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包氏的精神文化 第一章 忠臣门包氏的由来 一、楚昭王御封忠臣门 “忠臣之门”是周朝楚国君王熊轸给申包胥大夫府的御封。 申包胥,荆州人,生于楚康王年间(约公元前545年左右),是楚国大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吴兵伐楚破楚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楚昭王流亡于随国,申包胥避于夷陵石鼻山。包胥书劝子胥退兵无效而赴秦乞师,哭秦廷七昼夜。秦君受感而出兵救楚,楚得以复。楚昭王念其功高,封包胥为右尹,赐食五千户重赏。包胥辞而不受。昭王令其就任,包胥扶老携幼,隐居会稽玉龙山。昭王使人在包胥府门上书“忠臣之门”四个大字。古代“门”的含意是门类,或门派,“忠臣之门”是楚昭王对包胥氏族的敇封,是为包氏第一府至高无尚的荣誉。 二、申包胥隐居立包姓 据《国语》、《左传》、《史记》、《姓氏寻源》等史书记载:包氏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包氏各地宗谱的序言也叙述说:氏族始祖是楚国大夫申包胥。玉龙谱载包胥祖撰的《修谱序》说:“吾父申全被奸臣诈害,死于宁国,楚王发其仁爱,怜母寡居,重吾才能,委授微职后,吾报父仇兴兵克战,父仇亦伸,加升楚上大夫,忠心辅国。迨因楚王失德,人伦错乱,信谗言,杀忠良,君臣大变,子胥覆楚,吾乞师以复,吾虑官高必险,故辞封弃赏,隐于玉龙山,去申更包名胥,以定千载不异耳” 《史记》卷四十和《东周列国志》等书阐明:鬻熊之十六世孙名眴熊,亦名蚡冒。蚡冒之裔孙曰申包胥,亦名勃苏,蚡苏,因系楚王蚡冒之裔,故又曰王孙包胥,蚡冒勃苏。因乞秦复楚,功高盖世。但高风亮节,辞封弃赏,隐居不仕,去申更包,创立包姓。后嗣子孙,皆以包为姓,以包胥为包氏一世祖。 第二章 精神文化“忠孝廉” 一、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 我祖包胥出身于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厚。父亲申全被奸臣诈害死于宁国,楚王驾辛视慰。欣胥祖之文武,遂授职领兵,为父雪兔。凯旋而归,加升为上大夫。公元前506年,伍员率吴兵破楚郢都,胥祖誓解国厄,蹠膝胼胝,蹭蹬至秦乞师,哭庭七日,时不绝声,秦哀公受感而出兵救楚,胥祖立下盖世之功,受楚昭王御封为忠臣。《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都记载了胥祖的丰功伟绩。誉称“忠臣包胥”。历史学家说:“申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其执着、忘我的爱国精神,在‘乱臣贼子’的春秋时代,正如黒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胥祖的为人之道是“忠、孝、亷”。 重孝守信 义释伍员 胥祖与同僚武将伍子胥(伍员)因名同志合,结为八拜之交。子胥之父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熊建之师。平王二年太子副师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提亲,因秦女美丽被平王纳为妃子。太子被遣于城父守边。无忌恶谗:“太子失妻有怨而擅兵、外交诸候,且欲人为乱矣”。平王召太子之师伍奢问责。伍奢敬言:“王独奈何以谗贱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而囚伍奢。无忌又谗言:“奢有二子不杀为国患”。伍子胥闻讯弃职而逃。 时胥祖出史他国崔贡回至睢阳遇见伍子胥,问子胥为何孤人于此?子胥说:“君无道,纳子媳、弃嫡嗣、信尽谗言、杀忠良、柱杀吾父兄,吾将请兵扫荡楚国污秽,为骨肉报仇,若不能覆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胥祖说:“吾欲容子报楚则为不忠;若迫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我不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在君无道无可忠的情况下,胥祖守孝义,冒险纵释了伍子胥。 忠君爱民 乞师复楚 伍子胥奔至吴国受到重用。吴王令伍员领兵迎击楚兵,大破楚军于豫章,取得吴王阖庐的信任,受召参谋国亊。伍员利用楚、吴爭桑之怨,谋湅吴王联合唐、蔡伐楚。 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兵伐楚,破楚郢都,楚昭王流亡于随国。伍员泄私愤,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放纵士兵掳财淫妇。胥祖怜悯至极,便使人谓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亊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员对来者说“为我谢包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胥祖感知子胥有灭楚之心,不能坐而待之。