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已阅:5534 / 回复:19(楼主)

第一集 包氏的精神文化
第一章  忠臣门包氏的由来
一、楚昭王御封忠臣门
“忠臣之门”是春秋时期楚国君王熊轸给申包胥大夫第的御封。
申包胥,荆州人,生于楚康王年间(约公元前545年左右),是楚国大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为报父仇,率吴兵伐楚破楚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泄愤,楚昭王流亡随国,申包胥只好避于夷陵石鼻山。申包胥书劝伍子胥退兵无效,赴秦乞师,在秦廷痛哭七昼夜而感动秦君,秦受感而出兵救楚,楚得以复。楚昭王念其功高,封包胥为右尹,赐食五千户重赏,包胥辞而不受,扶老携幼,隐居会稽玉龙山。昭王便使人在包胥府门上书“忠臣之门”四个大字。 “忠臣之门”是楚昭王对包胥氏族的敇封,也是包氏第一府至高无尚的荣誉。
二、申包胥隐居立包姓
据《国语》、《左传》、《史记》、《姓氏寻源》等史书记载:包氏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包氏各地宗谱的序言也叙述说:氏族始祖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包氏《玉龙谱》的《修谱序》叙述:“吾父申全被奸臣诈害,死于宁国,楚王发其仁爱,怜母寡居,重吾才能,委授微职,后吾报父仇兴兵克战,父仇亦伸,加升楚上大夫,忠心辅国。迨因楚王失德,人伦错乱,信谗言,杀忠良,君臣大变,子胥覆楚,吾乞师以复,吾虑官高必险,故辞封弃赏,隐于玉龙山,去申更包名胥,以定千载不异耳”
《史记》卷四十和《东周列国志》等书阐明:鬻熊之十六世孙名眴熊,亦名蚡冒。蚡冒之裔孙曰申包胥,亦名勃苏,蚡苏,因系楚王蚡冒之裔,故又曰王孙包胥,蚡冒勃苏。因乞秦复楚,功高盖世。但高风亮节,辞封弃赏,隐居不仕,去申更包,创立包姓。后嗣子孙,皆以包为姓,以包胥为包氏一世祖。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3:37)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第 1 楼

第二章  精神文化“忠孝廉”
一、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
我祖包胥出身于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厚。《玉龙谱序》载:父亲申全被奸臣诈害死于宁国,楚王驾辛视慰。欣胥祖之文武,遂授职领兵,为父雪冤,凯旋而归,加升为上大夫。公元前206年,伍员率吴兵破楚入郢,胥祖誓解国厄,蹠膝胼胝,蹭蹬至秦乞师,哭庭七日,时不绝声,秦哀公受感而出兵救楚复国,胥祖立下盖世之功,受楚昭王御封为忠臣。《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都记载了胥祖的丰功伟绩。誉称“忠臣包胥”。历史学家说:“申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其执着、忘我的爱国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犹如黒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胥祖的为人之道是“忠、孝、亷”的典范。
1、重孝守信  义释伍员
胥祖与同僚武将伍子胥(又名伍员)因名同志合,结为八拜之交。子胥之父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熊建之师。平王二年太子副师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提亲,因秦女美丽被平王纳为妃子。太子被遣于城父守边。无忌恶谗:“太子失妻有怨而擅兵、外交诸候,且欲人为乱矣”。平王召太子之师伍奢问责。伍奢敬言:“王独奈何以谗贱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而囚伍奢。无忌又谗言:“奢有二子不杀为国患”。 伍奢及长子伍尚被杀,伍子胥闻讯弃职而逃。
时胥祖出史他国崔贡回至睢阳遇见伍子胥,问子胥为何孤人于此?子胥说:“君无道,纳子媳、弃嫡嗣、信尽谗言、杀忠良、柱杀吾父兄,吾将请兵扫荡楚国污秽,为骨肉报仇,若不能覆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胥祖说:“吾欲容子报楚则为不忠;若迫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我不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在君无道无可忠的情况下,胥祖守孝义,冒险纵释了伍子胥。
2、忠君爱民  乞师复楚
伍子胥奔至吴国受到重用。吴王令子胥领兵迎击楚兵,大破楚军于豫章,取得吴王阖庐的信任,受召参谋国亊。伍子胥利用楚、吴爭桑之怨,谋湅吴王联合唐、蔡伐楚。
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兵伐楚,破楚郢都,楚昭王流亡于随国。子胥泄私愤,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放纵士兵掳财淫妇。胥祖怜悯至极,便使人谓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亊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子胥对来者说:“为我谢包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胥祖感知子胥有灭楚之心,不能坐而待之。思楚昭王是秦王哀公之甥的关系,决定赴秦国乞师救楚。他越山涉水,衣破足血,奔至雍州,向秦王乞师。秦王犹而不决曰:“大夫姑就倌驿安下,容孤与群臣商议。”胥祖曰:“我君越在草莽未得安居,下臣何敢就馆乎。”秦王不决而辞,胥祖立于秦廷,昼夜哭啼,七日七夜不绝其声,勺饮不入口。秦王受感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赋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即派子蒲、子虎二子率五百乘战车三万七千五百士兵援楚,胥祖重整流散楚军,身先士卒,配合秦军击败吴兵后,接驾楚昭王回国。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5:22)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第 2 楼

