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家谱源流】绍兴容山包氏宗谱(二)

    中华包氏网 2014年1月28日 包祖伟


绍兴容山包氏宗谱(二)

绍兴容山包氏宗谱序言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

        据考证,包字作为姓氏距今巳有2500多年历史。传说我华夏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劈地,先有伏羲,后有神农,虽有传说,但无记载。直到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撰《史记》,才将中华民族认定为炎黄子孙,而包姓更是黄帝嫡传。

        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为少典之子。因神农氏日衰,诸候征战,炎黄两帝决战于阪泉之野,轩辕三战而胜,遂废神农氏自立为王。各路诸侯纷纷臣服,乃拜轩辕为“黄帝”,尊为天子,建都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改称熊氏。

        楚国的先祖季连,乃人文始祖‘黄帝’之孙、昌意的儿子火神‘祝融’之后,为高阳的第五代孙也。季连生附祖,附祖生穴熊……,其苗裔鬻熊之子熊丽事周文王,因此,熊丽之子熊狂及孙熊绎均受封。后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芈姓,居丹阳(今湖北一带)。申包胥乃楚君蚡冒之后,别名蚡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之计破楚入郢。申包胥为救楚复国,赴秦国求秦王出兵救楚。在秦宫殿痛哭七日七夜,滴水不沾,终于感动秦哀公派战车五百辆救楚,一举击退吴军,收复郢都。昭王为封赏有功之臣,以5000户奖赏申包胥,包胥不受,宁愿隐居山中,并让其子孙后代去掉申字,以包为姓,这就是包姓的始祖。

        此后,包氏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人才辈出。至唐末,业公为避战乱,迁徙庐州(今安徽合肥),经袭公、士通、令仪,到包氏35代,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清官“包龙图”包拯。包公娶董氏生包繶不幸早亡,乃由其孙氏留下包绶,才使包公后代兴旺。

        包公之后为羡、松、中、直,至包公第五世孙(耆年公曾孙)包启祥始护驾南宋康王到浙,在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后迁居浙江诸暨砚石,为砚石始祖,堂号《河清堂》。其分支有称长房者迁山阴,有称二房者迁绍兴湖门,有称三房者迁萧山七都……。

至包公第9世包兆昌(万一公)复迁诸暨东安包村,约1750年(清雍正三年),包公第22代包秉辉从诸暨过漓渚迁绍兴容山,即容山始祖。而仍留于包村的秉辉以后第四、五代因太平天国屠杀,仅存36人,呜呼哀哉!

        秉辉先居于容山毛婆溪,至第三代包世锦在容山横街创建乌台门,遂分为新、老两族,新族居乌台门,老族居毛婆溪。为加强房族管理,请一秀才续写家谱,确定族谱为“馀承宗祖德,惟望子孙贤”。其意是要求下一代必须继承先祖包公清廉的美德,期望子子孙孙聪明贤慧。

        容山包氏家谱毁于文化大革命,1998年由包公29世孙祖权、祖伟、祖敏三人发起重修祖坟,并编撰了乌台门族谱。2003年,诸暨包公30世裔孙包永年为首,根据《暨阳包氏宗谱》结合《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和日本《暨阳东安包氏宗谱》,重修了《诸暨阮市包氏宗谱》。2009年祖权、祖伟参加了合肥召开的“包公诞生1100周年公祭大会”,更增强了重修容山宗谱的决心,在许多宗亲的支持和鼎力资助下,终于2010年清明到来之际,完成了《绍兴容山包氏宗谱》。

        由于资料的缺失和人员的分散,给编谱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肯定有许多错误和遗漏之处,望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包公29世孙  包祖伟  拜撰

                                                                                                   公元二O一O年四月于绍兴

 


分享按钮>>【包氏家谱源流】绍兴容山包氏宗谱(一)
>>中华司姓网祝司氏族人马年春节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