思楚昭王是秦王哀公之甥的关系,决定赴秦国乞师救楚。他趆山涉水,衣破足血,奔至雍州,向秦王乞师。秦王犹而不决曰:“大夫姑就倌驿安下,容孤与群臣商议。”胥祖曰:“我君越在草莽未得安居,下臣何敢就馆乎。”秦王不决而辞,胥祖立于秦廷,昼夜哭啼,七日七夜不绝其声,勺饮不入口。秦王受感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赋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即派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三万七千五百士兵援楚,胥祖重整流散楚军,身先士卒,配合秦军击败吴兵后,接驾楚昭王回国。 拒封弃赏 无私廉洁 楚昭王回囯后重整朝纲,对复国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封胥祖为右尹,赐于食荆五千户等重赏。胥祖曰:“臣之乞师于秦,为君为国也,非为身也,君既返国,臣志遂矣,敢因以此为利乎。”固辞不受。昭王強之,胥祖仍不受,谓妻逃遁。祖妣刘氏曰:“子劳形疲神以乞秦师而定国,赏,其分也,又何逃乎。”胥祖曰:“吾为友之孝义不泄子胥之谋,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冒功吾实耻之。”于是携老扶幼逃居会稽玉龙山。 深谋远虑 杰出外交 胥祖24岁就曾出使外国。楚国危亡时他不遣自使,到秦国乞师。他对秦王说:“吴贪如封豕,毒如长蛇,久欲荐食诸侯,兵至楚,我君失守社稷,逃于草莽之间,特命下臣告急于上国,乞君念甥舅之情,代为兴兵解厄。”秦哀公曰:“秦僻在西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安能救楚乎。”胥祖曰:“楚秦连界,楚遭兵而秦不救,吴若灭楚,次将及秦,君之存楚,亦为固秦也。若秦遂有楚国不犹愈於吴乎?倘能扶而存之,不绝其祀,情愿世世面事秦。”指明了秦国救楚的利弊关系,促使秦王终于调兵援楚。 据《国语》(吴语)载:楚惠王十六年七月(前476),胥祖奉命出使越国,越王勾践亲自接见包胥,听取他关于伐吴的意见。勾践谓胥祖曰:“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稷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请问战奚以而可?”胥祖曰:“夫吴,良国也,能博取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以与之战者?”王曰:“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声,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馀,使贫富皆利之,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南则楚,西则晋,北则齐,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犹未可以战也。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越王曰:“诺”。胥祖先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勾践伐吴决心,然后问越王勾践何以战?最后献出智、仁、勇三策。越王采纳包胥之策,灭了吴国。 孝道克尽 笔修家谱 玉龙谱载:已亥(前502)年七月十八,是胥祖母亲姬氏七十寿辰。寿宴上祖母对胥祖曰:“历代之亊尔我知之,恐我殁尔亡而无传,历代或兴或衰、始祖何名、历源根由,难化于笔。况尔年已四十有余也,父仇已报,其三子渐渐成人,汝夫妇孝道克尽,以祖之孝传与后代,孝者出乎孝子,忤逆出乎逆门。祖其大孝,后代亦孝。所以,天地之间称我世代孝也,母心慰也。所不慰者,尔之子孙。我愁祥、瑞、秀及后无谱相传,无册可究,失其根本。何不体我之心,录明于谱,以传后人。况且兵荒未终,难罢其干戈,民困塗炭,难定吉凶,生死由命,前后谁知。不如乘机抄录于谱,使后代子孙天数流轮,或富或贵,致君***,历代根由,透其清沏,吾之愿也。尔诚思之,可不可乎?”胥祖闻母言而慽慽,不敢怠。虔遵母训诲,笔修玉龙谱。立辈诗四十字以定后代尊卑。辈文诗句为: 楚鼎朝兴起后世乐尧天珠冠歌庆美太平贺英贤 玉龙垂谱册遗传千古远文士达星斗爵禄思书元 胥祖的忠、孝、廉精神和高尚形象,世人尊崇。后人在胥祖故里的荆州(今湖北省京山县)城东建有申公庙,塑有“全楚功臣大夫”像。1938年8月29日被日机炸毁。现还有“申公岭”、“申公湾”、“申公河”等古藉地名。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3-2-17 21:16: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