3、拒封弃赏  无私廉洁
楚昭王回囯后重整朝纲,对复国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封胥祖为右尹,重赏赐食荆五千户。胥祖曰:“臣之乞师于秦,为君为国也,非为身也,君既返国,臣志遂矣,敢因以此为利乎。”固辞不受。昭王強之,胥祖仍不受,谓妻逃遁。祖妣刘氏曰:“子劳形疲神以乞秦师而定国,赏,其分也,又何逃乎。”胥祖曰:“吾为友之孝义不泄子胥之谋,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冒功吾实耻之。”于是携老扶幼逃居会稽玉龙山。
4、深谋远虑   杰出外交
胥祖24岁就曾出使外国。楚国危亡时他不命自使,到秦国乞师。他对秦王说:“吴贪如封豕,毒如长蛇,久欲荐食诸侯,兵至楚,我君失守社稷,逃于草莽之间,特命下臣告急于上国,乞君念甥舅之情,代为兴兵解厄。”秦哀公曰:“秦僻在西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安能救楚乎。”胥祖曰:“楚秦连界,楚遭兵而秦不救,吴若灭楚,次将及秦,君之存楚,亦为固秦也。若秦遂有楚国不犹愈於吴乎?倘能扶而存之,不绝其祀,情愿世世面事秦。”指明了秦国救楚的利弊关系,促使秦王终于调兵援楚。
据《国语》(吴语)载:楚惠王十六年七月(前476),胥祖奉命出使越国,越王勾践亲自接见包胥,听取他关于伐吴的意见。勾践谓胥祖曰:“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稷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请问战奚以而可?”胥祖曰:“夫吴,良国也,能博取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以与之战者?”王曰:“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声,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馀,使贫富皆利之,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王曰:“越国南则楚,西则晋,北则齐,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愿以此战。”胥祖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犹未可以战也。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越王曰:“诺”。
胥祖先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勾践伐吴决心,然后问越王勾践何以战?最后献出智、仁、勇三策。越王采纳包胥之策,灭了吴国。
5、孝道克尽   笔修家谱
包氏《玉龙谱》载:已亥(前502)年七月十八,是胥祖母亲姬氏七十寿辰。寿宴上祖母对胥祖曰:“历代之亊尔我知之,恐我殁尔亡而无传,历代或兴或衰、始祖何名、历源根由,难化于笔。况尔年已四十有余也,父仇已报,其三子渐渐成人,汝夫妇孝道克尽,以祖之孝传与后代,孝者出乎孝子,忤逆出乎逆门。祖其大孝,后代亦孝。所以,天地之间称我世代孝也,母心慰也。所不慰者,尔之子孙。我愁祥、瑞、秀及后无谱相传,无册可究,失其根本。何不体我之心,录明于谱,以传后人。况且兵荒未终,难罢其干戈,民困塗炭,难定吉凶,生死由命,前后谁知。不如乘机抄录于谱,使后代子孙天数流轮,或富或贵,致君***,历代根由,透其清沏,吾之愿也。尔诚思之,可不可乎?”胥祖闻祖母言而慽慽,不敢怠。虔遵祖母训诲,笔修玉龙谱。立辈诗四十字以定后代尊卑。辈文诗句为:
楚鼎朝兴起,后世乐尧天,珠冠歌庆美,太平贺英贤,
玉龙垂谱册,遗传千古远,文士达星斗,爵禄思书元。
胥祖的忠、孝、廉精神和高尚形象,世人尊崇。后人在胥祖故里的荆州(今湖北省京山县)城东建有申公庙,塑有“全楚功臣大夫”像。1938年8月29日被日机炸毁。现还有“申公岭”、“申公湾”、“申公河”等古藉地名。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5:54)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第 3 楼

