北京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

 

  2.洪氏人物有多种历史高峰性的文化建树,开一时风气洪氏一门大部分均有很高的史学、文学造诣,著述宏富。洪皓知识渊博,是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他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撰为《松漠纪闻》。除《松漠纪闻》外,洪皓还著有《鄱阳集》《鄱阳词》《輶轩唱和集》《帝王通要》《春秋纪咏》《姓氏指南》《金国文具录》等。洪皓还“善琴奕”,“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⑤洪皓有8子,以洪适、洪遵、洪迈最为著名,合称“三洪学士”。3人先后中博学宏词科,有“三洪文章满天下”、“天下三洪,文章之雄”之誉,又有“父亲子伯以文裳相掸,屹为一代礼乐宗主”之说。三洪都是宋代的骈俪四六文大家,又是史学家。洪迈“学问赅洽,为不数见”⑥,六经诸史各家文集无所不通,人称在父兄之间“文学最高”。历高、孝、光、宁宗4朝,屡兼编修官,参与编纂各种体裁的史书。一生著述宏富,见于《宋史·艺文志》的就有近30种之多。主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野处类稿》《史记法语》《经子法语》《南朝史精语》《万首唐人绝句》《容斋诗话》《容斋四六丛谈》等。

  洪氏人物对许多专门的学术领域独有建树,且精深程度为人不及。洪适主要致力于金石学研究,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其金石学著作,特别是《隶释》《隶续》,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洪适另著有《隶韵》《淳熙隶释》《隶纂》《盘洲集》《五代登科记》《宋登科记》等著述。洪遵是著名的钱币学家,所作《泉志》是一部考疑征信、学术价值很高的钱币学经典著作。《泉志》体例严谨,文字精练,考订审慎,并重视考究域外钱币,引文均注明详细出处,论说思熟虑精。其对先秦货币之断代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于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元、明、清和民国初年编撰的钱币谱录,基本上承袭了《泉志》的分类法。中国古代钱币学专著多已亡佚,幸赖《泉志》保留下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的钱币学论说和见闻纪录,其中引据的前人著作多达90余种。洪遵另著有《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洪氏集验方》《金生指迷方》《洪文安公遗集》等。

  洪氏家族历来有藏书刻书传统,其几代对保藏中国典籍做出特殊贡献。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称:“洪氏自宋忠宣公迁杭以来,青箱世守,代有科名。”后代子孙自清初至咸丰犹代有人出,以为“世泽贻谋,罕有伦比,附记之,以征诗书报矣。”⑦洪皓藏书甚富,人称其收“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稗官小说亦暗诵数千言”。又善识别古彝器,每见书画,不计其值,常倾囊购之,必得之而后快。日积月累,所藏之书达万余卷、名画数百卷,但金人犯秀州时皆毁于兵火。不过,其藏书之志未泯,后仍续事搜求。出使金国被拘15年期间,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访求廛市之间,换易于酋渠之家”,所得甚多。及放归,乃捆载以还。洪适《盘洲集》卷五十《檄进太祖皇帝御书奏状》记,曾得北宋乾德、开宝间御府所编次太祖皇帝御笔数十卷。又卷三十四《重编唐登科记》序称,洪皓在北廷日,曾得昭文馆原藏唐代姚康《科第录》前5卷,最为详尽,而亡其10有1卷。⑧这些书籍,原为北宋宫廷藏书,价值极高,金人攻破开封,尽辇至而北。洪皓在北庭日千方百计搜罗故国文献,已超越个人藏书爱好。洪皓在漠北被拘期间,因无纸张,尝取当地桦叶代纸,默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称“桦叶四书”,以此为教材,教授金人子弟,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洪适在中国刻书史上有较大影响。所刻书主要有《松漠纪闻》《隶释》《隶续》《论衡》《元氏长庆集》等。洪迈于南宋淳熙(1174—1189)间录唐五、七言绝句5400首进御,后复辑得满万首成《万首唐人绝句》101卷,并加以刊刻。宋孝宗评其“选择甚精,备见博洽”。明代洪氏家族继承宋代家学传统,自成化至崇祯近180年五代连续藏书,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范例。明屠勋《太和堂集》记洪钟之父洪薪及其妻姚氏教子事。洪薪殁后,姚氏尝教诲洪钟云:“汝父存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语人曰:‘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教子一经耳。’每得当代名公文稿,必亲手录以为汝式。又尝私语汝曰:‘吾家自安抚公以来,累世称德,然未有显发者,虽吾祖与父大负才美,而不获见用,吾亦偃蹇若是。所以显发而昌大门户者,尚有望于尔曹也。汝能记之乎?’”⑨洪钟受父遗教,一生喜藏书、读书。洪钟后人洪瞻祖、洪吉臣、洪吉辉、洪吉符等也富藏书。洪钟孙洪楩,字子美。因恩荫任詹事府主簿。继祖、父藏书,所积甚富,于藏书之外,从事校刊,为明代著名刻书家。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称洪楩藏书“承先世之遗,缥缃积益”,有《洪子美书目》。又称其刻书“既精且多”。洪楩的藏书刊书活动主要在嘉靖年间(1522—1566),在西溪湿地故居有三瑞堂藏书楼。又曾在杭州清吟巷设刻书坊,堂名清平山堂。所刻书据知有《清平山堂话本》《蓉塘诗话》《六臣注文选》《路史》《医学摄生类八种》《唐诗纪事》《新编分类夷坚志》等。《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刊印最早的宋元明话本集,对明代话本小说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研究中国话本最可靠的资料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洪楩刻《清平山堂话本》所据底本估计有个传钞本,此本未经整理,所以篇中误夺字在在皆是。洪楩刻书颇精,按理不会如此,究其原因,很可能出于为保存话本原始状态和原始风格的原因,犹如今天影印某些古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洪楩刊本对研究宋元话本更有价值。

