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天下包氏出丹阳——包拯祖籍及包氏源流考证(3) 已阅:3213 / 回复:2(楼主)

天下包氏出丹阳——包拯祖籍及包氏源流考证
05-08-09 闲云逸鹤2发表于:《江苏城市论坛》
包恺是包咸的十六世孙,是包宗远的八世孙。包宗远,是包氏闻人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包氏宗族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他继包咸后又一次把包氏的发祥地定格在丹阳。《丹阳县志.陵墓》和丹阳《包氏宗谱》祖墓志都明确记载着“晋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墓。墓在延陵镇北,有碣,已废,地名包墓。”晋当为西晋,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即是“南城谱”序中提到的包宗远。包宗远及其后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居住在丹阳延陵。
《丹阳县志.文苑》有包恺曾孙包融的条目。“包融,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学士、大理司直。与贺知章、张旭、刘脊虚皆有俊名,号‘吴中四杰’。子何、佶,俱能诗,世称‘二包’。”元代人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中录有包何、包佶的简历,称他们是润州延陵人。唐代润州其州治所在地在今镇江;而今延陵其时是隶属润州的县治所在地。包何、包佶为包氏三十二世孙,为包恺第四代孙。包恺祖籍丹阳,包融籍贯是湖州还是丹阳呢?如果作一推论,可以这样说,包何、包佶祖籍、籍贯是曲阿或润州延陵,所以其父包融一定在延陵居家过,在祖籍生活过,否则包何、包佶的籍贯就不会是润州延陵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故乡桑梓,祖宗的基业,宗族的发祥地,一直都是宦游人解不开的情结。曲阿是包咸的故里,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包氏后人重返祖籍所在地,或为官,或为民,或发达光宗耀祖,或沦落消极避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包氏闻人亦是如此。
三、关于包氏祖茔。
中国人有“叶落归根”之习俗,历代包氏闻人生前享受殊荣时,大都不在家乡,而死后却不远千里,归葬桑梓之地。据丹阳县志和《包氏宗谱》载,包咸为汉代名儒,字子良,曲阿人,世居延陵。卒后归葬延陵,其遗冢巍然,与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包咸之子包福,汉永平中以父荫任卫尉,后授中郎将迁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论语授太子刘肇(后为汉和帝),福以忠直忤窦宪,谢政东归,卒于家,葬于延陵。
包宗远,仕西晋,为郎中。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墓”。
包佶,擢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曾因事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佶充任诸道盐铁使。时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纾难有功,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贞观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归葬延陵包墓之西。关于包佶归葬家乡延陵之事,一个非常难得的史料记载,却在《全唐诗》中发现。包佶归葬延陵时,时人窦常一首挽诗的诗题是《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词》,歌词是:“卓绝明时第,孤贞贵后贫,■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笔下调金石,花开领缙绅;那堪归葬日,哭渡柳杨津。”另一首挽诗为窦弁所写,诗题为《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诗这样写道:“台鼎尝虚位,夔龙莫致尧,德音冥秘府,风■散清朝,天上文星落,林端玉树凋,有吴君子墓,返葬故山遥。”以上两首挽诗,明明白白指出包佶死后是归葬丹阳延陵祖茔——包墓的。
丹阳延陵是吴季札的封地,他以“三让”王位的高风懿德而名垂千古,包佶死后选葬家乡延陵祖茔,欲与吴季札为邻,足见其耿耿心志。
这里有两位诗人窦常、窦弁值得提及,他们是何许人?根据丹阳《包氏宗谱》中录有的皇帝封诰,可以猜测,他们都是丹阳人,而且还是包佶夫人的娘家人。
《包氏宗谱》中有《佶公元配窦氏封吴郡夫人》的诰文。诰文中说窦氏夫人“宜室宜家,令仪令色,持躬俭约,不以富贵而事骄奢,黾勉官衙,不以时艰而图燕息,相成君子之功,用济邦家之厄,则褒封在即,宁遗曼倩之细君;誓锡山河,应被执巾之佳耦。惟开府之阶,亦宁遽称为旷典。惟兰陵故域是用,大启尔疆,则带砺名蕃,尚克永绥,厥位承兹宠渥,与国咸休可。”诰书为贞元二年三月丞相李泌行之宝。“惟兰陵故域是用,大启尔疆”,说的是窦氏夫人的封地不仅是兰陵故域(丹阳),而且要“大启尔疆”,把封地范围扩大到吴郡。总之,两位诗人及窦氏夫人的诰命,可作包佶归葬延陵,延陵是包氏发祥之地的佐证。
百川东归海,万水总有源。丹阳,是天下包氏的源头,延陵是包氏的发祥地.

作者:包旭初 (2009/4/18 17:46:27)   回复此贴
  回复:天下包氏出丹阳——包拯祖籍及包氏源流考证.. 第 1 楼

胥祖复楚拒赏,隐居山中,此地可是丹阳?

作者:O (2013/10/26 9:45:20)   回复此贴
  回复:天下包氏出丹阳——包拯祖籍及包氏源流考证.. 第 2 楼

“天下包氏出丹阳”,这句话出自何处(书)?望知者告之。
  我认为,这句话或许是对的,但楼主的解释是错的。是否需要深入研究,重新表述?

作者:001001 (2013/10/27 18:46: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134.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