二、“忠孝亷”是包公的化身。
包公名拯,字希仁,是宋朝著名的清官。999年生于安徽合肥,1027年举进士。历任知县、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毕生忠于国家,尽志孝养,清正廉洁,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人称“包青天”,包公精神传遍古今中外,是中华民族和包氏族人的精神财富。
包公精神内涵是“忠、孝、廉”。经过历代学者的推介和文化艺人的炒作流传于世,逐渐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社会精神文明,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包拯诞辰千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孔繁敏教授在所著《包拯研究》一书中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忠、孝、廉,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至今包氏族人仍把它作为一条铁的家法,人人遵守,以保持‘孝肃家风’为荣”。
包公主张改革,兴利除弊,指斥非法,不避权贵。《孝肃包公奏议集》辑174篇奏议,有一半以上为具体的改革建议或除弊措施;有55篇指责了当朝官吏,被指名道姓的腐败庸碌者就有64人。他痛斥那些贪赃枉法的国家蛀虫毫不留情;多次上疏弹劾和严厉抨击魏兼、张可久等贪官和不称职的宰相宋庠、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诸人;严惩贪残人民的官吏,使“廉者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7:02)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第 4 楼

三、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
孝肃包公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他留有家训一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他的长媳崔氏,子包绶,孙包永年严守家训。以孝肃包公为楷模,无论是居家还是为官,始终保持忠诚,孝廉和正直的孝肃遗风。经过祖孙三代的百年锤练,铸就了包氏族人特有的“孝肃家风”。
孝肃公长媳崔氏,19岁和孝肃公长子包繶结婚。次年包繶病故。遗有一子名文辅,五岁又夭折。包公不忍崔氏终身守寡,托人劝崔氏“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崔氏知道后,便“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公发誓说:“翁天下名公也,妇得此贱获。执浣涤幸矣,况敢污家声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她以死自誓,尽志孝养。
包公59岁时,喜得次子包绶,由崔氏抚养。1062年包公病故后,崔氏母亲吕氏从荆州赶到合肥逼女儿嫁给其舅侄,崔氏不从。母亲发怒要崔氏送其回荆州,崔氏说:送母亲回家,看望舅父可以。婆婆董氏和乡亲们担心崔氏一去就不回来了,恋恋不舍。崔氏表示 “一去即回,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崔氏到荆州说服了舅父和亲友,很快返回合肥。董氏颇有感慨,将其事迹上报官府,朝廷授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四年后婆婆病重卧床。崔氏陪床护理,亲自煎药喂食。婆婆去世后,包氏家庭由崔氏主持,她以嫂娘名义视包绶为亲子,精心抚养,择师教授,物色配偶,扶持赴任。经过多方努力,将族子包永年过继到包繶名下,尽心抚育成人,为包公长子承传了血脉。
崔氏对包公夫妇事孝,对包公子孙包绶、包永年的尽心抚育,为包氏家族的生息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086年保信军长官以“崔氏节行著乡里”上报朝廷,朝廷特赐崔氏升为永嘉郡君、“乃表门闾”,在其家门口建筑一座“节妇台”供后人崇敬永瞻。大文豪苏轼制书曰:“敕:崔氏,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冡妇,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汝之功。昔卫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诗人歌之;韩愈幼孤,养于嫂郑,愈丧之期。若崔氏者,可谓兼矣。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可”。
崔氏扶持包氏三代人至62岁逝世。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8:15)   回复此贴
  回复:2013版《忠臣门包氏传统文化》(一) 第 5 楼