 

  洪昇是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家之一,他的戏曲创作可以说达到极致的地步。其中《长生殿》是划时代的作品,达于中国戏曲的高峰,可谓压卷之作。《长生殿》与《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共同名列四大明清传奇,又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共同名列四大古典名剧。从现代的角度来观照,《长生殿》相比于其他几种名著更加契入人性,更具有内在性,因而也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和永恒的价值,对后来的戏曲和小说创作影响甚大。《长生殿》的曲文创作更可以说登峰造极,在中国戏曲史上无出其右。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别号稗村、南屏樵者,生活于清代初期,当时与孔尚任齐名,世称“南洪北孔”。一生创作戏曲作品40余种。有曲目可考的有传奇《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孝节坊》《长生殿》《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9种、杂剧《四婵娟》1种。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

  二、洪氏家族及其家族文化与杭州的地缘关系

  目前文献可查的杭州洪氏最早的祖先为五代宋初的洪斌卿。洪斌卿随周太祖为兵马使,广顺元年(951)被封为肃州节度使,宋太祖后加封为敦煌郡公。杭州洪氏祖籍见于典籍所载,有江西鄱阳、乐平之异。乐平古属饶州,为郡(府)属县。饶州州治在鄱阳。今乐平市属景德镇市,鄱阳归上饶地区。“鄱阳说”多缘于《宋史·洪皓传》“洪皓……番昜(即鄱阳)人”,和《敦煌郡洪氏通宗谱》洪皓曾祖父“洪士良迁居饶城”之记载及洪皓文集称《鄱阳集》,此说较为可信。⑩

  洪皓因使金有功,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据《万历钱塘县志》载,绍兴十三年(1143),洪皓“全节归,高宗赐第钱塘葛岭。”明嘉靖时改旧地为洪忠宣公祠。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11]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钱塘县志》载,忠宣公于建炎初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达卫重修,并书一联云:‘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亦自确切。”[12]

  洪皓以下四世洪捷中(或云洪其二)仕宋为浙东安抚使,元代避居浙江上虞。洪捷中传洪理,洪理传洪善祖,洪善祖传洪福四,洪福四传洪荣甫,洪荣甫传洪有恒。洪荣甫元末明初迁居洪家埭,今属闲林镇(五常)五常村。洪有恒,原名武昌,犯明洪武年号讳,被逮捕。明太祖询问其来由,答以“以武昌盛天下”。太祖十分高兴,亲自为其改名“有恒”,并授国子监丞官职。但他坚辞,“归隐西溪,潜心理学,人皆钦之。”丁立中《西溪怀古诗》之《西溪怀洪有恒》诗云:“武昌豫兆大明兴,御笔亲题改有恒。归处西溪风度异,荣登北阙露光承。儒修自励贤人隐,官职坚辞国子丞。五子其昌鸣凤卜,功名显赫付孙曾。”[13]洪有恒子洪薪,字汝林,号淡庵,也以学问名世。至洪薪子洪钟时家业宏富至于顶峰。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一《纪胜》称:“太师初赐第于钱唐之葛岭,子孙家西溪,族指甚繁,代有名德。”[14]

