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包宅村 (三) 已阅:1823 / 回复:2(楼主)

公共建筑

     外翰第前面原来有一座节孝坊,谱中说该女子21岁嫁入包家,仅3个月夫丧,然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官府立节孝坊。牌坊前面原来一堵墙,墙上有一块石碑,上书“千秋”二字,为清邑人林鹗所题。古时为夫守节,上尽孝道,下抚孤儿的事例非常多,从中可见封建社会女子守节尽孝抚孤的精神,也能体察到丧夫妇女境遇的凄凉。《包氏族谱·节妇吟》写出了其中的百般滋味:“君不见松与柏,凌霜傲雪常青青;又不见金与石,含坚蓄锐无摧倾。贤哉吴氏秉高节,松柏金石比坚贞。忆昔配作良家室,拟与良人同胶漆。两心誓学双鸳鸯,一旦风波顿相失。丈夫一去不复归,妾身独立将谁依。子生三年未夺乳,坐啼行哭牵人衣。抚儿忆夫心断绝,怅望天涯泪成血。飞泪纷纷有时尽,妾心抱憾何由彻。二八年来子长成,新愁旧恨粗能平。”因为已经没能完整保存,在历次的文物普查中,包宅节孝坊构件并未收录。泰顺仍保留完好的古代牌坊数量,在温州境内名列前茅,相比较其他县(区),富有当地鲜明的特征,由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纂出版的《温州古牌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一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木有本,水有源。族谱中的史料记载,宗祠一篇对于氏族起源、人伦秩序等“上纲上线”的内容信息量是最大的。因此古村落的寻访,宗祠是重要目标。“唐时海内盖无合祀之堂,往往舍田立寺,藉佛教以敦荐其祖先,至宋时例有祠堂之设。”(《包氏宗谱·重建大宗祠叙》)唐代因为没有设合祀之堂,库村包、吴两大家族则在村落附近的广度寺(始建于后唐)设堂祭祀先祖。六七十年后,宋淳祜年间(1241-1252),族人包集捐助田租改建一祠,后毁。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又毁。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族人重建正堂,道光年间(1821-1850)族人鸠工庀材仿明式重建。以上说的是大宗祠的建造,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随着人口增多,支派繁衍,日久“亦多不分昭穆,世久族繁,栗主鳞叠,几无伦次”(《包氏宗谱· 新建小宗祠记》),于是分派自立小宗祠。时至今日,包氏大小宗祠均已不存,和牌坊一样,村里能找到的只有散置的一些清代的石构件。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字辈则是区分人伦和宗族关系的产物,“排行原为族聚而设,相逢呼唤之间便知尊卑。”(《包氏族谱》)翻阅族谱,可看到包氏历史上某一时期的行第:“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这些字辈均由吉利单字组成,但连接起来,又琅琅上口,带有一定的含义,体现古代家族的价值取向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

  “库村包氏,自其始祖全公辟址以来,止有家塾,以训宗姓子弟。”(《库村社学记》)包氏第二十世孙包朝珉捐资在村内建社学,令族人及异姓子弟均沾教养之泽。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令各路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论语》《孟子》《孝经》《小学》《大学》,习孔孟之道。

锦绣谷和三友洞

    家谱中提到的三友洞,位于包宅村不远处风光秀美的山林中。那里有两处宋代摩岩题刻,分别是“锦绣谷”和“三友洞”,字体古拙,苍劲有力。宋代遗迹,不仅家谱有载,泰顺清代邑人林鹗编撰的《分疆录》也少不了记上一笔,书中《绵绣谷记》一篇写道:“崖下旧有书室,为宋进士吴驲、吴泰和、包恬讲学处。”“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岁寒三友之义,曰三友洞。集宾友徜徉其间,或憩石上,或坐洞中。围棋者丁丁然,鸣琴者嘤嘤然”。三个挚友都是进士,学识过人,纵情山水,讲学论道,传为美谈。包湉是包宅村人,字公济,号紫崖,谱中说他“学问博洽,尤善古文,嘉定丙子举漕举类试科,任宜新差官永州州学教授,文章政事蔚为时望,及归与外兄弟吴驲等娱情山水,吟咏日富”。在三友洞的惬意时光,包湉有《咏绵绣谷》诗:“恍然天地外,浑似画图间。泉响岩为应,风柔云较闲。小开三遗径,高上一层山。诗量雄于酒,赓题病已删。”吴泰和也有一番感怀,“不是桃源路可通,霞蒸洞口满川红。看山只有苍颜客,避世更无白发翁。明月影移栖风竹,百云阴锁卧龙松。岁寒三径人何在,只有孤梅寄朔风。”(吴泰和《三友洞感怀》)从宋开始一直到现在,三友洞这处名胜古迹,一直都有人前去拜访游玩,清代包宅村人包涵作有《偕同人游锦绣谷》诗:“登高心怯上危峰,深谷清幽不负侬。一幅苍岩秋水抱,半林疏树白云封。名山声价归文苑,佳会风流付酒盅。薄醉都忘归去晚,夕阳一路野香浓。”这些只是描写锦绣谷与三友洞众多诗文中部分作品,在泰顺找不出第二处有这么多诗文题咏的名胜。风景佳美,也要有文风作为依托,要有才人来赞赏。


      (转载于泰顺包氏网)


作者:000001 (2014/11/5 16:44:40)   回复此贴
  回复:包宅村 (三) 第 2 楼

包氏大量的传统文化存在于民间,亟需实事求是地深入发掘总结。这件事,他姓朋友已在帮助我们做,我们包姓人自己要加把劲了!

作者:000001 (2014/11/14 10:24:50)   回复此贴
  回复:包宅村 (三) 第 1 楼

包氏大量的传统文化存在于民间,亟需实事求是地深入发掘总结。这件事,他姓朋友已在帮助我们做,我们包姓人自己要加把劲了!

作者:000001 (2014/11/14 10:24:5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5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4,437.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