孝肃公次子包绶原名綖。孝肃公去世时他才五岁,由嫂嫂崔氏抚育成人。他重礼仪,守孝道。11岁丧母,他“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闾为之叹伏”。他对抚育他成人的长嫂崔氏十分敬重,“以母事之”,崔氏去世时,他千里奔丧,以母亲之礼仪办理丧事。这就是包氏的“长嫂如母”的由来。
包公逝世时,宋仁宗皇帝亲自到他家吊唁。包绶跪地接驾。仁宗当时赐给包绶一个将仕郎太常太祝的官衔。三年守孝期满,转为大理评事,升任国子监函。因自幼得到崔氏的精心调教,他好学奋进,处世严谨,一举一动酷似包公。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刻刻以包公的遗言作为座右铭,处处奉公守法,不贪财利,办事认真。在濠州任职时博得一个“廉洁通判”的好名声。
任国子监丞时,“夙夜尽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咸曰:名臣之后,是得举,宜矣!
1105年(崇宁四年)包绶去潭州任职途中身染重病,船到黄州(今湖北黄岗县)附近,便与世长辞。时年48岁。行李中,除了诰命、书籍、著述、文具外,没有一文钱。由此可见他艰苦守节,一身清白。包绶死后无钱安葬,十六年后,其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安家立业,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才将父亲棺骨运回包公大茔,落叶得以归根。包缓的墓志铭说:“孝肃以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
孝肃公长孙包永年(1072-1120)本是包公的一位族孙,父亲早死,母亲肖氏改嫁,包公的大儿媳崔氏,将永年收为包繶继子。永年感到崔氏那么慈祥、温暖,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他感恩戴德,勤奋上进,以包公家训为宗旨,立志做包公的好后代。
永年勤奋学习,考试成绩优秀。22岁就录任了无为军巢县(今安徽省巢县)主簿。正准备上任,养母崔氏病故。他闭门守孝三年,后被分到开封府咸平县任主簿。到职后,持身廉洁,努力工作,受到吏民的爱戴。1101年他调任袁州(今江西省奉春市)县尉。他坚持正义,一心为公,对县令的图谋私利异常气愤,决然辞职回家。生母肖氏因后夫染病身亡生活无着,永年主动将肖氏迎回以尽孝道,奉养送终。
大观二年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市)遂昌县令。政和二年升为正九品通仕郎前往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任司工曹事。三年任满,当地人都想挽留他,恋恋不舍地目送他的车子,赞叹不绝地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政和八年(1118)他晋升为七品宣教郎,去鄂州(今湖北武汉)任祟阳县知事。任期末满,身患重病,医治无效故去。终年51岁。
永年为官一直保持包公、包绶的廉洁作风,从不贪求苟得。去世时没有一点余蓄。由于儿小女幼,家中贫困,包永年的丧事是由两个堂弟包耆年、包景年共同出力办理的。
孝肃公的遗风余烈犹在,子孙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事务”。“莅官临事,廉清不扰”。经过祖孙三代的丰硕建树,融铸了闻名于世、懿范千古的“孝肃家风”。

作者:包全新 (2013/4/10 21:18:5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9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00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