洪钟祖孙几代对杭州的影响甚大。西溪湿地的划龙舟活动兴起于唐代,南宋时较盛,洪钟退居西溪湿地后,为“庆丰年”、“祈社安”,发起端午节“龙舟盛会”活动,渐演为具有一定程序和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又为改良民风、强民体质,他又将在朝期间带兵征战的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结合,改制出一些独特的兵器,创编武术套路108法,教人演练,兴“五常十八般武艺”。洪钟一生勤奋好读,也十分重视办教育。相传他幼年读书时要过河港,其母每日摇船相送。为感母恩,他在五常港与严家港交汇处建思母桥、思母亭以资纪念。目前遗址尚存,并保留有思母亭碑。曾作《命子作》诗:“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籝。望汝成大贤,惟教以一经。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才以博而坚,业由勤而精。”又有《重修万松书院碑记》云:“皇明圣圣相承,益隆治道,而于教养之政尤切切焉。以故侍御之臣仰体德意,于作养学正生徒之外,又有修复书院,盖欲山林田野之人来歌来游者,睹羹墙于面貌,仰望圣道如日星,不为异端所惑厖。”[15]晚年辞官后筑两峰书院于西湖涌金门之南。洪钟曾孙洪瞻祖,字诒孙,号清远山人,生卒年不详。万历戊子(1588)进士。颇有军事才能。辞官归乡隐居40余年,于西泠桥下筑别业巢云居。在西溪湿地留有许多遗迹,曾多次倡导和资助西溪湿地的文化建设,如重修法华寺、浩然院(永乐庵)等。所著《西溪旧志》是最早的西溪湿地乡土志,对其自然和人文作了综合性详细叙述,是介绍西溪湿地最富有创建性、表达层次最高的古代文献,且文与意俱十分开阔,堪称美文。另著有《清远山人稿》《西溪集》等。洪瞻祖子洪吉臣、洪吉晖、洪吉符也以诗文名于时,有“城西有三洪,英英文字雄”之誉。[16]

  洪昇与杭州、包括西溪湿地有很深的关系。他一生大约可分为顺治三年至康熙六年(1645—1667)、康熙七年至二十七年(1668—1688)、康熙二十八年至四十三年(1689—1704)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的大部分在杭州,大约有40年之多,占他生命时间的三分之二。中间约20年旅居北京、漫游南北。洪昇生长在杭州一个“累叶清华”的官僚家庭。书香门第,庋藏丰富,素有“学海”之称。外祖父黄机,擅长翰墨,博学多识,康熙年间官至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父亲也爱读书,并擅琴瑟艺事。洪昇少年时师从陆繁弨,攻读经史,15岁便能考镜古今,发笔写诗。又从名儒毛先舒、朱之京等学习经籍。常常拜访师执柴绍炳、沈谦等明朝遗民,听他们抚今追昔回首明清变替的故事。毛先舒、沈谦不仅学问渊博,名列“西泠十子”,而且都善于创作戏曲。受他们熏染,洪昇也引发了对戏曲的兴趣,并且还与戏曲家袁于令结交。所作诗词或愁情缠绵,或壮怀激烈,文辞较为清新俊逸,被友人称作骚坛奇杰。康熙七年(1668),洪昇赴北京国子监就读。但1年之后,除获得负有文名的上舍外,仕途并无进展,失意南返。康熙十年至十八年(1671—1679)前后近10年,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叠遭“家难”、国难,和二弟洪昌被赶出家门,并于康熙十二年(1673)被迫离开杭州于次年到达北京,开始长达17年的流寓生涯。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康熙皇后佟佳氏去世。依清朝仪制,皇后之死是为国丧,百日之内京师方圆之地不许作乐。八月,洪昇在北京的诗友、时为赞善的赵执信会集一时名士,请京城名戏班内聚班的伶优演出《长生殿》,众人宴饮观剧。不料被人告发弹劾,众人遭朝廷议处。结果观戏的50多名士人均被牵连。赵执信被罢职,查慎行遭除籍,洪昇被系刑部狱,枷号示众一月。后被国子监除名,遣返回乡。康熙三十年,洪昇回到杭州,从此乡居。平素常以交游乡里耆老或游历吴越两地山水名胜而自适,又借参禅来宽解慰藉心灵的矛盾苦闷,并自称“病维摩”。康熙三十三年,在西湖孤山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从此在杭州有了定居之所。他的生活轨迹得以和青年时代连续起来,身份从当年的学生变成了老师,招集了许多年轻学子,以教书为生。同时也写下了许多放浪江湖的诗文。

 

  洪昇《长生殿·例言》有他早年在杭州如何构划创作《长生殿》的记述:“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沉香亭》是《长生殿》的雏形。皋园在今杭州城东清泰门内。洪昇约于康熙十四年(1675)在杭州完成《沉香亭》初稿。到次年以后,又加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之事,改为兼顾个人情怀与家国忧患的《舞霓裳》。后再改为《长生殿》。洪昇晚年居乡后,将大部分心力、神思倾注于《长生殿》的修订,力求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因为得到精通音律的徐麟的帮助,终于达到“句精字研,罔不谐叶”的地步,所以能使“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17]康熙三十四年,洪昇51岁,《长生殿》付梓,在吴中一带扮演成风。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59岁那年,《长生殿》得以在杭州吴山重新演出,盛况空前。正如时人诗中所说:“窈窕吴娘歌此曲,风流老辈数斯人。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杨嗣震《《长生殿》题辞》)此时洪昇还完成杂剧《四婵娟》的创作。

