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名人-包咸

    中华包氏网 2012年6月18日 包氏名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包咸:&ldquo;教育&rdquo;农民军的帝王师</span></p> <p><br /> <span style="line-height: 22px"><span style="font-size: 16px">&nbsp;&nbsp;&nbsp; 传说东汉时期,延陵出了个神童,名叫包咸,他非常聪明,经常私塾老师上面刚讲完,他在下面就能背诵了。不久他在家乡就找不到比他学问更好的老师了,包咸的父亲只得将他送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去上太学。 <br /> 包咸进了太学,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业更是突飞猛进,他博览群书,研读《鲁诗》、《论语》,并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太学生中较有名望的人物。至于他如何成为一代儒学大家,其间还有段曲折的故事。&nbsp;<br /> <br /> &nbsp;&nbsp;&nbsp; 王莽新政末年,也就是包咸三十六岁的时候,因为天下大乱,到处爆发农民起义,连长安也是人心惶惶,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包咸无法安心读书,于是他带了一些书,离开了长安,准备回家乡去。途经东海郡(此东海郡当时隶属山东),遇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因为这个队伍里的士兵都用朱砂涂眉毛,所以就被称为&ldquo;赤眉军&rdquo;。于是包咸就被抓了起来关在军营里。一连数十天,他从早到晚诵读经书,好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而且读到惊奇高兴处,还会放声大笑,读到悲哀伤心的地方会失声痛苦。起义军觉得很奇异,就把他抓来审问。 <br /> <br /> &nbsp;&nbsp;&nbsp; 东汉名人包咸(公元前6-公元65年),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今镇江丹阳)人。少为诸生,游学长安。建武初,举孝廉,除郎中,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官郎中,入宫教授太子《论语》,公元58年(时包咸64岁),刘庄即位,是为明帝,年号永平。公元62年为永平五年,下令任68岁的包咸为大鸿胪。公元65年即永平八年,包咸去世,终年71岁。 <br /> &nbsp;&nbsp;&nbsp; 包咸说自己看的是五百年前孔子写的书。起义军的小首领听了哈哈大笑:&ldquo;五百年前的死人写的书有啥好看的,真是读书读傻了。&rdquo;他随手从包咸的背囊里抽出一本书,指着其中一行让包咸念给他听。包咸于是照着书本念道:&ldquo;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rdquo;小首领一听立马觉得很有道理,读书人不种田,该骂!包咸继续念道:&ldquo;不患寡而患不均。&rdquo;因为农民起义军本身没认多少字,包咸就解释给他们听,这句话意思是不怕贫穷,只怕贫富不均。起义军一听更是赞同,说,我们赤眉军起义就是为了劫富济贫啊。接着包咸又念了《孟子》里的&ldquo;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dquo;,起义军听后沉思了会儿说:&ldquo;看来这书里也有讲的对的地方,等我们打下这座江山以后,一定要让我们农民的孩子读书上学、识字明理。&rdquo;接着他们决定放包咸回家,等他们打下长安再让这些读书人去读书。由于回家的路途仍是遥远,为了安全起见,包咸决定暂时住在东海郡,建立学堂并讲经教授课业,声名渐隆。正因为这次机缘巧合,为包咸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东海可以说是包咸成就功名的跳板。 <br /> <br /> &nbsp;&nbsp;&nbsp;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他回到曲阿故里。郡太守黄谠久闻他的儒学名声至隆,让自己的儿子也拜包咸为师。<br /> &nbsp;&nbsp;&nbsp; 由于包咸品行高洁,儒学精深。不久就因为孝肃廉洁被授予了官职。建武年初,又被召入朝廷,教授皇太子刘庄《论语》,并作章句分析解释。太子刘庄即位后,史称汉明帝,作为皇帝的恩师,包咸倍受尊敬和器重。永平五年(公元62年),迁升大鸿胪。 <br /> <br /> <br /> &nbsp;&nbsp;&nbsp; 汉明帝刘庄,公元57-75年在位,热心提倡儒学,与其子章帝(75-88年)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ldquo;明章之治&rdquo;。 <br /> &nbsp;&nbsp;&nbsp; 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每遇到经书上的疑点,往往遣小黄门到他家直接求教。明帝见包咸生活节俭清苦,常额外赏赐一些珍玩束帛,为他增加一些俸禄,而包咸总是将这些散发给贫困的儒生,自己依旧节俭。这种行为自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不仅包咸习儒尊儒,包咸的儿子包福同父亲一样,勤习儒学,后来也成为皇帝的老师。由此当时包氏的名声非常显赫。永平八年,包咸病重,明帝亲自驾辇临视。包咸病逝后著作有《论语章句》、《鲁诗章句》传世。 <br /> &nbsp;&nbsp;&nbsp; 丹阳《包氏族谱》序言称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包咸成为了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包氏族人,尊为丹阳包氏一世祖,而儒学更是成为包氏家族的一种世家文化,深深影响着包氏的后代。 <br /> 宽宏大度的包咸<br /> &nbsp;&nbsp;&nbsp; 能够容纳和承受的限度为量,能给自己和子孙带来安宁的为福。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只有想到远处,见识广博的人,才可走出认识的误区,真正做到有福有量。机关算尽,过于进究心机,为人必失厚道,必然招致灾祸。<br /> &nbsp;&nbsp;&nbsp; 东汉末年,包咸的仁德大度之名已为世人所知。王莽当政时暴发了许多农民起义。天风五年,琅邪人樊崇在莒县发动起义。因起义军用赤色涂眉,故称&ldquo;赤眉军&rdquo;。一次,包咸在返家途中,被赤眉军抓获。和包咸关在一起的有很多人,他们吵闹不休,包咸让大家冷静下来以伺机逃走,可他们只知哭闹,听完包咸的话气愤得大骂,还痛打了包咸一顿。包咸并不记恨,又劝导大家说:&ldquo;我们身在虎口,如果不冷静地想对策而任意胡闹,结果会更加不利。&rdquo;包咸身在难中仍旧朗读经书,赤眉军首领见他态度从容,单独审问他,赤眉军对他宽大仁德的风度深感敬佩,最后竟放了他。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闻知包咸的仁德,召他入朝为官。他初入官场,因不肯趋炎附势,屡遭打击和诬陷。包咸的卓然不群渐渐为光武帝所注意。他让包咸做了皇太子的老师。光武帝对群臣说:&ldquo;不争不显,宠辱不惊,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呢?包咸不求私利,品行端正,气量非凡,这样的人不重用,会让天下人寒心呀!&rdquo; 包咸的高风大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本色。汉明帝继位后,见自己的老师生活清苦,常常赐他一些财物。包咸用这些财物救济一些贫穷的人们。他常说:&ldquo;仁德不能靠攫取得到,有了仁德才是做人做事之本。&rdquo; 竖刁是春秋时齐国人。他出身贫寒,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他天资聪颖,伶俐而善于应变。很受恒公宠爱。齐桓公时,管仲任齐国宰相,由于管仲颇具才干治国有方,所以齐桓公对他非常信任,尊他为&ldquo;仲父&rdquo;,把国政全部交给管仲处理。管仲不负君望,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在这样一位宰相面前,必怀叵测的竖刁很难抛售其奸。所以他在桓公面前设法谗毁管仲。有一次,他对桓公说:&ldquo;常言说:&lsquo;君出令,臣奉命。&rsquo;现在咱们齐国只知道有管仲,根本不知道还有君主您呀!&rdquo;对此桓公不以为然,斥责他说:&ldquo;我和管仲的关系,如同身体和手足一样,有了手足,人的身体才会健全;有了仲父,我才真正成了国君。你们这些小人根本不懂其中的道理。&rdquo; 竖刁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真可谓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妄图诋毁管仲的阴谋失败后,他又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长卫姬,是齐桓公最宠爱的妃子,竖刁对她用尽心机,百般献媚。长卫姬也对竖刁宠信备至。为了使长卫姬的儿子无诡能够当上太子,他们串通一气,向桓公百般请求,万般纠缠,最终竖刁阴谋立储的企图遭到了失败。齐桓公死后,竖刁还是阴谋立公子诡为齐侯。公子昭逃到了宋国。齐公子无诡元年,宋襄公亲率卫曹、邾二国之师兵压齐都郊处。国懿仲、高虎二人高议说:&ldquo;现在公子昭得宋襄公之助,已率兵回齐,我们铲除逆贼的机会到了。&rdquo;于是,二人设计诛杀了竖刁。 <br /> </span></span></p>



分享按钮
BAIDU_CLB_SLOT_ID = "31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