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中华左氏网 2012年10月26日 万家姓


左 思(约 250-305) 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
左思,字太冲,是西晋时代著名文学家。左思,约生于魏齐王嘉平二年(250)。出身微寒,少时学习书法、鼓琴,均无成就,后受父亲激励,发奋攻读诗书。其貌不扬,无口才,不善交游,但词藻壮丽,颇有文才。其妹左芬,字兰芝,少好学,善作文,也很有文采,后因文名入宫为武帝妃嫔,举家迁居都城洛阳。所写诗、赋、颂、赞、诛等作品传世者有二十余篇,大都为应诏而作。其中《离思赋》表达了她与家人离别哀伤之情。原有集,已失佚。
左思名著《三都赋》,长达一万多字,对仗工整,文词华丽,内容涉及到三国国都的历史、地理、特产、娱乐、神话、人物、国防及政治设施与文化遗泽等各个方面。他主张写赋要力求真实,反对夸张失实。为此,他在写作中,“稽之地图,验之方志”,对蜀都益都(今四川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与魏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均作了详尽的调查。写作时,他住处的居室、门廊,甚至篱笆上、厕所内,都放着纸与笔, 一旦构思成句, 随即提笔疾书。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努力 ,这首辞采宏丽的巨赋,终于大功告成。当时文坛名流皇甫谧、刘渊林、张载等,纷纷为其作泾、作序。于是,一时声价鹊起,左思的《三都赋》蜚声文坛,以致豪贵之家,竟相传抄,都城洛阳为之纸贵。所谓“洛阳纸贵”,即出于此。
左思创作《三都赋》时,由于他的知名度不高,故也受到当时一些文人的讥讽。如同时代著名诗人陆机,也曾想创作《三都赋》,在一次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竟鄙视说:“此间有伦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后来陆机见到左思的《三都赋》,自知无法超越,便打消了另作《三都赋》的念头。除《三都赋》,还有《白发赋》。早年所作《齐都赋》已佚,今存其目,有近人丁福保辑录的《左太冲集》。
《三都赋》为左思侪身西晋名士地位奠定了基础,但其真正卓越成就,乃《咏史》诗八首。《咏史》诗,是一种叙述史事或借史事抒情言志的诗歌。左思之《咏史》诗,有两大成就:一为思想上的进步性。正如历代批评家所指出的,他的《咏史》诗,继承了建安风骨,表现出一种“左思风力”。《咏史》诗八首,并非集中写于一时。《咏史》之一,为其早年作品,主要表现自已“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的才华,“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抱负、以及“功成不受禄,六揖归田庐”的情操。其余多为晚年作品,借诗抨击封建门阀制度,表达了对豪门贵族的蔑视态度以及与之拒不合作的精神。如《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一首,即以小苗处山上,大松居涧底为喻,又用汉代金日殚张汤世居高位、与冯唐白首屈居郎署的史事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从而鞭挞了腐朽丑恶的世族门阀制度。成就之二为形式上的创造性。左思以前的咏史诗,基本上为史事之联缀,专咏史而无咏怀,且多数不讲究辞藻文采。左思之《咏史》诗,则突破了此种传统写法,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借诗咏怀,且表现手法多样:或先以述怀抱,而以史事证实;或先述史事,尔后作出判断;或只述胸臆,而以史事暗合;或只述史事,而将情怀寓于其中。总之,左思之《咏史》诗,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对后世的咏史诗影响极大。清沈德潜《古诗源》称赞曰:“太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
左思的《三都赋》与《咏史》诗,为西晋太康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诗品”列为“上品”的著名诗人钟嵘,称左思为太康时期诗歌繁荣的代表人物。
左思生于等级制度极严和门第观念极重、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西晋时代,尽管才华出众,由于出身微寒,终生怀才不遇。仅在张华为司空时,曾为张华祭酒;贾谧为秘书监时,曾被荐为秘书郎。后退出仕途,专意典籍。左思是贾氏门下二十四友之一,贾氏因参与废太子事而被斩,不久其妹左芳亦死去,于是左思便隐居“宜春里”,公元301年,为避乱,全家又迁至“冀州”,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享年仅五十多岁。

参考文献:《中华名人名事名言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分享按钮>>诸国本
>>左君弼