  三、洪氏家族遗物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西溪湿地的许多文化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家族,直接源于宋明时期的洪氏家族。历史上,在秋雪庵等许多西溪湿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中,洪氏家族都给予大力资助,或也是直接的建设者。现在闲林镇(五常)五常村洪家埭居住有洪氏后人。洪家埭留有包括洪氏宗祠、祖茔、洪园等许多洪氏家族的历史文化遗迹,留下镇东穆坞则有洪钟墓。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化、特别是各种传奇传说以及洪家埭一带的民俗,许多也是有关洪氏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这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因素都是杭州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十分重要的有机的内在文化因素。

  洪氏宗祠规模较大,目前尚保留有很少一部分清代或民国时期的旧屋。据当地村民回忆,洪氏宗祠约于1975年拆毁,当时堂屋仍保存较为完整,院内廊柱刻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大宋陛下是一品,为民治国掌朝纲;明纪祖孙同朝臣,五书伴驾护君皇”两联,正殿御爵府则刻有“天运灵台”匾和“宋祖传世郡敦煌,圣授御铭三瑞堂”联。洪氏宗祠附近有洪氏祖茔,2003年10月发掘出洪薪石像、石马、石碑等遗物。洪薪石像高1.2米,眉目清朗。石碑高约2米,厚约0.2米,中刻“奉天诰命”等字以及皇帝3次追封洪薪的敕命书。洪钟墓在东穆坞莲花山。明世宗赐葬洪钟于东穆坞,并3次派使者前来吊祭。时任兵部尚书的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在《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中,对洪钟有“桓桓襄惠,嶷然人杰”的赞誉。

  目前没有发现有关洪园的确切的文献记载。据当地人传说,洪园有13幢庭屋、13道门。冯梦祯《快雪堂集·日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二十日条有这样的描写:“饭后视新成洪氏花园,曲池十余亩,周以修竹,大佳。但得方幅,信移居佳处也。”[18]又《西湖志纂》载:“洪园,在河渚东。《钱塘县志》: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今余地已属他姓,堆小丘犹存,山石玲珑,茂树森荫,尚可登眺。”据初步判断,洪园约在洪家埭的五常港与严家港交界处。《西湖志纂》所载不确。《西湖志纂》是李卫、傅王露所撰《西湖志》的缩简本,而《西湖志》仅称洪园“在西溪”。所谓“河渚东”可能是“河渚西”之误。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性保护和建设中,可以考虑恢复重建洪氏宗祠和洪园等。另外,也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新建一些文化设施。中国最早的戏曲宋元杂剧形成于杭州,明清两代的杭州戏曲走向历史高峰。宋明时期杭州的印刷出版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发达。自北宋开始,官方所修正史以及国子监用书即大部分在杭州印制。宋明时期在杭州写作并出版的各种历史著述和其他文化、科学著述在全国也属最多。这其中,洪氏家族有特殊贡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昇也为南宋“杭州布衣”。可以根据这些史料新建洪昇纪念馆(中国戏曲博物馆)和中国印刷出版博物馆。

  注释:

  ①②脱脱:《宋史·洪皓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王守仁:《益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王守仁《王阳明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

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⑤洪汝奎、钱大昕:《四洪年谱·洪忠宣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珍藏本《年谱丛刊》第二十二册。

  ⑥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容斋随笔》,上海书店2000年版。

  ⑦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⑧洪适:《盘洲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宋刊本。

  ⑨屠勋:《太和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有《赠承德郎、刑部主事洪公、封太安人姚氏行状》一通。

  ⑩同注1;洪炳中:《敦煌郡洪氏通宗谱》,轮溪书屋刊本,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

  [11]王守仁:《王阳明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梁章钜:《楹联丛话》,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13]丁立中:《西溪怀古诗》,梅溪书屋刊本。

  [14]吴本泰:《西溪梵隐志》,武林丁氏八千卷楼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

  [15]转引自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同注13之《西溪怀洪载之》。

  [17]吴人:《长生殿·序》,转引自中山大学中文系《《长生殿》讨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18]冯梦祯《快雪堂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本。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发布时间: 2008-9-18

   作者周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杭州310006)

 

 


分享按钮>>江苏盐城洪氏宗谱序
>>洪氏世系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